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丘吉尔罹患绝症,有记者问他:您对死亡有何看法?丘吉尔若无其事地抽了一口雪茄说:酒吧关门时,我便离去。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豁达与安详。肯·威尔伯在《超越死亡》一书中说道:“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体现了他对生命与死亡深刻的感悟。 人类对生命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无论现代医学有多么惊人的突破,也无法摆脱死亡的结局,仅仅只能暂缓死亡的时间。如果有一天人类能战胜某些致命的疾病,也许可以更好安享晚年的时光,但最终仍将会衰老而死。既然死亡是必然发生的事,不如就顺其自然吧。 一个人对死亡的看法,会影响他对生命的态度,就好像旅行的人只有弄清要去的地方,才能更好规划自己的行程。如果一个人看不见死亡,就会对人生感到迷茫,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人们对死亡越了解,对生命的看法就越积极,因为死亡常常能使人窥见生命的底蕴和本质。那些接近过死亡的人,大多会对生活产生真挚的热爱。 有哲学家指出,对死亡的逃避,会导致人生更加消极,因为生与死是手牵着手的,人否定了死,就等于否定了生;人越是害怕死亡,就越是恐惧人生。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敢、也不愿意、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死亡,死亡始终是人们心中最大的禁忌。 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是最大的生命之痛,直面死亡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当一个人接近死亡时,更容易理解放下的意义,因为人的本能是过于执著,执著于情感、执著于金钱、执著于权力、执著于安全。只有当人放下对这些东西的执著时,才能毫无顾忌地、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并从容地面对死亡。 2015年,英国各大报纸都以“夫妻创奇迹,环游世界癌症自愈”为题,报道了只有三个月寿命的韦德夫妇,为了享受最后三个月的时光,放弃了治疗,在环游世界过程中,醉心于各地美景,忘记了身体的病痛,最后癌症自愈的真实故事。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放下,才会远离恐惧和痛苦;一个人只有学会面对死亡,才能学会应对生活。真正的死亡不是停止呼吸,而是从未真正地活着。人只有接近死亡,才更能看清生命;只有接纳死亡,才更加珍爱生命;只有无惧死亡,才更会勇敢活着。有这样一句话,经常被人引用:“一个人应该在从墓地回来的的路上成为诗人。” 尽管现代医学取得了令人目眩的成就,但是关于死亡的过程,人们却知之甚少。不管怎么说,死亡都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死亡的艺术也是生命的艺术。正是由于对死亡的无知,那些即将死去的人,才会如此恐惧和孤独。 其实死亡本身并无什么痛苦,所有的痛苦都来自对死亡的畏惧。死亡所代表的痛苦、悲哀和恐惧都不是死后的状态,而是人们对它灾难化的想象,死亡过程给旁观者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了临终者的痛苦。 威廉·奥斯勒医生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有动物都有一种保护性的生理机制,当生命走近死亡的边缘时,这种保护机制就会开始起作用,在安详平静中,将生命带到彼岸。那些自然死亡的人,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通常都不会感到痛苦和不适。 许多有过濒死体验的人,都有过大致相近的描述。据统计分析,半数以上的人濒死时对生活经历进行回顾;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己脱离了躯体,游离到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有通过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还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体验到与亲人团 聚的过程。 著名哲学家和医学博士雷蒙德·穆迪写了一本名为《生命后的生命》的书,它轰动了西方。在这本书中,穆迪把这种现象称为濒死经验。他认为,濒死经验是人在弥留之际产生的一种现代科学尚未发的奇特现象。 濒死体验一:“首先是我似乎不再需要氧气了,这种感觉我好像曾经有过,但我又想不起是在何时、何地?既然不需要氧气了,也就不需要呼吸了,于是那种无法呼吸的痛苦顿时消失了。接着我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种无法形容的快感,我仿佛脱下了所有的重负和痛苦,我飘起来了,我飘到天花板下,俯视着下面的一切,我可以毫不费力的移动到我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濒死体验二:“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的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有小时候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像生活活的全景回忆,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像情感丧失了一般。 美国心脏病科专家迈克尔·萨博起初对濒死经验持怀疑态度,认为它迎合了人类的好奇心理。因此他决定,亲自去地狱出差,进行亲身体验。经过这次地狱考察,他撰写了一部著名的书《死亡的回忆》,声称濒死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奇迹。 (原创:身体自愈研究者,百家号或微信内搜索“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可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