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胃食管反流症:脾虚胃热咳嗽证验方(半夏泻心汤)

 昵称REeH0xpN 2019-04-17

脾虚胃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胃中嘈杂,胸中烦闷,咳嗽,咯白色稠痰,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或白厚或黄,脉滑数。治以健脾和胃,宣肺止咳。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物组成为:半夏50克( 1两) 、黄连10克( 2钱) 、黄芩15克( 3钱) 、枳实10克( 2钱) 、杏仁15克( 3钱) 。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

张老所习用之加减半夏泻心汤,实是其中的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方。该方原载于吴鞠通《温病条辨· 中焦篇》暑温伏暑第39条: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满,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药物组成为:半夏( 1两) 、黄连( 2钱) 、黄芩( 3钱) 、枳实( 2钱) 、杏仁( 3钱) 。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虚者复纳人参2钱,大枣3枚。吴鞠通在此条下自注云:“ 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本方证是吴瑭根据《临证指南医案· 暑》整理而成。原叶案如下:胡,不饥、不食、不便,此属胃病。乃暑热伤气所致。味变酸浊,热痰聚脘。苦辛自能降泄,无非据也。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

可见,此方实际原为中焦湿热痞结而设.而非专为咳嗽所设,然张老之所以能巧妙地将本方用于治疗本病并获佳效,乃在于其所治病机颇同,正所谓异病同治也。咳在肺仅为其标象,而终以湿热痞结中焦为病本。故方中主以半夏、生姜或干姜辛温通胃阳而开达温散湿结,以黄芩、黄连苦寒而开泄清降热结,使中焦之气和,再加杏仁以宣达上焦肺气,止咳利肺,并合枳实畅通大肠之气。总之。杏仁开上,姜、夏、芩、连散结运中,枳实导下,使上中下之气机条畅,而止咳嗽。正所谓“ 治病求本” ,分析清楚本方所针对的病机与组方特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张老能运用此方治疗这种慢性胃源性的咳嗽而获良效。张老常根据病情于方中加入旋覆花、枇杷叶和降胃气而止咳嗽。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若中焦湿热互结,脾失升运,肝气因郁,时久化热犯胃,胃中灼热泛酸,则与吴茱萸合用,清肝和胃,胃气得降,肺与大肠气顺,肺气清肃复常,咳嗽则止。

病案:陈某某,女,76岁,2007年10月8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10余年。反复就医,服用抗生素及中药均不效。刻诊:咳嗽,晚上干咳,受热受凉均作咳,喉咙少许痰粘着难以咯出,咽喉干燥,胸骨后灼热。胃中阵阵灼热,呃逆。胃脘痞满,舌质红,苔微黄厚而板贴不松,脉微数。中医诊断:咳嗽。证属湿热互结,痞结不开。以苦辛开泄法治之。处方:法半夏15g,生姜3片,枳实15g,黄芩15g,黄连8g,吴茱萸10g,乌贼骨30g,煅瓦楞子30g,杏仁15g,旋覆花15g( 包煎) ,甘草8g,炙枇杷叶15g。水煎,日3次服,l 剂/d,4剂。10月12日复诊,咳嗽明显减轻。但觉喉咙粘痰,胸骨后及胃中灼热减轻,胃脘痞满减轻,头晕,大便微干,背心冷,下肢冷。舌尖红,苔自微厚微腻,脉缓。效不更方,继守前法治疗。处方:法半夏15g,干姜10g,枳实15g,黄芩15g,黄连8g,吴茱萸10g,乌贼骨30g,煅瓦楞子30g,旋覆花18g(包煎) ,炙枇杷叶15g,杏仁15g,槟榔12g,甘草8g。5剂而诸症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