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颜德馨】治湿十法

 朱1971 2019-04-14

湿乃六邪之一,伤人最广,考《难经》《金匮》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观其症,四时兼有;其治法,有汗、温、渗、燥诸法。历代医家多有发挥,颜德馨教授积数十年治疗湿病的经验,执简驭繁,总结其有治湿十法,证之临床,颇有效验。

祛风胜湿法

外感湿邪,先伤太阳而见表证,始则伤在肌表,继之伤及经络、筋骨。症可见发热,骨楚,身重,此法即对湿兼风而设。因湿为土余,非风不胜,故可用麻黄、桂枝、白术之属以表其汗。先生颇为欣赏“风能胜湿”之言,因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尝用羌活、防风、白芷等以治内科杂症,提出风药新用一说。认为风药不仅有抗过敏、抗病毒作用,且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用祛风之法。习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及五积散治疗水气病和痹证,屡有治验。

芳香化湿法

湿邪犯体,脾土先困。正如《内经》所言:“卑溢之土,易于聚湿。”其表现有湿阻上焦及中焦之别,此时可用芳香化湿法。因湿邪壅遏上中气分,非香燥之剂不能破也,上中气机一得宽畅,湿邪不克自化。轻者可用三花饮(玫瑰花、川朴花、代代花),花性轻扬,均能理气开郁化湿。稍重则取砂仁,白葱以化湿醒脾,行气宽中,再用藿香、佩兰、苏叶,用叶取轻清芳化,用梗取走中而不走外。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能祛除阴成湿邪而助脾胃之气,其中佩兰又为治脾瘅要药,除陈腐,辟秽独,辅以醒胃化浊和中之菖蒲,辛温燥湿

之半夏、陈皮,适用于痰湿内阻,寒热互结所致之胸闷、呕恶颇验。外用薄荷煎汤擦舌,能除垢腻之苔及秽浊之气。

清热燥湿法

湿与热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因湿热之性质及病人禀赋素质等条件,湿热可有不同的转归,表现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等,并可按胸脘了解湿热互结中焦的情况。

治疗上湿渐化热或湿热俱盛时,化湿与清热并进;湿已化热而转成热重于湿时又当清热为主,化湿为辅。清热燥湿法即为此等证而设。常用药有黄芩、黄连、川厚朴、生山栀等,常用方为连朴饮,甘露消毒丹。连朴饮有苦降辛开之功,使中焦湿化热清,清升浊降,胃气和调。甘露清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夏令暑湿之季用之最多。先生强调湿化则热孤。

利气化湿法

湿邪为病,原有表里之别,利小便为治里湿之则。诚如李东垣所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先生十分强调气化的作用,对《内经》所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出焉”颇有见地,气化在此主要是指升降功能,临床除常以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等分清泌浊外,必伍以小茴香、台乌药、沉香为使,即气行则水行之义。

运脾化湿法

脾喜燥而恶湿,喜运而恶滞,寒湿困于中州,脾失健运之权,可用本法。先生尝谓:“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提出“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一说,对《本草崇原》所言“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备加赞赏。临证时常以苍术、白术同用,一补一运,相得益彰。苍术性味微苦,醒脾助运,开郁宽中,疏化水湿,是运脾之要药。先生亟推崇此品,总结其

运用有四。

①脾统四脏:在慢性病的治疗中往往取“脾统四脏”之义,以此为君统率生化之权,起废振颓,疗效满意。②制约纠偏:常于苦寒或滋腻的大补气血药中加此一味,可起中和作用,并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以促进化源。③化湿解凝:性粘腻,赖脾以运化,湿温口甜可用苍术煎汤代茶,入泽泻汤中可用于耳源性眩晕,以苓桂术甘汤防治哮喘,单味煎服治悬饮、溢饮,皆为应手。④治肝取脾:“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苍术作为肝病之预防药,以杜绝肝病复发。

益气化湿法

湿虽有内,外之分,然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温邪乘而袭之,加之脾不健运,水谷化为精微或输布津液的功能减退,湿自内生。《内经》云:“伤于湿,则身重不举。”又云:“脾病则脉涩,嗜卧。”湿邪遏伤阳气表现为气虚症候,可见四肢困倦,精神不振,身热心烦,尿黄,口渴自汗当用此法。常用药如党参、黄芪与苍术、葛根等同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代表方,其功能和中燥湿、健脾升清,方中集党参、黄芪、苍术之温,与麦冬、黄柏之凉,升麻、柴胡之升,泽泻之利于一炉,看似庞杂,实则多而不乱,方义颇具经纬。对夏月之暑湿证及冠心病防治均有满意疗效。

升阳化湿法

湿性缠绵,久用祛湿之品,均易克伐脾胃,而致清阳不升,成正虚湿盛之局。脾胃虚弱所致之内湿,应用党参、黄芪加升发之药,如升麻、柴胡、葛根等,升发脾阳而胜湿,脾阳升运,营卫和畅,自然湿化。治疗上强调惟当以辛甘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清升浊降,湿邪自化。常用方药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等。益气聪明汤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有效验。先生对补中益气汤十分推崇,时时化裁为之,如常于方中加苍术,可增效果。用此方加青篙,治功能性低热;加茶叶、马鞭草治原因不明发热;加活血药治“再障贫血”等。

养阴化湿法

阴虚夹湿最为难治,养阴则恋湿,治湿又伤阴,此时之治,当以养阴化湿。湿未净,阴分已亏,消渴症中最常见之。先生习以苍术配石斛、麦冬、元参。因苍术外可祛风湿,内可燥脾湿,实是一味燥湿而不伤阴的化湿佳品。对薛生白治湿热留滞经络,以元米汤饱于术之法颇为欣赏,谓此法救阴而不助湿,治湿而不伤阴,堪可效法。对叶天士所倡薄味清养胃阴,芳香悦胃之品常习用之。并喜用食物中药如粳米、梨、甘蔗、薏苡仁等,借谷气开胃醒脾。

化瘀利湿法

湿邪伤人阳气,久之阳虚寒盛,寒湿凝滞则气血不畅而致气滞血瘀;另外,水湿之邪郁而化热,瘀热相搏也致水肿,故仲景有“水病及血”之明训,前贤亦有“血不利则病水”之说。临床可见眶周黧黑,巩膜瘀丝,但欲漱水不欲咽,女性病人又可见经行不畅,色紫有块,肌肤甲错及闭经等。以活血化瘀药疏通血脉,祛除瘀滞,提高肾血流量,改善肾组织营养,软化或吸收增生性病变。常用方有桃仁控涎丹,桃红四物汤和泽兰、益母草、土茯苓等。适用于瘀热挟水湿而致的水气病,对消除慢性肾炎尿蛋白和恢复肾功能有显著作用。在水气病的治疗中,活血利水法对肝硬化腹水、输卵管积水、妊娠水肿、硬皮病等均可获效。

通下湿浊法

湿热之邪留于三焦,逐渐产生以脾胃功能失调的严重症状。脾气不升,水谷精微无以健运,胃气不降,湿浊之邪得以上逆,后期,脾肾由虚入损,阳失斡旋之权,体内津液输布或排泄障碍,以致水液代谢紊乱,最终导致清浊不分,水湿泛滥,浊阴弥漫,凌心射肺等种种危证。如胸闷气促、咳喘、恶心、呕吐、心悸怔忡,甚至神昏痉厥可用本法。常用药有附子、大黄、苍术、白术、川厚朴、泽泻、桂枝、茯苓。方如温脾汤、附子大黄汤。先生亦常以此法治炎性梗阻、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屡投皆验。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中国医药学报》1992年第7卷第5期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