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书法中的枯笔,并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玄乎。就我几十年的笔墨实践,我认为,它是书写中笔与墨交互作用自然流露的一个笔划特征。即由笔中储墨量渐枯而挥拉出的笔划。世称”飞白'。 那么,在书法创作中怎样用好枯笔呢?我们不能故意或着意去表现,那样做作。正确的方法,还是要从自然书写中加以调控和运用。 一是在行草书中的运用。大家知道,行草书除点划、结构、章法特征外,最主要强调的是它的贯气、行气。为了写出它的气韵生动,书家们一次醮墨,行笔要连续写出好几个字,其墨色也由浓、润渐次至枯,才再一次醮墨。这样一个回环,即是书法家们高超的笔法与墨法的表现,又是书写者自然流露的情感所使然。我们从王羲之、怀素、王铎等作品中就能看到,其枯笔在整幅作品中是那样的和谐自然,又是那么的精彩亮眼!行草书中的枯笔比较频繁,正因为用墨的浓淡、干湿对比强烈,才烘托出了其内涵的满纸云烟,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墨饱时行笔快而轻,墨枯时行笔要慢而重。要枯中见滋润、枯中见骨格。最忌柔弱虚怯,飘渺无形。 二是在表现碑版金石味中的运用。大家知道,我们在书写篆隶及北碑的书体中,一般不用加太多水的墨,而要用浓墨。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胶质含量高,着纸后水分渗透力差,才能在挥写中,用笔表现碑版文字的浑厚、坚涩、锈钝、苍茫感,从审美角度上关照,就是要表现它的金石气。所以,我们在创作篆隶北碑作品中,一定要用浓墨。具体挥写中,要与行草书区别对待的是,写碑版书时,要多用浓润之笔、少用枯笔表现,否则,整体不能气象浑穆、整肃端严,而失去碑版应有的金石之气。 以上两个方面的运用,是枯笔在书法中着力表意的两个关键点。要运用好,我们只有在学习前人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从大量地书写实践中去掌握它,除此而外,没有可走的捷径。所以,爱好书法的师友们还得用心加把劲啊! 我是晋风,如果觉得我回答满意的话,请给一个关注。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共进步! |
|
来自: 虚室生白3ud10a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