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孔子的十四个态度

 沁园春春2016 2019-04-14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读书笔记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封面

一、读书摘要

找到孔子对待生活的十四个态度,基本上也就学习到了《论语》的精髓。孔子对生活的态度,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给人温暖的力量,指导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

本书的作者梁漱溟,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

二、全书内容汇总


全书内容汇总

三、全书主要内容

——孔子的十四个态度

一谓仁,仁者的生活就是人原来的生活,听凭当下的直觉。勿追着心念走。倘若心在别物上,根本看不见当下,即不仁。

二谓乐,乐在心上,人不要去找,当放下找的时候便是乐。可以每时每刻感受到快乐。即:“仁者不忧”“私心了无”。

三谓讷言敏行,少说多做,不要言过其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比做的多,是让君子很羞耻的一件事。“力行近行仁”,一个人埋头苦干就接近仁的状态了。

四谓看自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有任何问题者在自身找原因,小人有问题都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而不看自己。

五谓看当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时刻保持你的心在这,心在当下便是仁。“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六谓反宗教,“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宗教都是来自于人的情志不安,将自己的私意无限放大,这并不是孔子提倡的态度。

七谓毋意必固我:

毋意,不瞎猜,事情未有定论前,不情绪化。

毋必,事情总是变化的,需“通权达变”。

毋固,不固执己见,向强人学习。

毋我,不要自我为中心,转换看事情的角度。

八谓非功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则多怨”。

九谓非刑罚,法律所凭借的不过是大家的计较心,只有提高人格,靠人类社会本能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成熟的社会人们用道德约束自己。

十谓礼乐,礼是自然的理,不是人为,发自真性情的礼,率真,质朴,合乎本心。不合乎人情,巧言令色都不是礼。

十一谓孝悌,和父母说话和颜悦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自己身边的人好,决定真正的修养。如果和父母讲话没有尊敬的心理,对动物有什么区别?

十二谓不迁怒,别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别人,做到心正,心明,迁怒是无能和懦弱的表现。

十三谓不贰过,两层意思:一是知过,二是改过。这意味着不懈,又重新觉醒,不懈就是继续觉醒的状态。

十四谓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尽人事听天命”,为不为在自己,而成不成则在天,有没有做到自己做的部份,而不是为了得到而去做,努力但不强求。做真正听天命的人,就是最尽自己心力的人。


启发与收获:

这十四个态度让我们更加的理解儒家思想,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思考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恼和问题,给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

所谓“天命”与墨子的“非命”表达的是同样的本质,对于命运我们应该主动去做实事,而非成天无所事事,保持努力但不强求,每一天都尽自己最大的心力。这样便与“看当下”及“仁”的态度联系起来,勿追着心念走,安住心在当下。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