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古铜器特征

 元青花瓷器 2019-04-15

明清两代制铜工艺有了较大的发展,最具特色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两种。宣德炉系明宣宗三年(1428年),为适应宫廷和寺庙祀祠或熏衣之用的需求,皇帝诏书工部用泰国进贡的风磨铜与多种合金冶炼,御制的一批小型铜器,称为宣德炉。景泰蓝系明代著名的一种金属工艺品,一般解释为元代从西亚传入我国,发展于景泰年间,釉料多为蓝色而得名,正式名称应为铜胎掐丝珐琅器。清代景泰蓝在继承明代的传统上,有所创新。康熙时期的景泰蓝掐丝细密均匀,釉色不及明代。乾隆时期做工超过明代,色彩有所创新,品种多样,并与漆器、镶嵌、画珐琅多种技法结合运用。

明代掐丝珐琅盘

佛和菩萨的面相丰满端正、宽额、脸型方圆,表情静穆柔和,高鼻薄唇,略云柔媚之态。此时宫廷内设御用监造,多为释迦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白度母、绿度母等,造像风格彰显皇室气派的雍容华贵,既有藏传佛像的优美造型,又有汉地佛像的富丽华贵。明代永宣佛像座面均有“大明永乐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刻款。永乐年刻款为楷书体,秀丽有力,宣德款书体规范,刻工有刀,笔道粗款,可见刀痕。这批宫廷内附铸造的佛像,专为布施西藏、青海的藏族宗教领袖和法王所造。到了清代部分永宣佛像又由班禅、达赖等进贡到清廷,在清廷内收藏而保留下来。此时西藏地区仿制的永宣佛式样精美,但稍有镌刻的款识。西藏地区所造佛像填藏封底多为包底,而汉造藏式佛像为垛口芒刺封底。

明代永乐铜鎏金佛像及刻款

明代铜流金绿度母像

清代的金铜佛像,承袭模仿明代民间造像缺乏生气,在藏系佛像的表现手法上过于纤巧细致,艺术感染力不足。宫廷造办处严格遵守藏佛的制作标准,做工虽精细,表面鎏金锃亮,但由于同时大批量铸制,工艺简率,造型千篇一律率,少变化,僵硬呆滞,缺少神韵。传至今世的清宫御制佛像中,康熙时期有出于宫廷高超技艺匠师之手的大量精品之作,之作的佛造像精美细腻。此时众佛的面相丰圆适中,庄严慈祥;菩萨面相清秀恬淡,躯姿优美。把度母的丰盈闲畅,护法神的威猛粗犷等刻画的淋漓尽致。乾隆时期的佛造像略逊于康熙时期的精美。清代具有代表性藏传佛教造像中还有历代圣贤、祖师、财神、莲花生、宗客巴、历世达赖、班禅等形象。这些造像简洁,注重面部形象多为红铜,鎏金较厚,色偏橙黄,乾隆时期造像多为黄铜,鎏金略薄,金色偏黄。

清代铜鎏金佛像

清代铜鎏金佛造像

明末清初西方玻璃镜的传入,使铜镜日渐没落,乾隆时期内廷有仿制古镜供宫中赏玩外,民间仅在婚嫁之时用作陪嫁压镇之用。此时所流行的铜镜纹饰 为花草纹、龙凤纹、鹿纹、杂宝纹、人物纹,一般多见铸铭“正其衣冠”、“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为善最乐”、“鸾凤呈祥”等吉祥语铭等镜纹。

明代以后一直到清末明国时期,铜制品的品类较为繁杂,多为生活实用器。主要类别有兽型摆件、鼎、锅、壶、执壶、盆、罐、盒、炉、灯等。这一时期的铜制品多为传世品,采用铸铜、锻打、套嵌、铆接、焊接、錾刻等多种技法。铸件铜质多为黄铜、白铜、杂铜、紫铜。锻打器物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多有局部坑凹变形,碎裂现象较少。判定这一时期的传世铜杂器物年代的早晚,主要是观察包浆成熟程度,来确定距今时间的远近,某类器若有錾刻作器的年代时间,较易辩其器与錾文的真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