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也能减肥?!

 中国生命营养 2019-04-18


Lead

我们中间有多少人觉得自己太胖,担心自己变胖,或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尝试过各种减肥方法,体重可能暂时减下来了,但很快又长了回去。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上上下下,内心也跟着它起起伏伏。反反复复,心力憔悴、想要放弃?

折腾许久,也没变得更苗条或更健康,心情却更郁闷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Vol. 0019

 OBESITY 

体重,是健康的重要指标。许多研究都显示,肥胖会引起其他的健康问题,比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澳洲有着惊人的超重与肥胖率,整个医疗系统很重视这个指标,政府在减重干预(减重门诊、药物治疗、缩胃手术等)上投入了大笔资金,但这个比率仍是逐年上升。

在我工作的诊所,减重也是需求量最大的服务项目。虽然大多数超重或肥胖的客户确实存在饮食或者生活方式的问题,但我也遇过很多食物选择健康、吃得不多(甚至吃得太少)、每天做运动,却仍然超重、甚至肥胖的客户。

为什么减肥这么难?

是不是一开始我们关注的重点就偏离了方向?

//////////

1
减肥的故事
管住嘴,迈开腿
有强大的意志力就行了吗?

我的一位老板是物理治疗师,四十岁左右,但是看上去严重肥胖。普通有扶手的椅子对她来说太窄坐不下,弯腰捡东西也需要人帮忙。我承认,第一次见面我对她的体型有一点偏见:作为一名健康从业者,怎么会让自己长这么胖?我觉得她可能对体重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也没好意思跟她聊过这个话题。直到有一次,我们一起讨论一个案例,她很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曾是马拉松爱好者,身材纤细,但15年前的一场交通事故让她差点瘫痪。她在床上躺了6个月,使用了大量的止痛药,体重暴涨。她努力做康复训练,虽然生活已能自理,但体重却一直减不下来。她戒了糖、戒了酒、吃很多蔬菜,对食物的选择也很注意,每天卡路里的摄入控制在1200大卡(澳洲成人平均每天所需能量大约是2000大卡),自己家就有健身房,一周4-5个晚上做40分钟力量训练,游半小时泳。这么大的能量缺口,怎么减不下体重呢?

她的故事让我开始思考,减肥真的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有强大的意志力就行了吗?

2
减肥的悖论
我那么努力减肥
为什么总是越减越肥?

体重控制理论上好像很简单,就是是关于能量的正、负平衡。我刚开始在诊所工作的时候,每次都会给减重的客户称体重,给大家算卡路里:吃多少、动多少,多少的能量缺口能在几个月内减几公斤……我鼓励大家管住嘴、迈开腿,努力创造这个能量缺口。

但很快我发现这让大家觉得“吃”和“动”都变成了很大的负担。当这些成为负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会多少对它形成抵触。我们不是机器人,都按照理论在输入、输出能量。我们的大脑会在不经意间释放着很多化学物质来控制饥饿的感觉和能量的消耗。那么,大脑是如何控制的呢?

如果体重突然下降很多,大脑会觉得身体在饱受饥饿,生命受到了威胁,这时候身体会进入“省电模式”,能量消耗会降低(新陈代谢减慢);饥饿感会上升,这时候可能会特别想吃高糖高脂的食物,因为它们能迅速补充能量。

我们多么希望大脑能跟随我们的心意,想减肥的时候能加快我们的新陈代谢,厌恶高热量的食物,让我们不需要做那么多的自我斗争。但是纵观人类进化史,我们饱受饥饿的历史要比肥胖的历史长太多了。出于自我保护,大脑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减掉的体重统统都长回来。

生化机理,学霸延伸阅读 >>>

🔗 减肥 | 节食瘦身犹如溜溜球!是为啥?

🔗 当脂肪遇上碳水,大脑会狂欢!

🔗 肥胖,是如何被“遗传”的?

很多减肥方法都在告诉我们:要有控制地选择食物,有些食物好,有些食物不好,减肥就有很多食物不能吃。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显示:对食物做出限制的饮食模式会导致对自己身材的不满、心理抑郁、饮食障碍(Eating Disorder)、5年内体重反弹等。这类方式,从长期来看对95%的人群是无效的[1]想来也是,如果这些方法真的管用,为什么我们还是在嚷着要减肥?为什么肥胖率不减反增?

那到底怎么做才是更长期有效的呢?

3
减肥的目的
是否认真想过
减肥到底是为了什么?

让我们再回到问题的最开始,减肥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健康?为了更好看?那么体重减下来了就真的更健康,更好看了吗?

影响体重的因素很多。除了吃和动之外,还有身体肌肉比例、基因、压力、睡眠质量、药物的副作用等等。以身体的组成为例,身体的水分、骨骼、肌肉、脂肪都是体重的一部分,体重下降可能是脂肪下降了,但也可能只是水分的流失,或者是肌肉的损失。要知道,肌肉比脂肪要重,还消耗更多的能量。也就是说相同体重的两人,肌肉更多的看上去更瘦,且新陈代谢更快。我们希望减的是脂肪,而不是肌肉。所以单一的体重称上的数字并不是一个告诉我们是不是健康,是不是好看的指标。

有研究显示,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肥胖人群的死亡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7倍,但如果生活方式健康(吃足量蔬菜水果、每周运动3次、不吸烟、适量饮酒)体重正常人群和肥胖人群相比死亡风险几乎没差[2]。 

所以重点在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体重称上的数字。

我的诊所现在没有体重称;我不再计算卡路里;我不限制大家对任何食物做出选择;我引导大家学习听从自己身体内在对饥饿、饱足、满足的感受(Mindful eating / Intuitive eating),甚至鼓励一些客户吃更多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营养。我鼓励大家尝试不同的运动,找到自己擅长、喜欢的,才会变成长期的习惯。

我相信只要生活方式健康,无论高、矮、胖、瘦,任何体型都能收获健康和快乐。

4
减肥的另一种选择
从今天起
学会听从自己的身体

三年多前我开始接触Mindful eating,但真正开始自己试着练习,并且把它用到营养咨询中,其实就是这一年多的事儿。因为之前我一直觉得我知道这个东西很好,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如今反思一下,其实自己当时心里并没有抛开体重称上的数字,我也在追求能快速减重的方法。

但在工作中我越来越发现很多人都有过短期内减肥成功的经历,但之后为什么减肥越来越难?为什么人永远在和体重作斗争?为什么很多人吃得少、动得多,还是超重?这才使我进一步地开始学习和练习这个听上去很玄乎的事儿。我还记得刚开始练习时,那种不断在怀疑自己的感觉,但我确实感受到了改变。

学习听从自己身体内在对饥饿、饱足、满足的感受是一个缓慢练习的过程。在食物不再匮乏的今天,可能我们已经忘了身体上的“饿”是什么感觉,也不确定什么感觉才是常说的“七分饱”,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吃什么,找回这些感觉需要时间。不要心急,做到以下4点会是很好的开始哦~

  • 创造友好的环境:不要给身边的胖友贴上好吃懒做、自律能力差的标签,我们并不知道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

  • 接受自己的不足:你想象中希望达到的身材,可能并不是自己最好的状态!

  • 放松食物的选择:食物不是让我们胖的敌人,允许自己没有负罪感地吃任何食物。相信自己的身体,在没有外界的限制和干扰下,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 感受身体的信号:只在饿的时候吃,专注于身体饱的信号。这一点可能听上去很抽象,但感受这种东西很难描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排除外界因素对身体的干扰,给自己单独与食物相处的机会,远离屏幕(手机、电视、电脑、ipad),用餐时间至少20分钟,感受食物进入嘴里后给身体带来的全方位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