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皇子柴宗训继位。主少国疑,人心惶惶。史载:“时人咸谓天下无主”。意思说,柴荣死后,小皇帝柴宗训即位,人们忽然觉得没了主心骨,觉得偌大的后周突然就要塌天了。
在随后的半年里,后周军队最高指挥机关和朝廷禁军的各级将领们都陆续换成了殿前都指挥使(亦称都检点)赵匡胤的心腹弟兄。
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欢度新年,突然从北境传来辽国和北汉联军悍然入侵的紧急战报。
小皇帝柴宗训采纳宰相范质的建议,命殿前都指挥使兼禁军统领的赵匡胤率大军前去抵御。
大军还未出发,京中已谣言四起,曰:“出军之日,当立检点为天子”。
当年,周太祖郭威就是借口“边防有警”而突然发动兵变,三下五除二将后汉收拾成后周的。难道昔日的一幕今日又要重演?
如今发生的事几乎和当初郭威篡(后)汉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当事人赵匡胤并没有当机立断,他反而装作愤愤不平的样子,絮絮叨叨地嘟囔道:“人们怎么能这么编派我 ?我该怎么办”?好在小皇帝懵懂无知,并未起疑。
次日,大军誓师出发,行进到距离汴京(今开封)东北约40里的陈桥驿时,因天色已晚,遂就地扎营歇息。当夜,赵匡胤喝的酩酊大醉,随后倒在军帐里昏昏睡去,一夜未露面。
而他的亲弟弟赵匡义(后避皇帝讳改为“光”义)和其心腹谋士赵普则召集全体将领在大帐中开了一晚上的会。
《宋史》记载,当后周大军离开汴京抵达陈桥驿时,就有一个自诩精通象纬之学的军士手指苍天,楞说天上有两个太阳在打架,还神神道道地断言:“一日克一日,乃天命”。这句神秘的预言立即传遍全军。
入夜后,一群将领们聚集在赵普那儿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大家愈说愈兴奋,都感到很神奇。
有人说:“检点(指赵匡胤)上应天星,他当皇帝莫非是天命”?
赵普假装变色拍案道:“赵匡胤对皇上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他绝不会轻饶你们这帮妄想谋逆的家伙”!
大伙一听,全都愣住了。呆了半晌,众将纷纷拔剑嚷嚷道:“在军中议论这个话题本已是灭族之罪。既然话已出口,就已有进无退,索性就反他娘的,拥戴赵匡胤做天子,由不得他不干”。
赵普见大家已统一意见,心知宣传已经奏效,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便坐下来商量布置各类事项,然后分头行动起来。
次日一大早,将领们带着部下将赵匡胤的营帐围得水泄不通,聒噪声惊天动地。赵匡义和赵普闯将进去,一边一个将赵匡胤搀了出来,他们把一件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大家伙呼啦啦跪倒一片,山呼万岁。
赵匡胤却拉长了脸,一副不情愿的样子。他一本正经地说:“尔等贪图富贵,拥立我为天子,我感激不尽。但没规矩难成方圆,你们如果接受我提出的条件,我就答应做天子。不然,诸位就是把我打死我也不能当这个皇帝”。
大家一听,纷纷说:“请您尽管吩咐,我等一定唯命是从”。
赵匡胤说:“小皇帝柴宗训和太后今后还是主子,我们必须善待他们,不能让人家觉得我等恃强凌弱,欺负孤儿寡母 ;(后)周朝的公卿大臣都是我过去朝夕相处的同僚,尔等不得凌辱他们,更不得肆意杀戮;古往今来,凡改朝换代的帝王一进城就大肆烧杀抢掠,但我禁止你们这样做。等大局已定,秩序恢复,我自然会重重奖赏大家。但丑话说在前面:“凡是纵兵烧杀抢掠的一律杀无赦”” !
数万大军听了,一起跪地磕头表示服从。接着,大军整军折回汴京。
其实,这之前发生的一切,都是赵匡胤、赵匡义、赵普和所谓的“义社十兄弟”们早已策划并安排好了的诡谋。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的传奇故事。这年,赵匡胤33岁,他改国号“宋”,改元“建隆”,将国都依旧设在汴京。从事件的经过看,赵匡胤等人策划的相当周密,准备的亦十分充分。但赵本人确实具有足够的威望,堪称众望所归,才使一次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几乎没怎么流血就完成了。他虽然是篡位,但也算平稳交接,和平让渡。
当然,后来他还是灭掉了两支忠于后周的军政势力,一举平定了“二李之乱”,但这也算节外生枝的事了。
从历史记载看,宋太祖赵匡胤一诺千金,言出必行,果然厚待“主动”禅位的符皇后、柴宗训母子 。不仅仍旧保留其优渥的皇家待遇,还特地赐“丹书铁券”给柴氏一族,约束赵宋子孙后代必须永远厚待柴家,柴氏“可犯九罪而不死”,享有和赵氏皇族一样的尊崇特权......他不仅对后周皇室始终实行优待政策,没有随意摧残,即便对后周的一批文武大臣,他也几乎没有做任何变动,一律官复原职,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就连宰相也都是后周的原班人马范质、王溥等继续在做。
终北宋一世,后周柴氏皇族始终为赵宋统治者所厚待(《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就是柴宗训的后裔)。
而对于拥戴自己做天子的那些开国功臣,他并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大肆诛戮 ,而只是“杯酒释兵权”——用金银财宝、子女玉帛换取他们手中的军权,这种做法或许是历代开国帝王中最厚道的了。
赵匡胤感于五代十国时武将拥兵自重、动辄血流成河、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历史经验教训,实行偃武修文的政策,他倡导文教,开科取士,与民生息,奖励耕织,恢复经济,一个海晏河清、花团锦簇、灿烂辉煌的大宋在赵匡胤的手上已经隐隐成形并呼之欲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