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泽州人。洪武三年(1370)的乡试举人。上书合于皇上心意,被授予监察御史官职。六年,提升为四川按察使,以公平著称。七年五月应召为刑部侍郎。他向皇上写信说“:中书省里里外外共有百余个官署,都接受御史、按察使的监督,但御史台却没有定期考核,应该命令守院御史一体考核。磨勘司官员数量太少,难以胜任检查全国钱粮的任务,请求增加官员若干员,各分为不同的科目。在外省卫,凡讨论军队和老百姓的事务,大家意见有分歧,致使事情一直拖延。请求选用按察司一人负责纠正。”皇帝完全采纳了他的意见。第二年,因受到牵连,降职刑部主事,他又陈述时事,达数万言。太祖命令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其中说,几年来有才能的人,一百人中难得有一、二人幸存,当今任职的官吏都是迂腐文人和无能官吏。其中有很多忤逆和触犯皇上的话语。皇帝大怒,召见茹太素当面责问,并在朝廷上杖打。第二天傍晚,皇上再次在宫中令人朗读茹太素的信,从中体悟到了四条可行的建议,于是感叹说:“当皇帝难,做臣子也不容易。我之所以要求臣子直言,是希望他们能切中事理。文辞写得太多,便到了不知所云的地步。茹太素所呈意见,其实只要五百字就够了。”因而下令中书制订上奏的格式,杜绝大臣呈述奏文繁琐冗长。同时摘抄茹太素上奏中可行的有关条文下发到有关部门。皇上亲自在前面作序,颁发朝廷内外。
人物简介洪武三年,乡试中举,任监察御史。洪武六年,改任四川按察使,洪武七年五月成为刑部侍郎,后任刑部主事。每次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每次朱元璋看奏章时,就显得很不耐烦。洪武八年(1375年)十二月,朱元璋懒得看他的奏章,就叫中书郎王敏念给他听,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朱元璋大怒曰:"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后将茹太素痛打一顿。 洪武十年,出为浙江参政。洪武十八年,升为户部尚书。有一次朱元璋赐酒给太素,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太素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未几,贬为御史。后因詹徽事与同僚12人一起戴脚镣上班。不久因事连坐而死。 宋濂说情宋濂为茹太素说情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折叠茹太素故居在大阳古镇西大阳老街上,还能看到茹太素故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