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病中无事,读金毓黼先生的《中国史学史》一书,迷茫之情锐减。此书一明史家,二通史籍,三晓史学,洵斯书之名矣。然此书体例,颇有目录学之大概,故而略论之。 《中国史学史》一书著者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金毓黼先生(1887-1962),又名毓绂,号静庵,斋名静晤室、千华山馆,辽宁辽阳人。其主要著作有:《渤海国志长编》、《辽海丛书总目提要》、《中国史》、《东北古印钩沉》、《辽会要作法》、《东北通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明代)等。编有《文溯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中国史学史》一书可算得上是中国史学史在开创时期的扛鼎之作。 史学一词,源自十六国之石勒。《晋书·石勒载记》记载道:“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孤老鳏寡谷人三石,大酺七日。依春秋列国、汉初侯王每世称元,改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署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暢、杜嘏并领经学祭酒,参军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任播、崔濬为史学祭酒。”([唐]房玄龄等:《晋书·石勒载记》,中华书局版)何谓“史学”?金氏在书中提到:“更就已撰之史,论其法式,明其义例,求其原理之所在,是谓之史学。”(金毓黼:《中国史学史》导言,第2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以下同)而研究史学的源流、发展过程的学问,就是史学史。全书分为十章,前有《导言》,后有《结论》,详细叙述了自上古三代至民国这段时间的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笔者不才,试略言这十章的内容,并就此书与目录学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因手中参考资料仅有这一本书,难免有所疏漏,敬请方家指正。
(一)《中国史学史》内容略述 因为内容很多,加之打字不便,因此我在总结每章内容的同时,标注该内容的页数,以便大家查找。 一、“古代史官概述” “史学寓乎史籍,史籍撰自史家。语其发生之序,则史家最先,史籍次之,史学居末。而吾国最古之史家,即为史官。”金先生在第一章的开篇就提出,如果想要了解史学的发展,必须从史籍入手,而史籍的来源又源自史官的著述,因此考查史学的发展,必须要先了解史官的发展。金氏在是章开篇论述“史”的由来,总结“史”是官名,掌记言记事之任(5-11页)。其次他从《周礼》中关于史官制度的记载入手,辨明上古所言的“左史、右史”与《周礼》中内史、大史的关系。金氏认为,周代的左史、右史,就是《周礼》中所说的内史、大史(11-21页),并同时说,因为汉代离古未远,汉代的史官制度和周代的史官制度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从汉代的史官制度中窥见周代史官制度中的一些特点,比如史官世袭,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为太史令一职。 二、“古代之史家与史籍” 在这一章中,金氏先对清代章学诚提出的“六经皆史”的说法进行解释,总结为“盖古代之史籍,应有广狭二义:如章氏谓六经皆史,龚氏谓诸子为周史之支擘小宗,皆属广义;若就狭义言之,盖必有组织,有义例,始得为成文之史。”(第31页)既而对《尚书》、《春秋》、《春秋左氏传》、《国语》、《逸周书》、《竹书纪年》、《世本》、《战国策》、《穆天子传》和《山海经》等记载上古三代的史籍进行一一介绍(第32-44页),并认为中国的史学萌芽于孔子、左丘明,而研究上古史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文献的缺失。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矣。” 三、“司马迁与班固之史学” 在此章中,金氏主要论述了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主要是二人的史学著作《史记》和《汉书》。金氏先是介绍了司马迁写《史记》和班固写《汉书》的动机和背景,其次比较《史记》和《汉书》的优劣,进而叙述班、马二人史学的特点,“《史记》之善叙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野,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即司马迁之史学也。《汉书》之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倦,即班固之史学也。”(第65页)。 四、“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初私家修史之始末” 本章先对后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诸私家之史书进行一一介绍,用表格记叙各家之史书的存亡、卷数,并在下文中比对各书优劣。其后总结了这一时期私家著史的原因(第95-96页),论述诸史家之等第,并对刚刚出现的典礼与方志之书进行了简要介绍。鉴于私家著史之风在此时颇盛,金氏于此章感慨道:“吾谓王官失守,而诸子之学以兴,史官失守,而乙部(即史部。——余注)之书日盛,当此之时,笃学之士,竞以作史相尚,有日新月异之势,亦如诸子之在晚周,以异学争鸣,而结璀璨光华之果,研史之士可无述乎。” 五、“汉以后之史官制度” 金氏于第一章介绍汉之前(包括汉)的史官制度,到这章重新开始介绍汉代以后的史官制度。首先,金氏叙述职掌天文历法占卜的太史与修史的史官开始细化分工,从此异途(第102页)。其次他叙述了后汉以来史官名称的三次变化,初名为著作,汉代尚未使其成为正式史官,到魏明帝太和年间,才开始设置著作郎,掌撰国史。其次名为史官,南朝齐、梁时,曾经置撰史学士及撰史著士,北齐始置史馆,到唐代重置史馆,以宰相监修。再次是翰林院兼掌,元世祖中统二年,立翰林国史院,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明、清延置。再次,叙述记注之官,即记录起居注的史官出现及发展。。最后,引刘知几、韩愈、柳宗元、万斯同等人议论设置史馆修史的弊端(第109-115页)。为方便读者了解历代史馆建置沿革,作《历代史官制度沿革表》列于章末(第117-126页)。 六、“唐宋以来设馆修史之始末” 如这章标题所述,金氏于此章主要介绍官修史书。首先他先分析了唐宋以来纪传体正史私修者少的原因,并对唐宋以来官修国史的制度进行大略介绍(第128-129页)。其次从编年体之实录、纪传体之正史、典礼与方志四大类史籍入手,叙述该时期的诸种史籍(第129-170页)。最后总结了官修之史与史家的关系(第170页)。 七、“唐宋以来之私修诸史” 本章先从纪传体之正史别史、编年体之《通鉴》、以事为纲之纪事本末和属于典志之通史专史四大类史籍的介绍入手,详细分析了诸种史籍的优劣得失(第171-288页),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史家的特点及趋势,认为:“本期史学,自有相当之成绩,相当之进步,不过考古之作多,而通今之士少耳。时涉多忌,史难举职,虽豪杰之士,亦为之无可奈何,此刘知几、章学诚二氏,所为徒垂空论而不能自造一史也。”(第288-290页)。 八、“刘知几与章学诚之史学” 此二人在中国史学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二人均有论史的专著,刘知几著《史通》,章学诚著《文史通义》,金氏说:“吾国史家,能自造一史垂之百代,实始于司马迁,而成于班固,故吾前撰专章述之,至取诸家所作之史,为之阐明义例,商榷利病,则又始于刘知几,而章学诚继之。”(第291页)金氏首先解释了《史通》书名的释义,略述史通各篇大意,考察《史通》的写作动机和背景,将刘知几史学的源流叙述略竟(第292-309页)。其次介绍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较为新颖的五个论点,即论六经皆史、论记注与撰述之分、论通史、论方志、论校雠(第309-321页)。最后对“郑樵可比肩刘、章”的观点进行驳斥,金氏在褒扬郑樵的同时,也对其缺点直言不讳,“郑氏以一人之力,穿贯诸史,会为一书,体大气锐,诚可惊叹,然其力不副心,漏略百出,且语多袭旧,迹不可掩……”(第331页)。 九、“清代史家之成就” 本章就清代史家成就进行总结,详细论述了清代史家与浙东学派的关系,并对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王鸣盛、赵翼、邵晋涵、纪昀、崔述、徐松、张穆、何秋涛、王国维及治西北史地与东北史地诸史家的成就以及缺点一一介绍(第333-365页),并总结清代史家研究趋势为:第一期“以研讨明代事迹为本位”,第二期“为文字之考订”,第三期转治边疆史(第365-366页)。 十、“最近史学之趋势” 金氏此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值出土石料大量发现之际,故他在此章中将此时的史学趋势总结为两个:一是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二是新史学的建设和新史的编纂。金氏首先对殷墟甲骨文字、敦煌等地的汉晋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内阁档案、少数民族文字和各地金文六种新出现的史料逐一介绍(第368-384页),并叙述梁启超的史料分类和搜集鉴别方法。其次谈及民国时期诸人对新史学的建设,尤其对梁启超、何炳松诸人的通史目录进行逐一分析,甚为妥当(第386-423页)。 金氏写就十章后,于最后结论处将此书大略重新加以整理,余意为如果想要粗通《中国史学史》这本书的大意,先读结论再前面十章甚是得当。 参考资料: 1、金毓黼:《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7版。 2、[清]张廷玉:《进明史表》,《明史》,中华书局版。 |
|
来自: 星河岁月 > 《思想学术,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