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经典笔法并非你所想象的意思,古人是这么找到书法用笔的

 书法古今 2022-05-09 发布于陕西省

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大概都能说出几个古人曾经说过的笔法用语,比如"千里阵云"、"高峰坠石"、"万岁枯藤"等等,这些不仅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面,更是指导学习的指南,但是,有的人对此一知半解,以为"千里阵云"就是写出来的笔画像是云一样起伏波澜,"万岁枯藤"就像干枯的老藤干烈扭曲,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了。

古人对书法的理论见解,一般都是采用比喻的形式,使书法的点画、字形更加拟人化,这是便于人们理解的,但绝不是要求人们写出来的字、点画就必须是所比喻的物体,这就叫笔触拟物。何谓笔触拟物,就是指毛笔触纸后所形成的点画与自然中的物体是比较相近的,因此就采用了比喻借代的方法来描写书法中的一些笔法。

最早采用这样方式的是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弋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ㄟ崩浪雷奔;フ劲弩筋节。

意思是说,在写"一"的时候,要写得"如千里阵云",就像天空的云那样舒展有余,但并不是要求把这个点画写的歪歪扭扭像真的云彩那样;"丶"画要像高空中的坠石,落地时非常有力,并非是写得要像一块石头那样;"丿"则是要像犀角象牙的外形,还要像象牙那样感到犀利、坚硬;""要像弩弓一样表现出弧状,也要像弩弓那样有一定的弹性;""书写的感觉就像万年不倒的老藤那样,坚而实,中而立;等等。

古人在书法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论述,都是为了防止人们在书写中出现更多的败笔,要这样,则不要那样。因此,在学习书法中要从古人的原意上正确理解书法的笔法述论。书论中常说的"如印印泥"、"如锥画沙"、"如折钗股"等,相信大多数人都对此理解成形象的物,如:"锥画沙"一语,人们往往都理解成用钢锥在干燥的沙子里划过,实际上,钢锥在前面划,而后面的沙子粒去又埋了前面的痕迹,此时,这根线又显得模糊了,但古人只是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求写字时要做到中锋用笔,而不能理解为朦胧漶漫,点画模糊。

唐蔡希综在《法书论》中是这样理解"锥画沙"、"印印泥"的:

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呢,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蔡希综在这里说得很清楚,他一直不能悟透古人所讲的笔法,但有一次去江边浏览,看到很细的湿沙,就用一利锋在上面写画,感到十分崄劲明丽,而此时他便悟出了前人所说的"锥画沙"的意思了。这个感觉与我们坐思的干沙是两回事,写出来的效果自然也是两样了。而"印印泥"则是把印压在印泥上,此时,拿掉印章后,印泥上笔画轮廓棱角分明,和锥画沙在干沙上的效果则是完全相反的,这就告诉人们,学习书法除了要深得古人理论外,还要在实践中多加探究,才能深入其精髓之中。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这就是在学习书法中必须要研读一些古人的书法理论知识,并有效地予以理解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书写中不会走偏路、走弯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