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修建的这条运河,长度是巴拿马运河的22倍,奠定了北京的地位

 bbg1 2019-04-16
中国修建的这条运河,长度是巴拿马运河的22倍,奠定了北京的地位
隋朝统一天下以后,结束了中国南北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国力更是达到了巅峰,虽然北方在'五胡乱华'之中损失很大,但是之后的统治者却注意休养生息,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因此隋朝才能在获得常年没有转乱的南方之后,人口达到惊人的五千万户之多,按照一户最少的三人来算,隋朝都有1.5亿人之多。
到了隋炀帝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隋炀帝自然格外重视南方这块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区域,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和控制,隋朝需要有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来完成这一任务。当时最稳定的交通是陆路,但是从隋朝国度长安到苏杭地区,走陆路起码也得三个月以上,万一南方地区发生叛乱,局面将无法收拾,这对隋朝来说是没办法接受的,于是贯通南北的运河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之后京杭大运河开凿,隋炀帝举全国之力,力保京杭大运河能够尽快完工,关陇贵族也需要南方的粮食来保证自己的实力,因此京杭大运河仅仅5年时间就完成了整体的贯通工作,不得不承认隋朝国力的强盛。
其实京杭大运河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开凿了,当时的吴王夫差下令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的邗沟段,目的是为了在与齐国作战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将军队运送到战场上;而在公元前360年,魏国的魏惠王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的鸿沟段。如此来看,他们开凿运河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方便在征服他国的战争中服务。从安史之乱开始,因为中原王朝一直处在动荡中,因此京杭大运河无人修缮,一直处于荒废的阶段。宋朝时期国家虽然有钱,但是它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因此京杭大运河只有部分航道能够使用,元朝统一全国以后,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始修缮京杭大运河全段。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以后,幽燕之地就成了中国王朝军事重地,而草原政权为了方便统治,将政治中心迁徙到了燕云十六州。到了元朝时期,幽燕之地就顺势成为了华夏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重新疏浚了大运河之后,大运河在幽燕之地的终点北京便成为了元朝定都的选择之一。再加上当时关中平原日益衰落,中原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也被南方地区取代,因此元朝便选择了定都北京,而不是中原王朝之前定都的长安和洛阳等地,可以说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北京的地位。这个时候京杭大运河已经不需要到达洛阳、开封等中原地区,于是元朝便对京杭大运河的河道进行了改造,在隋唐修建的大运河河道基础上“截弯取直”,修建成了我国现在看到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达到了1794千米,沟通东西方贸易的苏伊士运河长度仅为190公里,沟通南北美洲的巴拿马运河仅为81.3公里,也就是说京杭大运河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9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2倍。它将北方的海河、黄河、淮河以及南方的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到一起,不仅可以将南方地区的粮食运送到北京等幽燕之地,补充北方对粮食的需求,而且还将南北连接到一起,对元明清三朝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和维护全国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学家称其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毫不过分,京杭大运河对元朝以后中国的价值堪比长城。
隋朝在修建京杭大运河的时候,分为四段进行修建,分别是:
(1)广通渠:从关中地区的都城长安往东经潼关到达黄河,主要以渭水作为主要河道。
(2)通济渠:从洛阳南通黄河,再在黄河与淮河之间修建河道,沟通黄、淮两大水系。
(3)山阳渎:从淮水以南的山阳县,一直往南到达江都,再通过西南方向的河道连接长江。
(4)永济渠:以战国时期魏国修建的鸿沟为主体延伸,从洛阳的黄河水道向北直达涿郡。
而在元朝修缮之后,广通渠逐渐退出了京杭大运河,取而代之的是从江都也就是扬州到达杭州的江南河。到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作为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加以利用,随后又在2012年开始全线通航,通航里程达到了1442千米,继续开始发挥它沟通南北的重要作用,也算是一种不忘初心吧。
中国修建的这条运河,长度是巴拿马运河的22倍,奠定了北京的地位。各位网友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