分享

广州、厦门、定海相继陷落,道光总算知来敌不善,但仗必须打下去

 damizhuo 2019-04-13

  

  在部将面前,裕谦还是一副豪气冲天的样子,但10月8日,也就是英军迫近镇海的前一天,裕谦就早早遣散了自己的幕僚们,并且告诉他们:明天我会站在镇海城头上,和英国人死战到底,你们可以远远的观望,如果我败了,你们也不要管,赶紧逃命去吧!

  对东家的这番好意,幕僚们各个悲愤万分,可即使如此,裕谦依然信心满满,他告诉幕僚们,哪怕我死了,也不要失去信心,大清人才济济,一定会再派新的大将到来,大局依然是有希望的。所谓“东南尚可为,勉之”,是他留给幕僚们最后的叮嘱。

  明知不可能赢的裕谦,已然决定以生命为代价,打完这人生最后一战。

  而之所以召集幕僚,说这番话,并非只是为了关照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亲随们,更有一个重要目的:战争的整个过程,你们要原原本本记录下来,哪怕我壮烈殉国了,我以生命换来的作战经验,也会为以后大清的战局,提供参考。

  作为一个负责的大清官员,裕谦确实拼了。

  

  10月8日,英军在镇海外海黄牛礁附近集结,9日完成了登陆准备。10月10日早上,英军分左、中两纵队进犯金鸡、招宝两山。

  裕谦“亲援枹鼓”,督战威远城。在他的感召下,士兵们无不感奋,纷纷浴血奋战。战斗首先在金鸡山打响,英国军舰复仇号和弗莱吉森号,前后夹击抢滩登陆,第一轮炮火就把总兵谢朝恩打落海,饶是如此,腹背受敌的清军,依然和英军不屈不挠死磕。无奈实力差距太大,金鸡山失陷。

  战局一点点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但裕谦却镇定从容,他的一大信心来源,就是镇海此战中,还有一个强人参战:浙江提督余步云。

  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和杨芳一样,曾经在西域平定张格尔叛乱中立功,而且画像也上了紫光阁,在当时清军陆军武将排名里,一度是仅次于杨芳的二号人物。西域重镇和田就是他亲手收复,也死磕过俄罗斯火枪装备的中亚叛军,理论上说,属于对付洋枪洋炮的专业人才。

  可出乎裕谦意料的是,面对英军强大的战力,这位专业人才也撑不住了,英军炮轰招宝山炮台时,余步云眼看英军抢滩登陆,立刻拔腿就逃。上午11时,招宝山炮台和威远城都相继沦陷。

  这样一来,镇海之战,已经大势已去,英军可以用大炮俯轰镇海,掩护军队从东门缘梯攀城。

  而就在此期间,先前战场逃命的余步云,更曾慌不迭的跑来找裕谦,请求“暂行羁縻”,也就是花钱服软先换个太平!

  这招发展到此时,基本已经成了大清官员们的常用招数,但裕谦,却坚决不吃这套,拼了老命,也要打到底!

  可余步云却真急了,早年他自恃战功,看裕谦就是个文弱书生,经常倚老卖老耍脾气,这下却真个证明,比起儒生裕谦来,这位职业武将真个差远了,当场哭天抢地,说我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三十多口人,女儿今天出嫁,全都看不着了,真心死不起。

  听到这番痛苦陈诉,裕谦一阵黯然,他何尝不知道,出生入死多年的余步云,若是个孬种,当年怕就葬在西域了。刀山血海里滚过来的他,此刻都如此惊慌,只能说敌人太狠,打不过倒其次,关键是,看不到打赢的任何希望。

  面对这近乎崩溃的绝境,裕谦说出了他名垂青史的一段话:儿女情长,英雄不免,但忠义事大,此志断不可夺。

  这意思是说,我理解你余步云,可我心志已决,大家各走各路吧!

  余步云拔腿跑了,但到底没跑掉,虽说没落在英军手里,却因这段临阵脱逃,一年后却还是被清政府处决问斩。

  

  眼看镇海崩溃在即,悲愤无比的裕谦,就像他先前承诺的那样,来到学宫池子旁,郑重向京城方向磕头,然后纵深一跳,投水自尽。他的随从连忙将他救出,急火火运往余姚,但在半路上,他就已经溘然长逝。

  镇海之战,清方死亡数百人,英方死亡3名,受伤16名。而随着裕谦的壮烈殉国,撤退宁波的余步云,就成了清军的最高长官。

  这位先前哭天抹泪的老将,此时已无兵可战,无险可守,只好效法伊里布,发照会给璞鼎查,要求“善议”。也就是先服软。

  可他的运气实在差,璞鼎查不是义律,可没这么好说话,谈都不屑和余步云谈,立刻指挥舰船沿大峡江上溯,直逼宁波。

  余步云只能继续跑,如此一来,就把可怜的宁波,丢给了英军。

  随着定海,镇海,宁波的相继丢失,大清王朝的东南江山,已经进入被打烂的节奏了。

  同样焦头烂额的,自然还有远在北京的道光皇帝。

  1841年10月18日,道光皇帝终于得到了消息:裕谦殉国,镇海失守。

  在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皇帝的心情,几乎就是糟心大连环,收到的奏折,除了不打草稿的吹牛,就是连篇累牍的坏事。不是被忽悠,就是被打击。

  但先前所有的糟心,却都没此时此刻,令他痛的深,以至于看到奏折后,当场就泪如雨下,悲痛的难以自抑。

  裕谦的音容笑貌,过电一般浮现在眼前,他清楚的记得这个人的好些事,那慷慨忠勇的话语,怒斥琦善的傲然,全数浮现在眼前,如此忠勇良臣,竟然没过多久,也葬身前线了。

  而比这更叫道光皇帝欲哭无泪的,就是大清朝糟糕的财政状况。

  当年怕英国人打仗,就是因为钱,后来决心打仗,更砸了自己的私房钱。国库里省吃俭用的一千多万白银,全数都扔进去了,却跟个无底洞似的,怎么扔也填不满。

  而此时的大清,除了打仗这事,其他诸如漕运河工,赈灾救济,样样都在伸手要钱,各个说的苦到家。

  户部方面汇报说,目前沿海各省的军费缺口是一千二百多万两,东、南两处河工要用银子七百一十万两,江苏、安徽和湖北赈灾还需要一百五十九万两,总费用已经高达二千一百多万两,这些,远远超过了户部的支付能力。

  道光皇帝本有心不打,可看看地图却明白,现在是不能不打,连宁波都沦陷了,英军的兵锋正一路向北,直指大清最富庶的江南大地,那可是大清朝的钱包,一旦叫英国人打烂了,大清也就真砸锅了。

  为了不被砸锅,还得硬着头皮打。(以上为覃仕勇、张嵚长篇通俗历史书《风雷激荡七十年》节选,欲知上下文内容,请到专栏阅读全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