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却一定要死守在北京?

 一葉一如来 2019-04-13

文:我见青山多妩媚

南京,对于大明帝国来说,这是一个极具政治意义的城市。永乐十九年之前,这里一直是大明帝国的首都。

即使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依然保留了原来的行政机构,依然拥有自己的六部。

从某种意义上讲,南京一直充当着大明帝国备用首都的角色。

因而自朱棣死后,关于首都南迁的提议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和明末崇祯年间。

当北京遭到危险时,大部分人想的都是迁都南京,但终大明一朝,从未成行。

大明为什么不能南迁?

01

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北京并不是个合适的首都。

首先它离东南富庶地区太远了,而要维持一个帝国首都又需要大量的资源,所以不得不加大对于漕运的依赖。

其次它离北方边境线太近,时刻处在游牧民族兵锋的威胁之下。大明一朝,京师曾经数次因为外敌入寇而戒严,瓦剌太师也先甚至还围困过北京城。

那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将这里作为帝国首都呢?

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他的龙兴之地,这里有他多年的心血和经营,而南京城里始终有着建文帝的阴影,这让成祖皇帝很不开心。

但更多的是因为北京这座城市对于整个大明边防体系的重要意义。

明朝边防体系和中国历代王朝一样主要是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在帝国漫长的北部防线上先后建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

也就是所谓的明朝“九边重镇”防御体系。

明朝的边防体系正是依托这一系列军事重镇而构筑。同时地处更北方的开平,大宁和东胜等军事卫所的存在又给整个边境防线提供了翼护和战略纵深。

明朝初年,北方的主要威胁就是盘踞于蒙古草原的残余的北元势力。

为了防范这股势力的南下,同历代中原王朝一样,明军依托燕山山脉的天然地理优势构建防御体系,而以宣府,蓟州,大同三个重镇作为军事支撑。

同时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这段防线的总后方,也是明军开展后续军事行动的策源地。

历史一再证明,哪怕燕山防线被攻破,只要北京不丢,整个河北就固若金汤。

所以朱元璋选择把他最能打的一个儿子朱棣分封在这里。

02

朱棣在南京城里登上帝位之后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北京必须驻扎重兵,但是又由谁来统兵?朱元璋的“塞王”守边的政策已经破产。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相信,朱棣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更要命的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为了获得兀良哈的支持,将大宁卫给放弃了,直接导致燕山防线失去了战略纵深,北京变得更加重要。

朱棣多次亲自征讨蒙古,未尝不是想弥补这一过失。

最终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将这里变成帝国最大的军事基地,驻扎着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大明从此天子守国门。

所以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大军兵临城下,兵部侍郎于谦力阻迁都“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放弃北京意味着放弃河北之地,放任北虏入寇中原。希望南迁之人无非是指望长江天险能够挡住北虏铁骑。

但有意思的是历代南北对峙中指望长江天险的东南政权大都难逃覆灭命运。

但曾有例外,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东南之地富庶,这意味着充足的粮饷和兵源,对于一个新兴的政权,这是巨大的优势。

但对于退守东南的偏安政权来说,江南之地实在是太繁华了,重整河山的壮志一天天消沉下去,温柔乡亦是英雄冢啊。

3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时,仓促放弃北京,迁都东南是个昏招,那崇祯末年,北方已是山河破碎,为什么大明依旧未能南迁?

大明是个比较特殊的朝代。

蒙元南下,神州陆沉。不到百年,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了蒙古草原。

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从开国之时开始,大明就是个民族色彩极重的朝代,他是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而生的朝代。

这注定了他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基本政治态度,不割地,不和亲,不纳贡。

即使是在张居正时代力主与北方游牧民族通商,也是表示这只是“羁縻之策”,只是为了能追踪游牧民族的位置,是为了更好的打败游牧民族。

而因为蒙古人南下一度中断的程朱理学在明朝又开始恢复,并趋向繁荣。

所以明朝也是一个道德感极重的朝代,对于敌人的任何妥协都是不可原谅的。

崇祯末年,就算所有人都觉得非得要南迁不可,也没有人敢站出来背这个千古骂名。

自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以后,大明的命运就和这座城市牢牢绑在了一起。

无论是出于北方防线的现实需求还是那副日渐沉重的道德枷锁,大明都一步不能后退。

最终北京城破,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或许这一切都是宿命吧。

作者:我见青山多妩媚,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