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综述|胰腺癌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刀客琴心 2019-04-19

【引用本文】吴子桢,许耀麟,匡天涛,等. 胰腺癌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4):385-387.

胰腺癌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吴子桢,许耀麟,匡天涛,楼文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4):385-387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上海  200032

通信作者:楼文晖,E-mail:lou.wenhui@zs-hospital.sh.cn

胰腺癌发现时多为晚期,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1]。据2015年美国数据统计,胰腺癌病人总体5年存活率仅为3%~5%[2]。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胰腺癌与糖尿病互相影响,糖尿病既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胰腺癌的症状之一。因此,以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关系为突破点,筛选胰腺癌的高发人群,开展胰腺癌的筛查,有望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本文对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胰腺癌发病及预后与糖尿病的关系

1.1    糖尿病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目前,普遍认为长期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慢性胰腺炎、高龄、家族遗传史及基因突变等均可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和胰腺癌关系密切。糖尿病病人的胰腺癌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而胰腺癌病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明显更高。众多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的研究结果均显示糖尿病与胰腺癌相关。

       在我国进行的一项大型前瞻性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Pang等[3]对>50万中国城乡居民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显示,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病人罹患胰腺癌的风险约为2倍(HR=1.87,95%CI 1.48~2.37),且风险随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增加而增高(P=0.010)。另外,在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人群中,随机血糖与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有强烈的剂量-反应关系。

       一项包含88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糖尿病病人相比,糖尿病病人患胰腺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2.08(95%CI 1.87~2.32)。该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异常的血糖代谢可能是增加糖尿病病人患胰腺癌风险的原因[4]。Gapstur等[5]对美国芝加哥地区将近4万人进行餐后血糖检测,随访时间平均为25年,期间共有139人死于胰腺癌。校正偏倚后发现,餐后血糖水平为6.7~8.8 mmol/L、8.9~11.1 mmol/L、>11.1mmol/L的病人与<6.7 mmol/L的病人相比,死亡率的RR分别为1.65、1.60、2.15。

       另有部分学者提出,即使非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包含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也可能与胰腺癌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关系。一项来源于明尼苏达州奥姆斯特德市医学数据库(1976-01-01至2017-01-01)及梅奥诊所的肿瘤登记处(2000—2015年)的研究表明,病人在确诊胰腺癌前空腹血糖明显升高,其中血糖水平较高者,肿瘤大小及分级也较高[6]。

       以上研究均证明了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有学者提出,应将糖尿病依据其病程分为长期糖尿病和新发糖尿病,不宜一概而论。美国糖尿病协会第76届科学会议上提出,长期糖尿病通常为2型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而新发糖尿病为胰源性糖尿病,即3c型糖尿病,很可能是胰腺癌的伴随症状[7]。也有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认为新发糖尿病虽然是独立于长期糖尿病的一种新型糖尿病,但同样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英国开展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了529例被诊断为胰腺癌的病人(1996—2010年)及与其匹配的5000例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分析,结论显示,新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升高的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8]。笔者认为,该研究结果及数据虽然可信,但是该研究认定新发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缺乏逻辑和科学证据,也不能证明新发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仅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

       综上可见,大量研究结果支持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人群患胰腺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1.2    胰腺癌是糖尿病的诱因    早期研究多数仅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但是,随着临床数据的增加和基础研究的推进,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也有可能是胰腺癌的首发症状。关于上述美国糖尿病协会第76届会议提出的观点中,新发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T2DM)还是胰源性糖尿病,学者们意见不一。

       T2DM最初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受损,随之产生代偿性胰岛素反应不足。外分泌胰腺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被描述为胰源性糖尿病,或称为3c型糖尿病,并不特指胰腺癌所导致的糖尿病,而是指各种外分泌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目前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将其与T2DM区分。Ewald等[9]曾提出诊断3c型糖尿病的标准:(1)存在胰腺外分泌不足。(2)胰腺病变的影像证据。(3)缺少1型糖尿病(T1DM)相关的自身免疫标记。但这一标准目前尚未得到更多证据证实,在临床上的实用性不高。

       有研究表明,胰腺癌可以引起糖尿病,尤其是新发糖尿病病人在1~3年内被诊断为胰腺癌的风险较正常人高5~8倍,并且在胰腺癌手术切除后,部分病人的糖尿病往往得到改善[10]。由此可见,这一类型糖尿病很可能是由胰腺癌诱发,一旦胰腺癌得到根治,糖尿病也随之消失。

       为证明胰腺癌是糖尿病的诱因,Pannala 等[11]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纳入512例新近诊断为胰腺癌的病人,与933名正常人进行空腹血糖对比。结果显示,胰腺癌病人患糖尿病风险更高(P<0.01),尤其是新发(病程≤2年)糖尿病(P=0.002)。另外,在手术切除胰腺癌后,57%的新发糖尿病缓解,而长期糖尿病病人并无变化(P=0.009),据此可以推测胰腺癌可能是糖尿病的强致病因素,新发糖尿病很可能是由胰腺癌诱发。

       综合上述研究,有理由认为长期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而新发糖尿病很可能是胰腺癌的伴随症状。有关长期糖尿病为T2DM,新发糖尿病为胰源性糖尿病的观点,目前尚无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证实或否定。因此,糖尿病类型的确定和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1.3    糖尿病对胰腺癌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与胰腺癌预后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可切除胰腺癌预后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是胰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另有一部分认为糖尿病对胰腺癌的预后影响较小。

       一项前瞻性研究收集了504例胰腺癌病人,其中62例合并糖尿病。将糖尿病及非糖尿病病人按年龄、种族、BMI、吸烟以及肿瘤分期进行调整匹配后发现,合并糖尿病病人的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病人的比值为1.52(95%CI 1.14~2.04,P<0.01)[12]。可见,糖尿病对胰腺癌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糖尿病病人的病死率更高。

       Raghavan等[13]检索分析PubMed中1980—2012年有关糖尿病影响胰腺癌预后的文章,其中包含31项研究,共38 777例病人。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人的总体存活率(14.4个月)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病人(21.7个月)(P<0.001);另外,糖尿病显著增加胰腺癌病人的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P<0.008)。

       一篇针对欧洲3项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综合分析了糖尿病对手术切除和辅助化疗后的胰腺癌病人预后的影响,相较于非糖尿病病人,合并糖尿病者死亡风险增加(HR=1.19,95%Cl 1.01~1.40,P=0.034),且糖尿病病人的肿瘤最大径也较大(P=0.026)[14]。但此研究忽略了肥胖对于胰腺癌的影响,应消除偏倚,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

       Lee等[15]分析了韩国国立大学盆塘医院2003年7月至2012年3月手术切除的147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生存状况,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的总体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亚组分析中,HbA1c≥9.0%的病人的总体生存时间低于HbA1c<9.0%的糖尿病病人以及非糖尿病病人(P=0.044)。该研究认为,糖尿病并非胰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但是高血糖状态可能不利于胰腺癌的预后。因此,须严格控制血糖,减少其不利影响。

       目前,绝大多数研究仍倾向于糖尿病对胰腺癌的预后有不利影响,而高血糖可能是真正的原因。因此,胰腺癌病人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很可能有利于其预后。

2    糖尿病在胰腺癌诊断中的潜在价值

早期诊断胰腺癌并进行规范治疗是延长胰腺癌病人生存时间的关键。

鉴于糖尿病病人的胰腺癌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因此,糖尿病病人可作为胰腺癌的重点筛查人群,以提高胰腺癌的检出率。但仅以糖尿病作为胰腺癌的筛查指标,目标人群大,且特异度不高,有必要加入其他诊断指标,以提高诊断的特异度。Boursi等[16]综合分析了109 385例年龄>35岁新发糖尿病病人的胰腺癌患病率(随访时间>3年),在综合考虑年龄、BMI、吸烟史、HbA1c、胆固醇、肌酐、碱性磷酸酶等因素后,应用于筛查胰腺癌病人模型的敏感度为44.7%,特异度为94.0%。因此,找到有效的测量指标并建立监测模型,可明显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另有一项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美国1561例随访时间>3年的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现与胰腺癌相关性最强的3个因素为年龄、体重变化和血糖变化,并以这3个因素建立胰腺癌诊断模型。在该模型中,得分>3分的病人在随访中被诊断为胰腺癌的概率为75%,说明该模型可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特异度及敏感度[17]。

       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应用胰腺癌诊断模型筛查糖尿病人群外,还需要新的兼具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手段,以提高胰腺癌的诊断率。目前,很多研究致力于寻找此类血清标记物。有研究显示,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确诊胰腺癌的前24个月明显降低。患糖尿病的胰腺癌人群与未患病的正常人群以及单纯糖尿病病人比较,TSP-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其与CA19-9联合应用有望成为糖尿病病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工具[18]。β-肌营养因子是一种新型肝脏衍生激素,可促进β细胞增殖并改善葡萄糖耐受不良。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胰腺癌病人具有更高水平的β-肌营养不良蛋白和CA19-9。因此,二者联合也可能成为有效的血清学诊断指标[19]。另外,还有证据显示,胰腺肿瘤对谷氨酰胺的摄取增加,使血液循环中的谷氨酰胺减少。因此,针对谷氨酰胺的测定,联合其他血清学指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诊断标记物[20]。此外,诱导转录酶-2、Vanin-1、胰多肽等血清指标也均有相关报道,认为在胰腺癌病人中异常表达,可以与糖尿病一起成为胰腺癌的诊断指标[21-23]。

       可见,联合新的血清学指标并建立诊断模型,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胰腺癌诊断率的有效手段,应进一步完善并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胰腺导管腺癌起源于胰腺导管,属于胰腺外分泌系统疾病,而糖尿病与胰岛素代谢密切相关,属于胰腺内分泌系统疾病。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目前尚不了解的作用机制。因此,后续研究可着重于探究二者之间的临床关系及其分子机制,这将有助于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人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另外,糖尿病的治疗如何影响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也将成为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略)

(2018-12-24 收稿    2019-03-09修回)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