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此书的价值,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汉武帝时期,记载了大约上下三千年的历史,是古代历史的一次大总结,大汇集。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是一部大通史,其它多为断代史,或记载邻近几个朝代的小通史(如《南史》、《北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也有人认为这几部书也是断代史。) 第二,“正史”的纪传体例,是《史记》所确立。以下的二十三部史书,虽然有一些改动,但基本框架是确立起来了。司马迁(也许还要包括其父司马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第三,它不仅是一部史书,而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大总结,凡六经、诸史、诸子百家、科技、天文历法、医药等古代文化的诸多内容,无不有所总结和评介,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 第四,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面写照,对帝王、将相、各级官吏、学者文人,游侠、刺客、货殖(工商业者)……总之,社会的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所反映,可以称之为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大观园、万花筒。 第五,取材广泛,史料丰富。那时还没有纸、文献资料或书之竹帛(竹木简,帛书),或铭之金石(青铜器铭文、碑刻、甲骨铭文),搜寻不易,考释困难;司马迁能够搜集、整理这么丰富的史料,其工程之浩大,用功之勤奋,可想而知;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功不可没;从而也就使《史记》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第六,阅读一部史书,不仅要注意它的史料,更要赏析作者的史识,就是史学观点。东汉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评论司马迁说: “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又他的是非标准与圣人有所不同,谈论大道,把黄帝、老子摆在前面,把六经放在后面;叙述游侠贬低隐居的处士而颂扬乱世的奸雄;讲述工商业崇尚权势财力而以卑贱贫穷为羞耻;这是他不明智的地方。)”(《汉书•司马迁传赞》)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崇尚道家,说司马谈“先黄老而后六经”是对的。但司马迁写《孔子世家》,把孔子与诸侯并列;又写《仲尼弟子列传》,重视孔学的传承情况; 都说明他没有贬抑了儒家,可见班固的评论并不公允。至于班固说司马迁“退处士而进奸雄,崇势力而羞贫贱”,则是说到点子上了。但这恰恰是司马迁的史学观点进步的地方。他冲击了封建社会正统的思潮,动摇了固有的价值观念。对比之下,班固则显得落后和保守了。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自称写作《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社会的变化,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和风格。 《史记》一书可以作证,这三条司马迁都做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