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衡阳日报》(2019年3月31日第四版) 百花中,我们最不应该轻慢的是黄花!它有许多动听的名字:萱、萲、蕿、谖、藼、忘忧草、安神菜、宜男、疗愁、鹿葱、丹棘、母亲花、黄花菜、金针花…… “萱”是自古以来的通称,其声旁“宣”,甲骨文作 后院主要是女眷居住的地方,古代女性足不出户,美丽的萱草往往成了她们倾诉情感的对象。《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萱草?言树之背。”描述的就是一位“军嫂”,因为思念远征的丈夫,叹息道:到哪里去弄一支萱草来,种在后院呢?唐代诗人孟郊也吟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表现的是母亲对游子的牵挂。因此,名之为“母亲花”,表现的是母亲、妻子所思念的对象。《诗经·卫风》中的“萱”,或作“萲、蕿、谖”,所共有的声旁“爰”,商代金文作 黄花之名并不专属萱草,菊花也或称“黄花”,如李清照的《醉花阴》有云“人比黄花瘦”,讲的是重阳赏花;那时的萱草花已谢,自然是指菊花;菊花开在秋天,傲霜怒放,凌寒不凋,故号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 其实萱草才是花中的真君子,它没有菊花那媚俗的诱人清香,朴实无华,就像母亲一样。尤其妙的是它不但不会使人不忘,还会令人难忘。《诗经·卫风》中的“萱”,《说文解字》引作“藼”,“藼”从“憲”声。“憲”今简化作“宪”,周代金文作 萱草花其实不只有黄色,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称“有红、黄、紫三种”。“丹棘”指的就是其色丹红。不过,广泛食用的是黄色,多种植于秦岭以南,以我们湖南衡阳、邵阳为最,其中祁东的最为有名,号称“黄花之乡”。但不是那种只点缀于庭院的风雅,而是遍布于粗砾山岗的作物。因此,对于它何以称为“母亲花”、“忘忧草”,我以前的确是不知其所以然;倒是因为它开花于炎热的夏季,让我颇以为苦。 黄花不嫌土地贫瘠,种植容易,但采摘食用难。食用花一般都是取其未开放时,而黄花花朵的寿命一般只有一日,隔日即换上新的绽放。因此,要想摘取好的黄花,能把握的最佳时间只有午间一、两个小时。俗话说“黄花菜都凉了”、“明日黄花”,指的就是要抓紧时机。名之为“金针花”,指的就是它待绽放时的样子,金黄而细长。这时节,炎夏太阳当顶,酷热难耐。由于采摘不需要大的力气,所以成了妇孺的主要劳动。孩童时期的我对它自然没有什么好印象。倒是如今,久已不曾采摘,反而十分怀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