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讲解《六韬》。在写文章之前,首先向读者朋友们说明一下:“国学基础讲堂”公众号内的“诸子百家”部分,是按照年代顺序,从西周初期开始,逐一讲述的。比如前期讲的是《鬻子》,鬻熊是商末重臣,又是文王之师,所以按照年份置于“子”书之首。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讲与太公姜尚有关的《六韬》。 “六韬”其名,最早见自《隋书·经籍志》,题为“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也就是太公吕望,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西周开国辅臣之一,齐国第一任国君,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尊为“师尚父”。也就是后来小说演义中提到的“姜子牙”。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旧说《六韬》始出姜尚之手,后来在春秋时期,他的后裔齐桓公复修《太公兵法》,根据周室档案资料,在原基础上进一步增删,后来在战国中后期开始流入民间。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竹简有部分内容与今本《六韬》基本一致的太公书竹简,且文中不避汉高祖讳,被认为就是《六韬》。由此可见,《六韬》成书时间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期。 一般认为,《六韬》是《太公兵法》的部分内容。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记载:
也就是说,汉代典藏的《太公兵法》统共237篇,按内容分为“谋”、“言”、“兵”三卷。而从今本《六韬》的内容来看,很有可能就是《太公兵法》“兵卷”的残存内容。 《六韬》共60篇,近二万字,分为文、武、龙、虎、豹、犬等6韬。“韬”指的是“用兵的谋略”。其中,“文韬”12篇,重在讲述战前如何治国用人,提升实力;“武韬”5篇,讲究用兵之道,以及战斗策略;“龙韬”13篇,论述军事编制、兵力部署;“虎韬”12篇,说明特殊作战以及武器、阵型;“豹韬”8篇,专讲特殊地形作战要点,以及战术使用;“犬韬”10篇,讲述指挥训练、兵种配置。 总而言之,《六韬》整合了先秦各家兵法谋略,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先秦兵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在国内兵学界地位崇高,在国际上同《孙子兵法》一样也备受众瞩,美国学者凯德·史密斯在《如何读〈六韬〉》一文中,就认为它“像一本军事百科全书”。 《三国志》引《刘备敕刘禅遗诏》云:“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也就是说,刘备临终前叮嘱刘禅抽空阅读《六韬》,而且诸葛亮已经亲手抄写过一遍《六韬》,可见该书在汉代以来受到帝王将相的重视。 北宋元丰三年,宋神宗下令编纂《武经七书》,用以作为军事教科书,《六韬》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同时入选,且是其中年代最为久远,字数最多的兵学著作,成为后世“武试”的必读书。 关于现存《六韬》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种: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 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武经七书》本。其中以《武经七书》本内容最为完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