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11 文:拉康心理来源:拉康心理 (ID : Lacan-psy)上文中我们提到,依据“一分钱一分货”的朴素定理,以咨询师的胜任力水平与收费标准为轴可以构建一个坐标系。
收费设置,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并形成四个象限。 象限1:高胜任力—低收费
象限2:高胜任力—高收费
象限3:低胜任力—高收费
象限4:低胜任力—低收费
每个象限在咨询师的成长过程中显然具有不同的意义。
象限4,低胜任力—低收费是每位初入行的咨询师都必然经历的阶段。 象限2,高胜任力—高收费是每位从业者都想要努力达成的结果。
象限1,高胜任力—低收费是大多数咨询师都想要回避,却又可能不得不经历的过渡时期。
象限3,低胜任力—高收费则是一个异常领域,对来访者而言通常意味高风险,是应当被咨询师杜绝的。
由此,在这一坐标系中。
咨询师的理想成长路径将经历由象限4(低胜任力—低收费)到象限2(高胜任力—高收费)的线性发展。
虽然会经历较短周期的象限1(高胜任力—低收费)。 但基本上收费标准会随胜任力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上涨。 于是,理想状态下咨询师的稳定成长路径应当是 :4—1—2。 模式1:理想中稳定的成长路径但在上文中我们已提到。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足以支撑来访者发展出足够的支付能力。
于是,当把来访者实际支付能力纳入参考的坐标系。
咨询师的发展路径将不得不向象限1偏移。 虽然发展路径同样是:4—1—2。 但中间的过度阶段将被延长(象限1)。
意味着咨询师将经历较长时间的高胜任力—低收费周期。 模式2:符合来访者支付能力的成长路径然而,上述情况同样只是基于来访者支付能力的理想构建。
并未考虑咨询师的现实需求和主观能动性。
当把咨询师满足自我的需求与来访者的现实支付能力同时纳入考量。 在咨询师回避被剥削与来访者追求物美价廉的冲突下。 考虑到咨询师不应过度“奉献”自我以满足他人的职业属性。
象限1成为咨询师们避之不及的领域。
与此同时,大家都在尽可能的缩短象限4(低胜任力—低收费)的持续时间,迫不及待的想要尽快进入象限2(高胜任力—高收费)。
表现出一种跑步进入中产阶级的紧迫感。 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象限3则成为了众多咨询师寻找到的捷径。 这种选择使得咨询师在自身胜任力不足的情况下即设置了超出来访者支付能力的收费标准。 使得来访者遭受伤害的风险大大提升。
也在不知不觉间违背了心理咨询师助人的职业属性。
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模式3:现实的成长路径如果说模式1代表着理想状态下心理咨询师稳定的成长路径。
模式2则是符合来访者现实支付能力的务实成长路径。
模式3则更多的是满足咨询师需求的不稳定发展状态。
而模式3,恰恰是国内心理咨询行业正在经历的。 除去部分无自主定价权的体制内咨询师,绝大多数咨询师的收费设置都已远超来访者的实际支付能力。 当然,上述所有问题的讨论前提是,心理咨询是一项大众服务,所有人都应享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权力。 如果你认为心理咨询就只是一项服务于富人的工作。 上述讨论将没有意义。 在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初期,由于弗洛伊德等初代目们自身的精英属性,使得他们的工作对象多为富裕阶层。
其高收费、高频率的分析设置也服务并适用于这一阶层。
然而,当精神分析试图从富裕阶层迈向人数更多的中产阶级以保持自身的活力。
设置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
高收费、高频率的分析设置显然是中产阶级无法承受的。
于是,治疗周期被缩短,分析频率被降低,资费标准更普惠,并有了保险的制度保障。
伴随着设置的打破,心理咨询行业也迎来了一次大发展。 各种流派百花齐放。
所以,当设置无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打破设置,似乎是必然选择。
而针对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混乱现状,除去加强规则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外。
仅就收费而言。 打破收费设置,似乎是另一个可能的选择。 公众号简介:该文章获Lacan心理((ID: Lacan-psy ))授权转载,更多行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acan心理。责任编辑 | Spencer、Clai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