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熬土碱

 壶都仙渗 2019-04-15
  我的家乡黑龙江省肇源县地处辽阔的松嫩大平原,湖泊、沼泽、湿地是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由于咱东北地区的气候干燥,为此土质里含碱和含盐量就特别大。

  在我小时候,那里老百姓家里用的碱是自己家用土办法熬出来的,熬制的碱坨放到阴凉的地方,使用时掰下一块,既省时,又省事,而且这种土碱使用时也起到了纯碱的作用。

  由于当时社会属于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商品是供给制,凭票购买,这样对于生存在东北乡村的老百姓来讲,一是家里没有多少钱,二是凭票购买的东西也不够用。为此,许多人就想出了一些土办法,自己生产,自给自足。像咱东北黑龙江松嫩大平原上的熬土碱和熬土盐就是老百姓集体智慧的结晶。

  熬土碱,虽说整个过程不是那么繁琐,但是真正能熬出好的土碱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在松嫩大平原上,人烟稀少,到处是“冷冷清清雪,茫茫杳杳风”,那种灰呛呛的场面,萧条寂寥,遍地是芦苇荡,狼尾巴草多的是,各种动物也是昼伏夜出“神出鬼没”的……

  老百姓都知道,当时的松嫩大平原很多地方是盐碱地,每到旱季,白花花一片,有的地方甚至寸草不生。

  我的家乡像这样的盐碱地多得是,村子四周除了泡沼就是盐碱地,这就为人们熬土碱提供了非常富足的条件。

  在村东面有一个很大的泡子,老百姓管它叫东大排。泡子边上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由于泡子里的水含碱性特别大,为此夏天和秋天村里许多的女人们成帮结伙,挎着筐,拎着家里的脏衣服来到这里洗。由于每次都是五六个人一起来,所以谁也不怕什么狼和狐狸等动物了。

  水里碱性大,水特别滑溜的,手感好,不用肥皂,也不用胰子,就能把衣服洗干净。

  到了深秋时,泡子里的水越来越少了,一直到冬天上冻,泡子里的水就剩一个“锅底”了,干枯的水面是白花花一片,这就是所谓的碱土了,也为熬土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初春、深秋和冬天是东北乡村熬土碱最佳的季节。

  初春和深秋时候是用弄来的碱土熬土碱,而冬天则是用从冰面上扫来的“冰碱”来熬土碱。

  每当初春的时候,泡子面上和深秋的时候一样都是一层碱土,白不刺啦的,用扫帚把这些碱土扫到一起,装入麻袋里,运回自己家里,等着熬土碱时用。

  冬天时,冰面上有一层“冰碱”,得用扫帚扫回来。

  扫冰碱时老天不能下雪,不能等到太阳出来,也不能刮东南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呢?

  因为下雪了,冰碱会被大雪给盖上,露不出来;太阳出来了,冰碱会被太阳光给照化了;刮东南风时也不行,东北的冬天一般是刮西北风,雪迹都会被刮到东南方向,如果刮东南风,那么所有的雪迹就会把冰面上的“冰碱”给覆盖上,冰碱就会看不到了。

  最好的时候是在凌晨三点多,所谓的“鬼呲牙”的时候去冰面上扫冰碱。

  那个时辰,由于天气寒冷,冰面上结出的冰碱像白霜一样,是最好最纯的,也是最佳的扫冰碱的火候。

  来到冰面上,铮亮的冰面上白花花的一片连着一片,用扫帚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扫到一起,攒成堆,装在麻袋里,背回家,等着熬土碱了。

  在东北地区,把碱土,或者冰碱弄回来最后熬成土碱的比例是10:4左右,也就是说,弄回来100斤的冰碱,最后能熬出大约40斤左右的土碱。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我老家肇源县冬天最壮观的景象就是在冰面上扫冰碱的火热场面。

  那时,村里的各家各户会全家出动起大早,顶着寒风,拿着扫帚,在冰面上热火朝天扫着冰碱。

  我家西院的任大爷是村里熬土碱的高手,他熬出的土碱干净、透明,而且还出碱率高。

  任大爷家里有10几口人,每年用的土碱量很大。

  家里人洗衣服得用土碱;蒸馒头得先发面,得用土碱;家里孩子脑袋上生虱子了,得用土碱洗头发;早上全家起来洗脸得有土碱;家里吃完饭刷碗洗筷子还得用土碱;从山上用猎枪打回来的兔子、狐狸,乃至狼,都得用土碱来熟皮子,把硬邦邦的皮子变得十分柔软。所以土碱在老百姓的家里用处是非常大的。

  任大爷一家在开春、深秋和冬天时,家里七八口人一起来弄碱土和扫冰碱,回来后在院里支上一口大铁锅开始熬土碱。

  由于他家在我家西院,他家熬土碱的时候我经常去看热闹。

  在任大爷家的院子里西南角搭了一个锅灶,上面有一口18印的大铁锅,里面添上水,灶坑里烧上柴禾,把弄回来的碱土或者冰碱倒在铁锅中。

  等到锅里稍微冒泡时,任大爷拿着一根木棍子使劲在锅里搅合,其目的是把那些碱土,或者冰碱里的疙瘩给搅拌开,锅里不能有颗粒状的东西。

  锅里的水开了,用笊篱把上面的脏东西和里面的沙子尽量给弄出去。一般的情况下,锅里的沙子会沉底,很难能弄干净,这也没问题,只要沙子不漂浮在水里就可以,但是沙子必须得沉底才行。

  等到锅里开锅之后,就不能再搅拌了,等着锅里的水坐清了。

  锅里的水坐清之后,就是所谓的碱水了,用葫芦瓢把锅里的水撇出来,倒在锅台旁的几个水筲里,再次让碱水坐清。

  过了一个小时之后,把水筲里的碱水在分别倒入几个小的铁锅里,等着碱水进行蒸发和结晶。

  第二天的早上,任大爷起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院里看小的铁锅里碱水的结晶情况。

  这时,小铁锅里的锅底里就会有蒸发、结晶后的碱坨子躺在那里,把小锅扣过来,碱坨子就像一个发面的大面包一样呈现在面前。

  这碱坨子就是最后熬出的土碱了。

  任大爷手巧,加上精心,所以他家熬出的土碱不牙碜,灰白色,透了是喯的,碱性大,比村里其他家熬的土碱质量上要高出一大截。

  后来,村里许多的人家觉得任大爷家熬的土碱好,自己家就不熬了,去他家买,或者用粮食换,也解决了任大爷提心吊胆去卖土碱的实际问题。

  那时,我家住的村子里有一个供销社,里面的东西很全,可就是没有卖碱的。供销社售货员也知道即使进来一些碱也没有人买,所以也就索性不进货了,也是咱东北乡村供销社里的一大怪事。

  唉,谁让咱村里有熬土碱的高人来着?

  在东北乡村,在农家小院,在各家各户的仓房里,经常会看到家家都有几个碱坨子吊在仓房里的房梁上,灰白颜色中透着微紫色,这就是东北乡村老百姓自己家里熬制出来的土碱。

  在那经济困难时期,土碱为老百姓家里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且还省下了部分钱买点其他的生活用品,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现在,我家住的村子旁边的东大排已经变成了一块湿地了,受政府保护了,再也没有人去弄碱土和扫冰碱了。加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没有人去费劲巴拉地熬土碱了。

  东北乡村里那些有熬土碱手艺的人也渐渐故去了,这门曾经让东北乡村老百姓趋之若鹜去学的手艺也淡出了它的历史舞台,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但是,对于熬土碱的往事,我还会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我是从那时的苦日子中熬过来的,我不可能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