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昵称40077028 2019-04-17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培训、旅游接待、团体聚会、禅修辟谷、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生等活动。历史上颍考叔管仲鬼谷子张良李渤等均在此隐居耕读,号称天蚨园五友。天蚨园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对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坛、战国鬼谷子道场、隋唐文中子龙门等。蚨子学堂是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概念建立的一个国学讲堂,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蚨子学堂所教乃大人之学,定位为实学。追求真才实学,修炼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谈心性,也不沉迷逐物异化。凭盛德立命,以大业安身。

今天讲讲果敢英俊而又多才牛气的智瑶,为何会惨败灭族?揭秘历史上的荀瑶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智瑶(前506年—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智氏出于荀氏,故又多称其荀瑶,时人尊称其智伯,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智氏七世祖。智襄子是继智武子、智文子之后,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共执政二十二年,是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智氏由此成为晋国四卿(智、韩、赵、魏)之首,是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家族。荀瑶是一个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历史人物。荀瑶是今天山西永济人,在他联合韩、魏讨伐赵国的时候,却被韩、魏临阵反水,导致荀瑶兵败身亡。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荀息(?~公元前651年)名黯,姬姓,字息,本氏原氏,称原氏黯。原国(周文王16子的封国)公族之后,出仕於晋国。曲沃晋武公灭翼后,任武公大夫。后晋武公灭荀国(也称郇,今山西襄汾县荀董村附近)后,以荀国旧地赏赐原氏黯为邑,原氏黯从此以荀为姓,史称荀息。据史料记载,荀息出生于翼城县息城。荀息是晋献公时期的著名贤臣,其与里克是晋献公的左右臂膀。骊姬之乱,太子奚齐遭刺,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遂自杀以死尽忠 。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荀息像

逝敖:荀息之子为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晋文公以荀林父为中行将,是为中行桓子,其后称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是为程文子,其后为晋国程氏;逝敖生幼子荀首,晋成公封其于智,是为智庄子,其后称智氏。

荀氏的别支程氏,虽也曾位列卿席,终因没有突出的表现,而被淘汰出局。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智庄子:荀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83年),春秋晋国次卿,荀息之孙、荀逝敖之子,荀林父幼弟。是晋国六卿之一智氏家族的奠基人。赵盾立晋成公,晋成公非常宠幸荀林父的幼弟荀首,封荀首于'智'地(山西永济市)。从此荀首得以像哥哥荀林父一样,另立宗庙。智庄子后担任中军佐,谥号庄,史称智庄子。 然而智氏之强远不及中行氏,其最终权分晋国,独立成枝,则始于荀罃。

智武子:智罃[yīng](?-前560年),姬姓,智氏,名罃,字子羽,谥号武,史称智武子。春秋晋国卿士,曾任晋国中军元帅,是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 。是晋悼公时期,晋国霸业复兴的最著名的功勋之臣,政治家、军事统帅。

智朔:荀朔,智武子之子,智武子暮年,公元前567年,智氏宗子荀朔不幸病逝。只给荀罃留下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荀盈。

智悼子:荀盈(前567年-前533年),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字伯夙,智氏(知氏)第四代家主,又称知盈、智盈,当时晋国的中军将荀罃之孙、知朔之子。知朔在荀罃之前就去世了。荀罃去世后,荀盈以一个幼童,继承知氏之位,卿位由程郑暂代。中行偃守护侄子荀盈,使智氏没有衰落。公元前548年,荀盈继程郑为下军佐,与赵武、韩起、魏舒、范鞅、中行吴同时为卿。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谥号知悼子、智悼子,其子智跞继任智氏家主。

前566年,荀盈刚刚出生,其父荀朔便离开人世,幼年的他随其祖父荀罃相依为命。前560年,荀罃寿终,智氏地位大跌,幸得叔父中行偃护佑,才得以茁壮成长。因荀盈尚未成年,智氏之卿位由同出于荀氏的程郑代理。前548年,荀盈继程郑为下军佐,复入六卿。

荀盈为人温和、低调,与执政赵武、韩起等人关系亲密,并多次出访各国,智氏渐有复兴之势。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前533年,年仅30余岁的荀盈病重身亡,只留下一个十余岁的孩子荀跞,智氏家族在晋国的崛起再度搁浅。

智文子:荀跞(前548年-前493年),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将军,晋国六卿之一。智氏(知氏)第五代家主。智悼子荀盈(智悼子、智盈)之子。史称智文子、知文子、智跞、知跞。

公元前533年,荀盈去世,由于其子荀跞年幼,晋平公想废黜智氏的卿位,但被智跞族叔中行吴保全下来,推举未成年的荀跞任下军佐。公元前519年,中行吴去世,荀跞开始依附国君晋顷公、晋定公。公元前501年,正卿范献子士鞅死后,荀跞成为中军将,继任晋国正卿,但荀跞的声势不如其副手,晋国中军佐赵简子。

公元前516年,赵鞅和荀跞请命于晋顷公,率晋军入周,占领王城,迎周敬王匄入城,平定了持续三年的王子朝之乱。

公元前497年,赵鞅(赵简子)杀死邯郸大夫赵午,赵午之子赵稷据邯郸发动叛乱,得到范氏家主士吉射与中行氏家主中行寅(中行吴的儿子)的支持。智跞联合魏侈(魏襄子)、韩不信(韩简子)奉晋定公之命,帮助赵鞅,反击范氏、中行氏。士吉射与中行寅失败,逃至朝歌。荀跞打算立士皋夷继承范氏、宠臣梁婴父继承中行氏,被赵简子拒绝,赵简子乘机彻底清除范氏及中行氏在晋国的势力,将晋国本来的三军六卿格局,裁减为二军四卿。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其子荀申(荀瑶的父亲)继承智氏,赵简子继承正卿。

智宣子:荀申,中国春秋时期晋国政治人物,荀氏、智氏(知氏)第六代家主,又称知申、智申,当时晋国的中军将荀跞之子。公元前493年,荀跞去世后,荀申继承知氏之位,为下军佐,与赵鞅一起执政。谥号知宣子、智宣子。

知宣子喜欢次子荀瑶,打算立知瑶为继承人时,荀申召集族人、家臣召开家庭会议,商讨立嗣问题。智果说:“智瑶不如智宵!”荀申反驳:“智宵面相凶狠。”

智果解释:“智宵狠在表面,而智瑶是很在内心,智瑶虽有五大优点,不如立智宵比较好。智瑶,须髯飘逸,身材高大;擅长弓箭,力能驾车;技能出众,才艺超群;能言善辩,文辞流畅;坚强果断,恒毅勇敢,此五贤别人无法能比,惟独没有仁德之心,常借势欺人,用残酷不仁的思想行事。如果不用仁德去施政,而用以上五贤才能去强行统治,谁能拥护他? 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然有灭门之祸!”

荀申听不进去,仍然固执己见,立荀瑶为嗣卿。忠言逆耳的荀果已经预感到智氏危亡的来临,为了保全自己,带领着自己的一小部分族人到晋国太史那注册,改智氏为辅氏,表示脱离智氏,另立宗庙。后知氏在晋阳之战后被灭门,辅氏得以幸免。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知襄子:智瑶(前506年-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因'智'通'知',故古书多作知瑶、智瑶,智氏出于荀氏,故又多称其荀瑶,时人尊称其智伯(同'知伯'),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智氏家族领主。

知瑶继位后,在晋出公三年(前472年)率师伐齐,发动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知氏的势力。晋出公十一年(前464年),知瑶第二次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国援军刚至,晋国撤退。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知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三大夫,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和财产。知氏独占了大部分范氏、中行氏故地,并取代赵氏而掌管晋国政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居晋国四大卿之首,并自称'伯'。同年率军灭中山国的属国仇由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隔年(前457年),在讨伐卫国回国后,与韩康子虎、魏桓子驹在蓝台举行宴会,知瑶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氏家臣段规 。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前475年,知瑶担任晋正卿后,带领晋军南征北战,多立功勋,为了恢复晋国霸业,主动采取削藩,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献给晋公,韩、魏两家也先后献出一个万户城邑,而赵氏却拒绝。智伯帅韩魏两卿,围攻赵氏于晋阳,但因韩魏临阵反水,惨败于晋阳,智氏家族也遭到韩赵魏的屠杀,两百余族人死于非命。韩赵魏瓜分了智氏领地,在晋国没有对手的情况下,三家又蚕食晋国领土,最终完成'三家分晋'。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智氏世系

始 祖 智庄子 智 首 史称荀首,子智罃

二世祖 智武子智罃[yīng] 史称荀罃,子智朔

三世祖 智朔(早逝、无谥号) 史称荀朔,子智盈

四世祖 智悼子 智盈 史称荀盈,子智跞

五世祖 智文子 智跞[luò] 史称荀跞,子智申、智果、智徐吾

六世祖 智宣子 智申 史称荀申,子智宵、智瑶

六世祖 智徐吾 春秋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春秋晋国大夫,因家族继承人的人选的问题,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智申长子,子智国

七世祖 智襄子 智瑶 史称智伯瑶,子智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投水自尽。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八世祖 智宽 公元前448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六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晋国卿大夫世家

揭秘历史上的荀瑶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一、荀瑶简介

智瑶(前506年—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智氏出于荀氏,故又多称其荀瑶,时人尊称其智伯,谥号曰“襄”,故为智襄子,智氏七世祖。

智襄子是继智武子、智文子之后,智氏家族第三位正卿,共执政二十二年,是晋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智氏由此成为晋国四卿(智、韩、赵、魏)之首,是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家族。

勾践灭吴后,越国成为中原霸主。为了重振晋国霸业,智襄子主动献出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韩氏、魏氏也先后献出万户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地。智襄子奉晋出公之命,联合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赵氏退守晋阳,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二十三日),在晋阳城即将攻克之时,赵氏暗中派人出城说服韩氏、魏氏倒戈,韩魏两家临阵反水,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襄子兵败身亡。接着,韩、赵、魏三家联手攻陷智氏封邑,一次杀害智氏两百多口,天下震惊,智氏家族遭受了灭族之灾。

二、智氏

智氏始祖智庄子荀首,是晋献公托孤重臣荀息的幼孙,也是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幼弟。晋成公时,荀首受封于智邑(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其后别为智氏。

荀首位列世卿以来,多受中行氏的护佑,平稳发展。在荀林父执政后,荀首进入晋国政坛,担任下军大夫,后累迁至中军佐。智首之子智武子荀罃在晋悼公时代倍受器重,成为晋国霸业复兴之最大功臣。

智武子暮年,智氏宗子智朔不幸英年早逝,只给智罃留下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智盈。智盈三十多岁也不幸去世,留下了尚未成年的智跞。荀罃使智氏崛起,却因为儿子智朔、孙子智盈的早亡几乎失去卿位。

晋平公为了加强君权,曾一度要取消智氏的世卿之位,幸亏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保护,晋平公不得已,只得安排尚未成年的智跞成为下军佐。他的堂伯父中行吴将他照顾得无微不至,才使智氏躲过一劫。

前501年,智跞在历经30多年的宦海沉浮后,继士鞅成为晋国正卿。智氏终于度过了长达60年的断层期,熬过了危机。

前497年,晋国发生剧变,范氏、中行氏与赵氏旁支邯郸氏攻打赵氏,围攻赵氏于晋阳。晋公宣布范氏、中行氏为叛党,并令智氏率领韩氏、魏氏两家协助赵氏反攻中行氏、范氏。晋国由此陷入一场长达8年的内战。

因为中行氏始祖荀林父和智氏始祖荀首和是亲兄弟,智氏多次承蒙中行氏的护佑,智跞也正是在中行吴的照顾下,未成年时就担任下军佐。所以在平定内乱过程中,智氏并未出兵,智跞以晋国执政的身份坐镇朝中,赵鞅挂帅出征,赵氏逐渐在军中的权力甚至超越了位列正卿的智氏。

前493年,执政智跞走完了他的一生,赵鞅无可争议地继之为晋国新一任执政,智跞死后,他的儿子智申成为四卿之一,担任下军佐。

三、荀瑶位列正卿

在赵鞅风风火火的执政期间内,似乎所有的晋国人都成为了他的绿叶,来衬托这朵春秋后期最美艳的鲜花。

前475年,赵鞅病逝,其子赵无恤继立,智瑶登上了执政宝座,继智罃、智跞之后,智氏家族开始实现他的第三次腾飞。

此时的中原,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过度成战国时期的混战,齐、晋、楚、越四强并立也是战国格局的雏形初具,齐、楚是老牌强国,越国属新兴势力,晋国虽最强,却因为政出私门而战斗力大减。

作为晋国的执政官,智瑶自然有权利也有这个义务去为晋国的霸主地位作最后的争取。

四、荀瑶力图复霸

1、攻略齐郑:

继承了赵鞅的地位后,智瑶,一个初涉政坛的新星,他的理想也是匡扶晋国霸权,这是他与赵鞅的共同点,身为国之卿士,以国家为重。在赵鞅死后,他扛起了晋国的大旗,继续着晋国的争霸行动。

前472年,智瑶率领军队在犁丘与齐国上卿高无丕对峙,此战中,智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晋军看主帅都如此奋不顾身,个个拼死向前,齐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智瑶亲手俘虏了齐国大夫颜庚。

前468年,智瑶出兵讨伐郑国,晋军进驻桐丘,郑国向齐国求救,陈恒率军救援郑国,智瑶一听说齐国的援军一出,便撤兵了。智瑶对这次陈氏的插手大为不满,临走前派使臣数落陈恒一番。

他说:“我在出兵前,占卜与郑战,必胜,可惜没有占卜过与齐军的较量。其实我攻打郑国啊,是为了调查清楚陈国的灭亡原因!也算是为你们陈氏了却一桩家事(齐国的陈氏本是陈国公族,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奔齐,在齐国落脚生根)……”智瑶的使者把话说完,陈恒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

前464年,智瑶与赵无恤再次出兵,攻打郑国,由于郑国的妥协,一路上晋军没有受到应有的抵挡,很快晋军就兵临郑都城下。智瑶以统帅的身份命赵无恤攻城,赵无恤想保全自己的实力,拒绝执行命令。这也是智瑶始终不能取得更大的外战战果的本质原因——晋国政出私门。主帅的命令不被部下所接受,智瑶火冒三丈:“你这个人啊,招人讨厌又没胆量,赵简子怎么立你为嗣卿?”

赵无恤反驳:“因为我能隐忍,这个对赵氏应该没有害处吧?”

这次作战,将佐不和,郑都没有攻克,却也劫掠了郑国大片物资,战果丰盛,满载而归。

对于齐国、郑国这两个骑墙之术甚高的诸侯,智伯采取的是攻打。而对于卫国等二等诸侯国,智瑶采取的却是战略争取。

2、图谋卫国:

a、在越王勾践即将对吴国发起总攻之前,也就是智瑶刚刚接替执政不久,吴国为了表达对晋国新一任执政的祝贺,派遣使臣赤巿去晋国造访,途径卫国,卫国执政宁文子相迎,并赠送吴使一份厚礼,赤巿感恩戴德来到晋国。

国事访问完毕后,智瑶命人用豪华巨轮送赤巿归吴,赤巿心里纳闷,智瑶怎么今天如此慷慨?经派人暗访才知道船里装载着晋军,欲趁赤巿在路经卫国时,攻破卫国,这一招借鸡生蛋太绝了,简直就是要嫁祸于赤巿啊。赤巿想起了昔日来访途中卫国人的大义,于心不忍,赤市装病暂时不回去了,在晋国先住一段时日。于是智瑶第一次谋卫计划落空。

b、智瑶想讨伐卫国,仿效当年先祖荀息(荀首的祖父)的假道伐虢之计,送给卫国人四匹良马,并宝玉一枚。卫侯欢喜的笑纳了,并召开一个宴会以示庆祝,群臣都来祝贺君主受到了智伯的犒赏。

这时候大夫南文子警觉,面有忧色,提醒卫侯:“寡君还是请注意吧!这样一份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啊!这是一份效小国进献给大国的礼数,如今晋国人反而把这份礼物送给了我们,居心叵测哦!”

卫侯一思量,对!送这个礼物的人肯定没安好心,这个卫侯的确比当年的虞公有出息,没有被智瑶的糖衣炮弹所迷惑。卫侯随即下令卫军严守边防,果然不久就发现智瑶带领着晋军前来,智瑶知道此机未能成功,便灰溜溜的退兵了。

c、有一年,智瑶突然处罚嫡长子智颜,并要将其发配异国他乡。毕竟是智氏的嗣卿,即便是获罪流放,规模也是相当庞大的。智氏的车队浩浩荡荡的向卫国开来。谨慎的南文子警觉到这可能是智伯的又一次阴谋,警告卫侯:“智瑶的儿子智颜是好人啊,并没有什么过错,无缘无故遭驱逐,这事情蹊跷,不可不防。如果智颜带来的车辆超过五乘,千万不要放他进来”

智伯得知后,认为卫国还有能人,就主动放弃了对卫国的作战计划。

3、图灭夙繇:

中原的诸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内诸卿又是个个强悍,互不相让。智瑶自然将目标定在了晋国周围的少数民族,他接过当年荀吴未尽的事业。

中山有一个名叫夙繇的属国,成为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并其地而有之。

五、荀瑶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丧失霸主之位,这对于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智伯在朝担任执政后,南征北战,使晋国声望大大提高,许多在晋国内乱时脱离晋国影响的小国,都纷纷重新归附。在晋国似乎有望重夺中原霸主之位,而在晋出公眼里,智伯是一个以国家为重的忠臣良将。作为晋国的执政,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增强晋国国君实力,才能主导晋国一致对外。

1、四卿献地: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智伯瑶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历史实情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所谓正史的记载:

韩虎不想这样白白的牺牲自己的地盘,想拒绝。段规劝诫道:“如果不献出土地,智伯必然会派兵攻打韩氏。韩氏献出土地后,智伯会再向别人索取土地,别人不给,他必定发兵攻打。这样韩国就可以避免受攻,等待形势好转。”韩虎一想有理,慷慨的将一个万户之地赠予公室。

智瑶又向魏桓子魏驹,魏驹也不想给。他的家臣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啊?”魏驹说:“无缘无故要地盘,所以不给。”任章耐心的劝魏驹:“智瑶索要地盘,诸大夫一定会对他存有恐惧之心,我们给了他土地,他一定会放松警惕。智伯放松警惕后就会轻敌,而我们这几家会由于害怕而亲近联合;一旦产生冲突,由亲近而联合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伯,智伯的命一定长不了。”魏驹纳其言,将一个万户封邑交与晋公。

虽然正史中,将韩、魏献地过程写的淋漓尽致,但是这些内容无法经受考证。因为智伯作为当时晋国正卿,虽然无法更改历史记录,但是一定是可以看到这些记载的,他若知道后必然会对韩、魏采取提防,怎么会让韩、魏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机会叛变。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话语已记载在册,还未归入国史中,等晋阳之战之后再补录的。那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这到底是实情,还是为给韩魏在晋阳之战中的叛变行为进行开脱。

2、韩魏反水:

赵无恤拒绝献地后,智瑶向晋侯请命,率领韩康子、魏桓子共同出兵讨伐赵襄子,晋国一场长达3年之久的内战爆发了……

智瑶带领着晋国的大部队向赵氏发起了总攻,赵氏寡不敌众,军队战败。赵氏一败再败,形势很不利。赵无恤询问家臣张孟谈:“如今赵氏战败,智氏势大,我们将何去何从啊?”张孟谈建议:“晋阳,先君(赵简子)在晋阳经营多年,城固而民富,足矣依靠!”赵无恤也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于是将赵氏的基地迁往晋阳,进行下一步作战计划。智瑶认准了赵氏的这次崩盘,继续追击,包围晋阳,命令军士强攻,但没有攻克。

强攻不行,智瑶将晋阳重重围住,准备困死赵氏,与赵氏打持久战,为了提高韩氏、魏氏剿灭赵氏的积极性,允诺灭亡赵氏后,将赵氏的封地拿来三家平分,就这样三家围住晋阳长达两年,却仍然不能攻克。

智瑶巡视战地,发觉晋阳城虽然坚固,却地势低洼,足智多谋的智瑶又心生一计。

前453年,智瑶派军队驻守汾水堤坝,名士兵挖土,将汾水导向晋阳城,晋阳城一夜间变成汪洋泽国。赵无恤怎么也没有料到荀瑶会来这么一手,利用地理自然优势来进攻人驻守的城池。

晋阳城中军民已经初现不安,赵氏的危机即将来临。

智瑶站在高处,俯视晋阳,对自己所作出的这一前无古人的战术壮举颇为自豪,不禁说道:“我智瑶打了半辈子仗,以前真没有认识到这河水的的威力啊!它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言者无意,听着有心。韩虎与魏驹在侧……

两个月过去了,晋阳城里已经是易子而食。赵无恤问计于张孟谈:“为之奈何?”张孟谈说:“让我出城去见见韩虎和魏驹吧!”赵无恤应允。这天趁夜,张孟谈秘密潜入韩虎与魏驹说道当前局势:“若赵氏亡,韩、魏亦不保亦!”就是这一句话击中了韩虎、魏驹的要害,唇亡齿寒啊。段规与任章也在煽风点火,于是两家与张孟谈约定,共灭智氏,一场惊天密谋酝酿成型。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3、兵败山倒:

公元前453年3月,晋军阵营中一片寂静。韩虎、魏驹带领着两家亲兵进入汾水的堤坝上,趁智氏之卒不备,突然进攻,将智氏亲兵全部杀死,控制堤坝。然后将汾水导向智氏帅营,晋阳城中的水势减退。赵无恤知道事情已按照计划进行,率领赵氏亲兵,从城中杀出。智瑶此时还在梦中,听闻军营里一片混乱,惊醒之时,周围已是一片汪洋,智氏大军在混乱中不知所措。赵氏从晋阳城中杀出,韩氏、魏氏从左右进攻智氏的两侧,智军已成瓮中之鳖。

智瑶无法控制军队,想夺路而逃。这时最恨智氏的赵无恤带兵将智瑶活捉后杀死,还将智瑶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韩、赵、魏三家继续剿灭、受降智氏的残余部队。智氏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悉数被歼灭。

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智氏封邑也由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韩赵魏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史称“三家分晋”。

六、水灌晋阳及三家灭智

十六年(前453年)智襄子久攻不取,引汾水灌晋阳城,赵氏“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军民病饿交加,十分危急。

智襄子看见水攻的成效非常好,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智襄子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赵氏水困已久,无法续守,遂派谋臣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张孟谈于是告诉韩、魏之君曰:“唇亡齿寒,智伯率领你们两位来攻击赵氏,赵氏快要灭亡了,接下来你们两位也要被智伯当成攻击的目标了。”韩、魏本来就对智伯的嚣张跋扈非常愤恨,听了这论士之言,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门阀,决定倒戈起事。于是三方密约,决定共同攻灭智氏。

到了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月丙戌日,韩魏两家杀死智氏军守堤的士兵,决开堤防反灌,智氏军因仓促救水而散混乱,赵襄子亲率军队进击,并大败智氏军的前锋,长驱直入中军幕府,擒杀智襄子,并将智襄子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韩赵魏联手贡献智氏封邑,智氏一族两百多人惨遭杀戮,智氏遭受灭族之灾。

智襄子有食客豫让,为人忠义,为了要报答智襄子的知遇之恩,并发誓要替主公报仇雪恨,三番两次刺杀赵襄子,都不成功,最后依旧被赵襄子所擒,于是请求刺了赵襄子衣服三剑,略作报恩的表示,然后自杀身亡。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七、豫让报仇

豫让,春秋晋国人,智襄子(智伯瑶)家臣,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豫让本来仕事于范氏及中行氏,后来转去智伯门下任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晋阳之战起,智伯讨伐赵襄子,赵襄子联合韩康子与魏桓子灭掉智伯,赵襄子更将智伯的头颅当饮酒之首爵。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便改姓换名,冒充成为要服刑的人,混进赵襄子宫廷里涂饰厕所,身上带着匕首,想要借机刺杀赵襄子。一日,赵襄子正在如厕,突然心一惊,抓住涂饰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是豫让,赵襄子说:“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释放了豫让。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疮,又吞木炭使自己声音变得沙哑,令自己的样子令人无法辨认,就算他的妻子也不能识别他,豫让便在市上作乞丐。他的朋友认出他是豫让,为他哭道:“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说:“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过了一段时间,赵襄子出宫,豫让立即在赵襄子必要经过的桥下埋伏。赵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大惊,赵襄子说:“此必豫让也。”派人搜查,果然找出豫让。赵襄子问豫让:“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答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赵襄子叹息哭泣著说:“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将豫让围住。

豫让说:“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赵襄子感到豫让义烈,命人将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跳跃三次,一剑劈下,说道:“吾可以下报智伯矣!”说罢便自刎而死。

豫让的事迹传开,赵国的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的死而悲泣。

豫让桥,现称赤桥,在太原市西南24公里的赤桥村,桥为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下晋水常流。豫让墓现存于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东下村,位于智伯墓之旁。

八、荀瑶历史评价

智伯是春秋末期晋国涌现出来的一位才干出众,智谋过人的领袖,是智氏家族第三位,是荀氏家族第五位(荀林父,荀罃,荀偃,荀跞之后)正卿。在其执政期间,晋国朝政呈现出智氏一家独大,力压三卿的局面,对外智伯南征北战,晋国实力也逐步恢复。在晋阳之战中,眼看就要淹没晋阳城时,却因韩、魏的临阵反水,功败垂成,晋阳一战直接导致智氏的灭亡,和晋国被三家瓜分的命运。

战国秦汉以来,论者多把智伯与吴王夫差相提并论,看作是骄傲轻敌、“极武而亡”的两个典型例子。智瑶和夫差确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战国策》说:

“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设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秦策四》)

“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句践禽,死于干隧。”(《秦策五》)

汉代陆贾言道:“昔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西汉淮南王刘安将智氏与秦朝的覆灭看作是同一缘由:“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人间训》)

“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智伯不行仁义而务广地,故亡其国。”(《泰族训》)

历代史家更多的是看到了智伯性格的缺陷,对其大加批判,对于韩、魏临阵反水的行为却视为义举,对于韩赵魏瓜分晋国的逆行却赞赏有加,实在令人费解?这种用成王败寇的观念来评价智伯颇失公正。

况且,智襄子是否真如文献所记载的那样不仁、狂妄,也是不得不让人怀疑的,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即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

智伯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瓜分,晋国的分裂也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天蚨园之智襄子——早有预言雄才有余伟略不足终至身死族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