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东西,让历朝历代的专家和学者们找了八百多年,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齐全。究竟是什么样的奇珍异宝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看看专家们寻找“宝”的艰辛历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王羲之大家都很熟悉,东晋大书法家,因为他极爱养鹤,并从鹤的姿态上获得书法的灵感。陶弘景是江苏南京人氏,南北朝时期的炼丹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他曾为炼丹而饲养过大量的白鹤。 《瘗鹤铭》被雷劈之后,碎石全都掉落到江中,因此宋代学者发现《瘗鹤铭》时,就已经是零零散散的残片了,不过根据残片上的铭文,学者们对《瘗鹤铭》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并称之为“大字之祖”,同时,更多有识之士也走上了寻找《瘗鹤铭》的漫长道路。 明朝洪武年间,当地的文人与河工展开过一次打捞,但可惜一无所获。后来到清乾隆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雇渔民沿着江心一直打捞了3公里,仅收获了5块残片。几百年间,古代的学者们一直都没有停止对《瘗鹤铭》残片的打捞,到了现代,文物专家们对打捞工作也是不敢懈怠。 2008年,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镇江水利局,又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打捞,并且还用到了诸多的现代科技手段,如GPS定位,超声波勘测和潜水发掘等等。这一次虽然没有打捞上来残片,但是摸清楚了水下淤泥的情况,并确定了具体的打捞范围和打捞深度,为下一次打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经过八百多年的打捞,残石上的字累计已有90多个,复原后的《瘗鹤铭》和史料中记载的原文相比,还差90多字,也就是说八百年来只找到了一半。通过专家对残片的研究,发现 “大字之祖”的《瘗鹤铭》的碑文,神态飞动,气势宏逸,让人回味无穷,难怪宋代学者曹士冕,称其为"笔法之妙,书家冠冕",因此《瘗鹤铭》不仅佐证了古代文献的记载,同时也有着极高的书法价值,对研究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况且它还有可能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