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害判断》

 野之老 2019-04-14

怎样看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决定于人们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价值判断力。若稍微再上升点,则就是涉及到哲学领域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或者说,价值判断力决定着方法论。


若从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去看价值判断力,我们大概可以将他们总结分成两类:即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多做的是“是非判断”;而法家、兵家等,则多做的是“利害判断”。特别是韩非子的法家,几乎无一字不在言利害!于己有利的,既使损遍天下也要为之;于己不利的,纵使利天下亦绝不为之。总之,韩非的法家,不提是非!


这里谨举韩非《备内》里的一则小片段:“故《桃左春秋》曰:‘人主这疾死者不能处半。’人主弗知,则乱多资。故曰:利君死者众,则人主危。”韩非引用《桃左春秋》里的原话说:“君主因病而死的,其实不到半数。”国君们哪里会知道,盼他死的人可是不计其数啊!因为国君之死,确确实实对好多好多的人都非常地有利!


韩非接着举例道:比如王良爱马,那是为了打仗;越王勾践爱民,就是为了灭掉吴国;医生用嘴吸吮病人的伤口、口含病人的污血,不是因为医生与那病人有骨肉之亲,而是因为医生的利益所在。再比如,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都能买自己的车子;棺材匠做好棺材,则就希望别人早点死亡。这并不是说车匠就仁慈而棺材匠们就狠毒!因为别人不富贵,你的车子就卖不掉;别人如果不死,你的棺材也就没人买。本意并非憎恨别人,但其利益却在别人的死亡上。所以,国君的那些后妃夫人及太了,如果他们的私党一旦结成了,那么他们则就必会盼着国君早点死;或许他们本意并非憎恨国君,但是利益所致,国君就得早点、快点死!


最后韩非站在国君的角度上分析说,国君不能不留心身边那些利在自己死亡的人!比如,日月外面有白色光圈环绕,但毛病就在其内部。防备了自己所憎恨的人,但祸害却往往来自自己最亲爱的人。故而这里特别提请国君注意如下几点:不做没有验证过的事情,不吃不寻常的食物;打听远处的情况,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而考察朝廷内外的过失;研究相同的和不同的言论,从而了解朋党的区分,对比通过事实所作的验证,从而责求臣下陈言的可靠性;拿事后的结果来对照事先的言行,按照法令来治理民众,根据各种情况来检验观察;官吏没有侥幸受赏的,没有违法行事的;诛杀的一定要得当,有罪的不予赦免……身为国君,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奸邪行为则就无处容身了。


怎么样?是否字字都事关利害?提到一丁点的是非观、道德观判断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