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四个新常态,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仰天长笑123 2019-04-16

今日看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园区自发聚集发展,至今,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二十多年来,政府、业界及市场主体都对园区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在理论研究、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和文化创新创意的策源地。如今,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要求。

一、文化产业园区面临新一轮自我变革和转型升级

二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既有失败的教训,亦有成功的经验,既有盲目跟风、“挂羊头卖狗肉”“僵尸园区”等阵痛,也有自始至终坚持下来的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尚8等品牌文化产业园区。这些都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从初始到成熟过程中必然付出的成长代价。但从目前的总体发展态势和成果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了由幼年向成年的艰苦过渡。据统计,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约2500多个,发展相对稳定成熟,并呈现出新一轮的蓬勃态势。

北京798艺术区

如果说前二十年是文化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的过程,那么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将历经从“有”到“优”的转变。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城市更新转型、文化繁荣复兴的重要载体,需要在如何提升园区发展品质、增强园区发展内涵、提升园区创新发展动力、打造园区特色品牌、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寻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路径。目前,文化产业园区的规模红利、空间发展红利已趋饱和,未来文化产业园区应向园区特色求立足,向运营管理水平求品质,向园区精准服务求盈利空间,向产城融合求功能拓展,以此来开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新春天。

二、文化产业园区新时期呈现“新常态”

目前,面对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功能定位调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新形势,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新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也面临着从集聚发展向功能提升的转型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趋势特点。

1

“租赁经济”成为基础

“服务经济”是新方向

空间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石,企业集聚是园区规模经济的第一道门槛,空间出租曾是文化产业园区追求的第一目标。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和文化企业的不断涌现,以空间求生存已不再是园区发展的唯一生存之道,越来越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市场充分竞争和政策引导下,强烈意识到园区特色、服务体系建设、专业化运营盘活园区企业资源等能力逐渐成为未来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园区在空间租赁收入之外,获取非地产收入的重要蓝海。

2

园区由单纯的“产业空间”

向多重功能空间重塑

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园区一直被视为文化企业的物理空间集聚地,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文化园区内部企业化学反应的不断发生,文化品牌效应的不断释放,文化产业园区多重功能逐步显现。园区内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商务、文化与金融、文化与休闲、文化与创意的融合不断深入。北京郎园Vintage以“空间内容+内容运营”为核心,以打造有温度的园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为特色,策划组织公益讲解音乐会、良阅书房大型儿童绘本展、大型新媒体公共艺术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消费的新场所。

郎园PARK公益讲解音乐会

3

文化科技新业态、新模式

成为园区转型的重要力量

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日益深入的大背景下,尤其是互联网经济、移动新媒体的发展,迅速培育和成长起一批文化科技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成为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这一发展趋势和特点也在文化产业园区内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比如中关村文化科技园区、E9区创新工场等园区,受到众多独角兽企业、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青睐。一批传统文化产业园区在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把引进文化科技类龙头企业、成长性企业作为新的发展重点,同时加强园区创新孵化空间的创新培育功能,加大对文化科技型新项目、初创企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带动园区“脱胎换骨”、“迭代升级”。

大数据独角兽公司 集奥聚合 落户E9区创新工场

4

园区肩负起城市转型发展和文化复兴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产业腾退转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深深地烙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初生”之身,许多文化产业园区都是由城市内的老旧工业厂房改造转型而来,如北京的798艺术区、751D·Park北京时尚创意广场、上海8号桥、西安老钢厂文创园、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园等,他们既是城市工业文明的见证者,也是城市更新转型的亲历者,这些园区不仅成为城市新的产业聚集地,驱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也成为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促进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此外,还有很多园区都建在城市城乡结合地区,解决了就业安置问题,提升了周边居民的文明素质,对周边环境改善提升和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文化产业园区将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1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化产业园区的本质是特色化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市场环境不是同类的“竞技场”,而是各美其美的“百花园”。科技求同、文化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局面。特色化定位是园区最大的竞争力,是园区发展的根本生存之道。目前,有的园区摊子铺的很大,但是园区定位模糊,产业业态庞杂,关联度不高,就难免陷入把园区做成办公区或写字楼的怪圈,园区品质提不上去,租金价格自然升不上去。园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等,在文化产业细分行业、产业链条环节、服务内容体系、园区生态类型等角度创新思路模式,提升运营品质,培育园区品牌。如此,园区的发展空间才会越挖越深,越做越大。

2

灵活专业、匠心运营

运营是盘活园区内外资源,提升园区品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建立专业化运营人才队伍是关键。首先,要会“巧运营”,能折腾、会折腾,善于盘活和对接园区内外资源,搭梁架桥,做好“红娘”,让园区不仅看上去“热闹”,而且经济上“有效”;其次,要会“强运营”,要研究分析园区发展的经济规律、文化规律等,要有经济思维,杜绝“瓦片经济”与“二房东意识”,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方式,在创业孵化、项目对接、展示交易、投融资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高品质、个性化服务,全面提升园区发展的内在绩效与对外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园区、创新主体与创意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第三,要会“精运营”,要有“匠心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园区环境打造、建筑设计、企业文化、服务质量、品牌培育等都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和思路。针对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企业,给予分级和分类化的指导服务,提升园区在产业上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抓大育新,旗舰领航

龙头企业是文化产业园区的领跑者,是“实力担当”和“颜值担当”,创新型、发展型企业是园区的生力军,是园区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要在“抓大育新”上营环境、优服务,培育和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创新孵化和涵养一批高成长企业,构建园区企业发展的梯次结构,营造良好产业生态。首先,园区要结合自身产业定位和园区特色,引进数字传媒、互动娱乐、影视动漫、数字出版、数字游戏、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文化科技类、文化创新类、文化总部型“高精尖”企业发展。其次,提升园区创新孵化功能,园区建设搭建文化科技等创新空间,推动创新创业,提升园区创新孵化功能,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化创意与高新技术、旅游、体育、现代服务业等融合发展,培育扶持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好的“专、精、特、新”的高成长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将园区培育成为创意的策源地、企业成长的黄埔军校。第三,加强园区品牌培育,做强做大园区品牌优势,打造一批管理规范、特色凸显、效益突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4

集约高效、创新服务

文化产业园区的经济红利一定是产业纵向的,而不是空间横向的。尤其是在城市更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园区要加强运营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文化产业园区要逐步从园区空间出租向企业服务平台转型,要积极拓展服务的增值空间和地均产值空间,通过建立自投或合作等方式,以投资参股、项目孵化、平台服务、资源嫁接等多种手段路径,探索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积极构建创新型、内涵式、全链条式园区产业生态,促进园区由投资、要素驱动向创新、内容驱动转变,由粗放、集聚式发展向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促进园区特色化、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5

打开院墙,开放发展

文化产业园区对城市空间改造更新的进程,实质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复兴,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应打破原有工业园区封闭运行的空间模式,充分发挥文创园区作为文化空间独特的催化作用,逐步构建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将文化作为园区与城市发展的黏合剂,将分散的城市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城市生活,这也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的魅力之处,也会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协同发展,加快城市品质提升。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END

美 编 | 王硕祎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