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 高考临近,常有老师向学生强调这样的答题诀窍:改答案时必须尊重第一判断! 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 这种困境最多发生在文科性质的选择题上。其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每个学生都有过把正确的答案改错的情况,当然也有过把错误的答案改正确的情况。据统计结果显示,改对的机率在70%左右。但是,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是放大、强化了把正确答案改错的遗憾心理,而忽视、弱化了把错误答案改正确的喜悦心理。可以说,一个遗憾胜过三个喜悦。正是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师生才普遍形成了在大考中不敢修改答案的心态。 要走出在考场上敢不敢修改答案的误区,需要回归到命题和答题的思维本质上来。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高考各学科各个考点的命题当然是有其科学性、严谨性的,就选择题而言,命题人是刻意运用一些命题技巧——“烟雾弹”“陷阱”,来迷惑、诱导考生出错的。学科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也因此形成。这类情形在文科性质学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的选择题中表现得更为典型,因为命题人是在运用本身具有一定模糊性的“文字符号”而非运用本身具有绝对严谨性的“理科符号”来编制选项,命题人力求让文科选择题也具有极为严谨的理科性质。一个字的出入,一个词语的变化,就决定了某个选项的正误,对于考生来说,在紧张的应考中要始终冷静地应对这样的命题迷惑确实不容易。而这正是命题人所追求的,命题人一定得淘汰掉一定比率的考生,一定得让一部分考生对一部分试题不会做或者把某些做正确的再改成错误的,这就是高考的选拔性特征。 也就是说,高考试题是命题人精心设计出来的,它的答案绝对是需要考生严谨推断、准确计算才能得出来的,而不是让考生神秘兮兮地猜测就能得出来的,并且命题者在命题时,对于各选项出现的位置和机率都有考虑,意在杜绝靠猜测、碰运气而得分的投机式答题行为。 从考生答题的角度来说,谁也不愿意自己在高考时有不会做的题,更不愿意自己在交卷前把已经做正确的答案又改成错误的,都渴望自己在检查时,能把做错的题改成正确的。考生之所以把正确的答案又改错了,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分析推断的逻辑思路出了偏差,二是计算出了差错。说到底,还是考生自己的解题能力有缺陷,那些被改错了的正确答案,在考生心里原本并非“斩钉截铁”。需要指出的是,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此类似是而非、正而错、错而正的问题,对考生自己来说正是经典题,值得考生花大力气反复思考、训练,这是最佳的“最近增分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回答一下标题所提的问题。 1. 高考答案是靠严谨推理和计算得出来的,不是靠碰运气猜出来的。 2. 考场上是否决定改答案,依据是检查时的推理和计算是否更严谨。是,则改;否,则尊重第一次的答案。 考场上,改还是不改,本质上是个学科能力问题。与其相信运气,不如在平时做足功夫,尽志无悔。 2017.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