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作为中国文化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重要表征之一,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内核。以至于许多艺术家及艺术机构都参与到水墨的拓展和研究中,有些艺术家开始从传统水墨中汲取营养性基因,转向中国当代水墨创作。在全球化艺术格局中逐渐凸显出中国水墨艺术家的文化身份。20世纪以来,中国画就一直处在转型过程中,围绕这一过程也发生了无休止的争论,产生了各种艺术主张。 黄建南 【茶禅一味】 尺寸:42 x 56 当前,我们国家的自然乃至人文景观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推进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化进程中已然造就了全新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情境,当代人的居住、交通、信息传播等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了人们的观念继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新的心理文化景观正在逐渐形成,当代艺术家面对新的文化景观自然也生成了一种新的认知。在这样一个多元时代,自然也就没有理由要求艺术家像封建士大夫那样修身养性了。因为不论是艺术家还是受众的知识结构和古代的艺术家及受众已全然不同,基于这样的背景,中国艺术家则应发现水墨传统语言进入当代的种种可能性,通过对水墨材质、表现性、图式创新的可能性不断实验而完成水墨的观念性表达。 黄建南 【事事如意】 尺寸:42 x 55 不管是来自东方或西方的各种传统文化基因,都自然地沉淀在我们的身体意识里。尤其是本土传统,当碰到一个契机就会被激活,甚至在当代语境下也有其内在自然而倔强地生长。进而讲,水墨画的当代性表达要站在当代性的基点上去借鉴传统和消化传统,如果将传统定位在文化精神上的话,当它遭遇当代情境的时候必然会因此鲜活起来,多样的当代精神也会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精神的主线之中。虽然水墨概念很容易让人与传统进行对应,从而认为其不可能进入当代艺术,但一旦能够完成水墨语言的当代性转型,其文本也自然会在当下生效。不过这个时期的诸多水墨画家,正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他们要在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两难境地中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艺术形式、文化价值、精神蕴涵上既要与传统拉开距离,也要与西方当代艺术拉开距离,从而完成传统艺术向当代水墨的语言转化,那样才有可能创造出既有本土性又有当代性的水墨艺术。在我看来,当代水墨不应该也不需要锁定在东方人的表现方式,当代水墨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国元素,它应该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当代艺术概念,也正是由于它的观念与方式有别于传统水墨,才可以转变成超越地域、种族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黄建南 【富贵】 尺寸: 45 x 47 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这个话题,始终伴随着中国水墨画家。但是绝大多数西方受众并没有接受过有关中国绘画史的教育,对他们而言,从唐朝以来至今的水墨绘画艺术大同小异。原因是水墨语言的经典性在于中国人文精神的诠释,这种内省性很强的语系和容量超越了视觉造型的本身,再加上东方的思维方式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之上,因而不易被西方人解读,只有中国水墨语言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性转换,国际化身份的认同才可以更好完善。 好在水墨艺术在相对年轻的艺术家的表达中越发的多元。他们既了解传统水墨语言的历史,也明白中国人怎样用水墨媒介表达世界观。作为当代人,更能明白自己作品所处的当下语境,同样可以把古代的概念有效地转换成当代的艺术表达方式。他们在展览形式上不仅将架上、装置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并置其中,而且使水墨概念由原本的艺术形式与符号特征向文化资源拓展,展现了水墨概念所代表的视觉倾向和艺术观念。另一方面,伴随着水墨概念精神性提出,试图将水墨表现进而转向水墨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呈现,甚至转向集群的视觉经验传播,以致出现了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现实关注与本土话语问题轮廓。这些都说明了水墨艺术在观念表达的基础上,对水墨本体的界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当然,这里所讲的当代肯定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超前的可能性概念,它会随时变化。无论从二维平面的纯粹抽象,还是发展为装置的立体,都关注文化性的当代表达,在观念的传达上突出理性的思考。 【宝和典藏艺术网】 黄建南 【清居佛】 尺寸: 43 x 43 但就目前的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态势来看,基本分布在文化中心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城市,而大部分区域仍保持着极为保守传统的势态和形态,也许前些年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水墨新形态、新观念的介入,但其事件化的内容远远大于水墨的内在探索。另则,水墨的自足逻辑也很容易让有些艺术家陷入到传统的认知系统中。当然,并不是传统自身有问题,而是因为它们被归纳甚至典型化以后变得僵化,只有激活才可能使得中国水墨当代性的建构成为可能,并以此推进水墨当代意识及当代性的拓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水墨绘画艺术除了强调其当代视野以外,还有一层积极的意义,就是对当代水墨界定的反思与突破,进而引申出对水墨主体性文化的重审与回应。 (作者为艺术评论家) 传统 传统给我们的感觉就像一部编纂完成的法典,随时放在我们身旁,在需要时,可轻松地翻开它来检点自己的行为,看是否循规蹈矩,言听计从。然而,这一回是我们的感觉出错了,传统从来不曾完成过,而是在不断地扬弃中前进。 水墨传统发端于唐代,经由历代的水墨实践者通过实践不断总结而形成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它表现为一个体系,有着复杂的结构层次,同时,又是一个过程,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我们不应将水墨传统孤立地理解为水墨发展中的一段特定历史,即认为“中西融合”前的水墨体系才称得上传统,这就割裂了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融合前的水墨体系,也是历代优秀艺术家不断从前人的程式中走出来,创出新形式,达到新高峰,又被后人不断突破而积淀的成果,直至清晚期,这个水墨体系似乎完美得让人不忍心再去改变和破坏它。那时画家们重临摹、轻写生,讲来处、轻创造的艺术模式严重阻碍了水墨的发展。传统中创造性的一面被暂时遗落了。然而,传统终究是要发展的,时代的变革给传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为中国画的“中西融合”奏响了序曲,并实质为水墨画与西方艺术在不同方向上的融合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其间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世人有目共睹。时至今日,水墨的发展更是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各种艺术思潮与流派空前活跃,使水墨与不同艺术种类的广泛借鉴与融合不可挽回的扩大了。 叶子南 【古堡遗韵】 尺寸: 144 x 144 如今,我们回顾水墨发展的历程,理所应当地把“中西融合”之后那些新式水墨所带来的好的经验视作传统并传承下去。同样,当今多元的水墨流派,无论是写实水墨、实验水墨还是抽象水墨等等,都是艺术家们在水墨的范畴里为传统的创新所做的可贵探索,虽然其成果可能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但假以时日,去芜存精,其中优秀的部分依旧可以积淀下来,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成为传统中新的养份。在继承方面,传统是深入人们意识深层的东西,是摆脱不了的,在发展方面,传统是一种不畏险阻,勇于创新的精神,水墨传统之于我们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此,它既是保守的力量,也是前进的基地。 笔墨 笔墨是水墨画的核心问题,探讨它,应把它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又包含两个内容,其一,是指中国画工具的概念,它是中国“笔、墨、纸、砚”等传统工具的总称;其二,是指技法,“有笔有墨谓之画”。中国画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的总结,其中优秀的描绘经验形成相应的程式技巧——笔墨技巧,作为技法以“范本”的形式为后来者“传移模写”。作为技法,它在长期发展中被不断的积累丰富,表现为可传承性、可示范性和可复制性。 叶子南 【山居秋暝图】 尺寸: 136 x 68 笔墨的“精神语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暗含了诸如时代特征、审美取向、气质涵养、品位追求、情感融入等不同方面。它不仅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所赋予的总体精神特征,而且还承载着具体到每个创造者所内含的独特人格精神,并使水墨画在不同时代具有鲜明的审美风尚,也使既有的笔墨技法经由画家情感的融入而生发出无限的生动性与创造力。程式化的笔墨技法,像一次完备精美的笔墨盛宴,缺失了精神的游走如同一只灵魂已死的美丽躯壳,而经过情感浸润过的笔墨,才真的具有了灵性,这样的“笔墨”活在作品中,使笔墨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使作品每出新意,个性鲜明。当然,新作品中那些优秀的内容又会成为传统笔墨中的一部分,为后人所用。“笔墨”的生命力就在不断地总结与创生中得以发展延续。笔墨的精神价值也当在此,时代精神与个体情感因素是它的基本属性,也正是笔墨的精神属性才使笔墨本身不断冲破樊篱,生生不息。 【宝和典藏艺术网】 写生 写生是每个经过学院正统教育的画家所必须经历的。对于水墨画家来说,写生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造型能力,二是笔墨功力。两方面的要求使画出一幅优秀的水墨写生并不容易。许多写生往往是照顾了形的严谨却失之笔墨的灵动,克服了呆板、僵硬的用笔却又使造型显得空洞、草率。两者的协调需要长期的磨炼。如果说有什么辅助的方法,我以为大量的速写训练是绝有益处的。由于速写过程中不用更多考虑用笔的方式,这种直接性使得它成为画家锻炼造型能力进而能妙笔生花的法宝。可惜水墨画家们已很少能精于此道了,也许是影像科技的发展普及使画家们收集任何素材都一拍即得。如果仅把速写作收集素材的功用,其实是舍本逐末的态度。速写上训练有素的画家面对水墨写生时,由于造型能力的游刃有余,往往可以充满自信的挥洒笔墨,进而使情绪、感觉等主体精神也很好的抒发出来。 在写生中,我认为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我们对客观物象进行主体意识下的再创造时,情感的力量就产生了。它使得我们对于客体的“理解把握”成为一种力量并最终转化为作品情感的“背景因素”。它与我们的主观精神交互作用,使每件作品中的情感充沛淋漓,含义深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客体的“理解”往往是具有倾向性的,甚至可以用“一厢情愿”来形容这种“理解”过程。也许,我们画中的“这个人”与生活中的“这个人”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而这却是主观作用于客观之上的艺术表达,其结果往往是更符合我们心灵的需要。对我而言,情感、思想的产生和深化是以对客体不断深入的体悟为基础的,它使我对客体的态度总是具有多面的启示性意义,这种启示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亲和的,还是反叛的,最终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否则,很可能失去表达上的独特感受而使作品的情感言不由衷,更使其应有的精神品质消失殆尽。 叶子南 【雨后太行】 尺寸: 136 x 68 创作 谈起创作,大家往往一脸严肃,以为是要动真格的了。如若在创作上再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就更不是艺术创作的真状态了。好的创作状态,应是画家心智情感激荡时的真情流露,抑或是有感于斯而不吐不快的自由表达。情感的真实、自然、流畅,是创作时最应具有的基本品质。好的作品总会使你的神经为之一振,无论是其中的什么打动了你,作品中情感的浸润都是至关重要的前提。作品表露的思想,应是作者独有的人生观价值观或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魏晋时“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理想,在宋元直至明清时已转变为“聊抒胸臆”和“借物言志”的自我抒怀了,“中西融合”的写实水墨在那段硝烟弥漫的近代革命时期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流民图》《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其中的拳拳赤子之情每每令我感念尤深。而今天的展览会中,有太多言不由衷的却以艺术为名义的作品因情感的缺失昭示着现代水墨艺术的苍白与空洞。改革开放的时代,中西方艺术上的各种交流碰撞,彻底打开了人们的思维,我们发现,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被关注和表现,从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民风民俗的淳朴,到表现都市中的繁华与嘈杂,以及城市带给人的兴奋、紧张、骚动、抑郁、焦虑、无奈等等情感,无不是现代画家可供选择的题材和情感取向。画家也应更清醒地认识自己,选择情有独钟的创作母题。母题可以表现崇高,或者是平凡,可以缅怀历史,或者是讽喻现实,无不需要真情的投入,而满怀真情的作品才会有震慑心灵的力量。至少不要去投机取巧,功利的心态只能使作品的精神荡然无存。当然,如果仍不知该怎样创作,那就想想梵高吧,他画了一辈子的写生,也许真的没有想过艺术还需要创作。另外,创作的成败肯定不在尺寸与题材的大小上,一幅大题材的大制作,可能使观者味同嚼蜡,而一帧盈盈尺余的小斗方却也能感人至深。对于艺术,我始终关心的是,作品是否源于情感真实的表达,如果不是,则一切皆是虚妄。 【宝和典藏艺术网】 |
|
来自: 尘封的雨 > 《国画技法(花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