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的风俗一一坐桌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4-17

文:缘子与墨

老家的风俗一一坐桌

回来后,我一直在等机会,想带小小墨坐次桌,让他感受下家乡特有的风俗。今天有幸,得以成真!

坐桌之前,我先同小小墨打好招呼:“在家里坐桌和我们在外面吃饭不同,都是要抢着吃的。动作慢的,可是要饿肚子!”

小小墨问:“不用等长辈先开动吗?”

我想了想,印象中是没有的。“你也可以等等的,等别人动筷子了我们再开始。”

“好的,妈妈。”他爽快的回答。

我们到了之后,找个位置坐定。过了许久,主家捧来瓜子和花生放在桌上,我们一边闲聊,一边磕着瓜子吃着花生。

待瓜子花生剩下少许,每张桌各发一张一次性的红色桌膜,我们大家帮着铺在桌子上。

要上菜了,先来四个冷碟,有人开始催“没有筷子怎么吃?”管事的说:“等菜上好了,就发碗筷。”

同桌的人说:“筷子先上,下个菜没来这个就见底了,上完再给筷子,这样就显得好看了。”

原来如此,我以为是他们忙忘了。

冷碟又上好几盘,热菜也一并上来了。双鸡双鱼,肘子大虾,酥肉红烧,香脆煎炸,甜点果品,最后是酸辣汤和甜汤,满满一大桌子菜,碟碟盘盘再也无法腾挪才罢休!

一桌八个人,五个大人三个小孩,只有酱牛肉、青枣和甜汤见了底,像卤鸡、肘子、青蒸鱼,红烧鱼几乎都没动!

小小墨三口吃光一颗狮子头,歪倒在我身上,说:“妈妈,我不能再吃了,肚子好撑啊!”

我把他扶起来,他问我:“你不是说吃饭都用抢的吗?我看大家都不怎么吃啊,你看还剩这么多呢?”

我说:“距上一次坐桌,好像都过了十多年,我以为还是小时候那样子呢!”

同桌的一位大姐说:“十几年前,那时候吃饭不都是用抢的嘛!那年月也没几个菜,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现在,谁家还稀罕鸡鸭鱼肉呀,家家都没断过。”

现在想想,还是小时候坐桌有意思,那时候坐一次桌堪比过年。

谁家若有红白喜事,孩子们早早地便去占了位置,左等右等不见上菜,便去卖糖果、小玩意的挑子跟前转悠。

挑子里有吃的有玩的,花花绿绿,新奇有趣,一两平米的地儿,满足了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

这些都是几毛钱的小物,向父母讨得大几毛,就能选上好几样。口袋里要是能有个一块钱装着,那感觉绝对像“巨富”!

买上两三样,再跟好朋友分上一些,别提多快活神气!

后来,大了些也不好意思去了。不去归不去,还是希望家人能在坐完桌后,捎回一些好吃的。

那时候如果是比较亲的宗亲办事,或者是一条胡同的,都会在待完客后,到了晚上将没有吃完的菜全部收拾到一起,一盆一盆的挨家挨户的送,关系近的,还能送多一块肉。

那个大盆菜,真的特别的香,尤其是汤水。把大白馒头撕成一块一块的,泡在汤水里,那滋味集中各菜式的精华,绝对不输鸡鱼肉的鲜美!

坐桌,是农村特有的待客方式。几十张桌子一张连一张,屋里坐贵客,院里坐亲族,胡同里坐的多是礼上往来的邻居与朋友。

厨房在院内,天热下雨有个临时顶篷,一般情况下都是露天的。

厨师一两个,择菜洗碗托盘上菜的都是较亲的关系好的来帮忙。同时,会请个掌事的人来分派料理这些繁杂事项,事无巨细,井井有条。

主家只负责跑腿张罗,于我们是一餐饭的工夫,主家却要前前后后忙个三五天。找厨师请管事,联系桌椅板凳,借盆子借碗,末了,还要挨家挨户的一家家去通知到。

坐桌的只管带上礼,到了饭点找好位,吃饱喝好,终于等到滚蛋汤一上,吃上几勺抹抹嘴,就知道该撤了。

接下来的几天,像害了相思,茶饭不思,为什么呢?坐桌三天饱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