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静里乾坤f1k68u 2019-04-20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快乐书法营”这篇文章,将对唐代书法理论的术语“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惊蛇入草,飞鸟出林”、孤逢自振,惊沙坐飞”、 “坼壁之路”、“夏云奇峰”、“目蛇斗”、银钩虿尾作一动态阐释。

一、一系列笔法术语的出处

古代的笔法理论,大体划分,唐以前的为形象比喻,宋以后的为技法阐释。

(下期文章拟对宋元明清书法理论中有关书法术语作解读)

笔法理论,自唐以后才真正建立,成熟。

唐代及以前的笔法理论,大都是片言只语,属于个人实践经验和风格特征的概括,且都是即兴的比喻,仅凭借某一自然现象来阐述观点。

因为起笔、行笔,转折和收笔的过程非常微妙复杂,而这些复杂微妙的用笔动作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因此,用自然现象来作比喻,是个不错的选择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的《书断》,对笔法的陈述,也只能含浑的说“书者,法象也。”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 。后问于褚河南(褚遂良)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

褚遂良书法的笔画粗细笔化很大,强调起笔,转折和收笔处的提按顿挫动作和力感,因此主张“用笔当须如印印泥”。

印印泥 :“泥”指封泥。现代,为了文件保密,在信封或者档案袋口贴上有关单位的纸条并盖章,叫“封条”。而古人则是用胶泥来封口,再钤上印章,称为“封泥”或“泥封”。

古代的文书,都是用刀刻,用漆,或者用矿物颜料写在竹木片上,封发时装在一定形式的槽器中,或者用布帛制成的口袋里,用绳捆上,在绳子打结的地方,填进一坨胶泥,在胶泥上盖上印章。待其干后,即可分发。“封泥”的作用,是作为信证,以防私拆。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汉代封泥《咸阳丞印》正面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汉代封泥《咸阳丞印》背面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汉代封泥《咸阳丞印》印拓

不能望文生义,理解成现代办公的印章,在印泥盒里蹭一下,沾点印泥哦。

印章盖在半干不湿,不大不小(大小要适当,太大了快递要加钱的)的封泥上,稳稳地,深深地陷人,表示谨慎,微妙的用力按下,提起。

锥画沙:形容笔迹如锋利的锥子画平沙,深刻有力,且画痕有透入感,立体感。

印印泥,锥画沙,都是形容用笔的谨慎稳健,写出的笔画要有力量感,立体感。

陆羽(茶圣)《怀素别传》

怀素与邬彤(张旭的学生,颜真卿的同学,怀素表兄)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张旭)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 ,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这段对话的大意是:颜真卿和怀素讨论笔法,怀素说:“我看夏云多奇峰、常常以此为师,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人草。又发现墙壁开裂的痕迹,虽然各各不同,但一一都很自然。”怀素接连来了四种自然现象比喻笔法,而颜真卿却回答说:“你这四种比喻,怎么能比‘屋漏痕’更恰当呢?”怀素对这种更透彻的理解十分欣赏,起而握手说:“对呀对呀!老兄你的这个比喻才是最准确,最恰贴的哈!”

讨论笔法,不作正面回答,通过比喻,发人深思、然后豁然醒悟 。这是唐人笔法论的惯用手法。

孤蓬自振:蓬,船上的风帆。船上的帆受风自振而鼓,带动船只航行。引申为笔的挥运 ,也要顺势得力。

惊沙坐飞:坐看风乍起,惊见沙飞飏。

惊沙坐飞孤蓬自振,和他人对怀素书法以骤雨旋风”,“奔蛇走虺”来形容,意义相同,都是比喻草书起伏回转得势之意。

夏云多奇峰:夏云翻卷变化,状如奇峰,怀素自以夏云奇变的运动之势为师,形容草书笔势与体势的迷离幻化。

飞鸟出林:鸟从林中骤然飞出,形容迅捷之势 。

惊蛇入草:蛇受外物惊扰,迅急窜入草丛,同样形容迅捷之势。

坼壁路:壁上坼(开裂,裂缝)裂痕,自然不做作。

屋漏痕:雨漏痕沿屋壁流下,痕迹迟涩而自然。

张旭、怀素两个草圣的大草,其笔法,结构,章法“骤雨旋风”,“奔蛇走虺”,“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当然强调“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张旭《肚痛帖》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怀素《自叙帖》局部

颜真卿将篆书笔意引入行书,笔画沉雄恢弘,强调中段浑厚的质感,强调运笔过程的按压和涩行;强调迟涩的质感和用笔,以及结构,章法的自然,当然强调“坼壁路,屋漏痕”。清人阮元评颜真卿行书“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和“坼壁路,屋漏痕”的说法悉无二致。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无论怎么说,上述诸人的观点和其用笔的结果,原则上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在笔速上的不同罢了。因此他们各自的观点,能够达到统一。

但这些比喻,因各人体会不同,很难让学书者确切理解和把握。

二、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

自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人就用笔法、用笔效果提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等说法以来,因为没有实指,而是以自然现象的比喻,造成后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黄庭坚认为:

“张长史‘折钗股’、王右军(羲之)、颜真卿‘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的论言,又出现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应是指笔法熟练,在书写时能达到心手两忘的境界。但与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人的说法,似不相干。

折钗股:南宋姜夔《续书谱》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朱履贞《书学捷要》:“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这很好理解,“钗”弯折就形成一个弧形,松开就回复原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韧性。引申为:所有表现出弹性力度的圆转圆折的笔画,均可称为“折钗股”。

银钩虿尾:虿,蛇蝎类毒虫的古称。比喻书法结构上,钩,挑等笔画遒劲有力,如同银钩和蝎尾。

苏东坡对这类说法的不同意见:

“张长史(张旭,传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北宋书法家)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文同的字,苏东坡表兄)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笔者注:江河波浪声,时缓时急,亦有音乐之节奏;笔法的节奏有如音乐;蛇之斗,夭矫翻腾,一如草书之笔势体势。这些比喻,和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何其相似。)

唐人以自然现象比喻书法的用笔方法,比喻笔势,体势,似乎连苏东坡老师都头大了,望文生义,说了几句外行话。

三、确切的解读和实践应用

直到明代,徐渭才对唐人这些形象比喻作了确切解读:

余玩古人书旨云:有目蛇斗,若舞剑器,若担夫争道(笔者注:形容相互揖让,两不相犯)而得者。初不甚解,及观雷太简云听江声而笔法进,然后知所云“蛇斗”等,非点画字形,乃是运笔。知此则“孤蓬自振”、“惊沙坐飞”、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可一以贯之无疑矣。惟“壁坼路、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画沙”,乃是点画形象。然非妙于手运,亦无以臻此。

其实这些话,黄庭坚早就说过了。但徐渭则说的更加准确,具体。

这些笔法理论分别强调了力感、势感和质感,表现了起笔、行笔,转折和收笔的特征,反映了书法艺术对笔画形式的全部要求,它们是一系列动作,是一个整体,因此黄庭坚说:“笔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 ”。

如此,则对这些如同天书一般的笔法术语的理解,就不再是难事,就可以明晰的描述为:

笔画的起笔如“惊蛇入草”,笔画的回收如“飞鸟出林”;下一笔画的入笔又如同“惊蛇入草”。几个动作都很迅速,连贯起来,正好能体现上下笔画的势感。并且中锋行笔的目的是追求“屋漏痕”的质感,起笔和收笔的顿挫的目的,是追求“印印泥”的力感。

按照上述论言,笔画的写法应该是:

逆锋落笔“惊蛇入草”,然后按顿调锋 “印印泥”,铺毫之后,中锋运行“屋漏痕,锥画沙”,结束时再顿笔下按“印印泥”,回锋收笔“飞鸟出林”。

至于“惊沙坐飞,孤蓬自振”,蛇斗,舞剑器,担夫争道,听江声而笔法进,形容笔势,体势的力感、势感,节奏感的种种变化。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独持己见,不随俗说,不迷信权威,刨根问底,直指要害,以事实为依据,独立观察立论,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笔法论: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坼壁路,飞鸟出林等术语新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