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舌尖上养生,笔尖上修心——迎接已来的未来。 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丝路小学围绕“尝试反馈法”教学模式,全面展开课堂教学改革业已两年。下面继续就巡课、听课、评课、辩课中遇到的教改核心问题展开讨论,这些讨论可能不在一个逻辑层次上,但却是老师们在课堂中的重要困惑,亟待我们大家一起来破解。 本文是第六篇。 【第一篇的链接】相信孩子,大胆放手——推行“尝试反馈法”巡课听课反思札记(一) 【第二篇的链接】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尝试反馈法”课改之巡课听课札记(二) 【第三篇的链接】要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本质”——“尝试反馈法”课改之巡课听课札记(三) 【第四篇的链接】扶放有度,学生进步会更大——“尝试反馈法”课改之巡课听课札记(四) 【第五篇的链接】如何“自学课本”——“尝试反馈法”课改之教学反思(五)|内含最新课堂评价表与教学流程图 下面是我们倡导的“尝试反馈法”课堂教学流程图:
本次来重点说说上述“六段五步”教学流程中的“第三段 进行新课”之第4步“课堂讨论”。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话题,当然是因为我们在教改过程中,对于如何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许多青年教师心中是茫然的。就拿近期听的一堂课来说吧。 【教学回放】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教学。一位老师在学生自读课本之前,布置了下面的学习任务: 1.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信息? 2.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你能解决吗? 自读课本的同时,请两个学生上台来板演例题中的算式。之后进入课堂讨论环节。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围绕上面的三个问题展开,一问一答,之后老师板演,并告诉学生这样的计算形式叫做“脱式计算”,我们应该这样写…… 【点评】 本次的课堂讨论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把本次学习的知识与之间学习的知识进行很好地区分。之前学的是连加、连减、连乘、连除,本课学的是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 二是没有围绕本课的知识本质(重难点)设计讨论问题并展开讨论。比如“今天学的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这类混合运算该如何进行运算”(虽然与之前的算式上有不同,但运算顺序却是一样的,仍然是从左到右); 三是没有进行反例讨论与变式讨论。我们不仅让学生知道从左向右,而且知道如果不这样是错误的,举出反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辨析与辩论。试举例如下(如下左):
通过这一反例让学生知道:如果运算顺序错了,计算就会发生错误,一定要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才对(如上右)。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课堂讨论没有设计出了的讨论问题,也没有把握住讨论的要点,没有指导讨论的策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的“四基”不扎实,收效甚微。 二 课堂讨论的内涵 什么是课堂讨论?百度词条里这样说—— 课堂讨论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重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大组进行。 细细琢磨一下上面这段话,着实说得很到位。不妨一起来分析一番。 首先,说清楚谁是引导者——老师。讨论如果没有老师指导,就会在讨论中迷失方向,或者会使讨论原地打转不能深入。当然,这里的“老师”也可以理解为“小老师”或“经验丰富的人”。 其次,讨论什么——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重要疑难问题。“基础理论”就小学数学而言,就是指课本中的“核心知识技能”(知识本质或概念);重要疑难问题,是指由书本核心概念引发的疑难才能算作是“重要疑难问题”。 再次,讨论的形式——不仅有讨论,还有辩论等。当然我们还可以有猜想与验证、演绎与推理等。 最后,讨论的组织——可全班,也可大组。这里没有说“小组”,说明最终的讨论还是要人数多一次,意见比较集中,也容易引发讨论的深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基本了解到“课堂讨论”教学设计的要诀,也知道如何才能组织一个有效的讨论了。 三 我的教学实践 从2017开始,两年多来,为了促进“尝试反馈法”在丝路小学改革的深入,我也一起坚持自己在教学一线,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实践,因此也获得许多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认识。 下面通过本人运用“尝试反馈法”在六年级5班施教《解比例》(人教版六下)来说明“如何进行引导学生课堂讨论”这一问题。 【教学回放】 1.导入新课,确立学习方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复习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今天一起来学习《解比例》。看到课题,你觉得本堂课会学些什么? 生:可能会学“什么是解比例”。 生:还可能会学“为什么要解比例”,“怎样解比例”。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使用“3W提问法”,也能较好地进行提问了。 【即时感悟】所谓“3W提问法”就是对于一般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无非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什么”(英文单词What),二是“为什么”(英文单词Why),三是“怎么(办)”(英语单词Who)。因为这三个问题的恐英文单词中均含有“W”,所以我们把它称为“3W”。这是我之前在课堂就倡导的,对于不对提问的同学,通过这一方式,学生慢慢地都会提问了。 2.自学课本,做好尝试练习 师:自学课本的要求是“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由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三个问题,自读数学课本,尝试做一做书上的练习,看看谁能正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对于看书,我们有常规要求,就是看书时你就要认真看书;如果看书时间到了,我们就不能再看书了,就要把书合上,并积极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交流中去。请同学们现在开始看书,时间5分钟。 【即时感悟】针对学生看书不专心不认真的现状,我提出上述要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加全神贯注地去看书,同时配以看书指导,以此努力提高自读课本的效果。 (学生在自读课本时,老师并没有闲着,而是在巡视。巡视中,时而个别指导“圈画读书法”,时而悄悄询问“这里你看懂了什么?是什么意思?”“你会解比例吗?”。同时根据约定,如果有学生举手示意有困难,老师就会跟过去,主动关心关注,答疑解惑。) 3.课堂讨论,穿插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书5分钟左右,现在我们把书合起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学得怎样?疑难问题不放过,谁来说说“什么是解比例”。 【即时感悟】课堂讨论中,我把“学好数学三句话贯穿其中,这是第一句。 生:(第一个学生采用背诵的方式,把书上的概念差不多背了下来) 师:这句话很长,其实我们也不用背下来。谁能自己的话把它的意思说出来的? 生:其实是这样的,就是说在一个比例中共有4个项,其中的三个项已经知道,我们要去求第四个项,这就是解比例。 生:我来补充,其中的三个项是已知的,另外一个项是未知的,解比例就是求那个未知项。 师:是的,同学们这样说,说明已经把“解比例”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其实它是一个“过程”。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谁再来说一说? 生:就是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项,有三个已知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的过程,就是解比例。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为他鼓掌。通过我们的理解与概括,是不是觉得比原来背概念简单多了。其实,人的大脑是很奇怪的,如果我们死记硬背不容易记住,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而且积极想用自己所话去理解和表述的时候,反而容易记住了。所以我们要好好使用我们的脑子,这也是越会动脑筋的孩子学习越好的原因。 【即时感悟】这里通过通俗的说法,穿插讲解一些脑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科学用脑一定能促进学习与进步,这是“成长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相关理论可参考[美]玛丽·里琪著,林文静译.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神马都给力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1。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同学们黑板上板演的课上“做一做”三道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会解比例了?先看第一题。 【即时感悟】在学生自学课本、老师巡视课堂时,教者有意选择有一点小错的同学,把自己的解比例过程呈现在黑板上,有利于让学生更加明晰解比例的注意点。同时三道题的讨论评讲方式也各有侧重。第一道题讨论评重点是讲格式要求,第二道题讨论评讲重点是学做记号,第三道题讨论评讲重点是特殊的分数形式解比例与“十字相乘法”。 生:我觉得没有什么一,解答是对的。 师:再仔细看看,到底有没有问题呢?拿出你们的“火眼金睛”。 生:噢,我发现了,她在解比例的时候,中间的等于号不对齐,这样不好看。 生:我发现了,她的“解”的旁边没有写“:”,这样是不对的。(老师请同学们再看一个课本,看看书上有没有“:”,提示解题格式与细节很重要。) 师:我们来看第二道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我发现他在解题的时候,把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上分别画了一条连线,这样比较清楚的看出是哪两个项相乘。 师:你看得很仔细,我们在开始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细致一些,要像刚才这位同学这样,通过一些记号来帮助我们解题,这样就能保证理解准确,做得正确。 师:我们来看第三题。这道题跟刚才两个题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刚才两道题是一般横着写的,这道题是竖着写的。 生:刚才是一般形式,这道题是分数形式(同学们把之前学的比例知识联系到这里,用上去了。) 师:这类题如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题呢? 生:我觉得是交叉乘的。 生:我觉得交叉相乘,正好是一个乘号的样子。 (这时,老师根据同学的说法,在原题上用红笔画了一个大大的“×”,把内项与外项分别相乘的意思表示出来。) 师:同学们听懂了什么?在这里,我想推荐一个名词,我们把这种样子的相乘,叫做“十字相乘”,如果同学们觉得这个名字有意思,请记下。(同学们拿走笔记下了这个名词) 师:举一反三找规律。从刚才的解比例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即时感悟】课堂讨论中,我把“学好数学三句话贯穿其中,这是第二句。 生:无论是一般的解比例,还是分数形式的解比例,它们都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的。 师:现在请大家核对这三道题,如果有错误请自行用红笔改正。学到现在,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解比例与解方程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大家说说看是什么关系? 生:我知道他们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求一个未知数。 师:其实刚才的这个问题,问“有什么关系”,应该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区别,一个是联系;或者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回应刚才提问的同学)你是问这个意思吗? 【即时感悟】首先,这个问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来的,说明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没有停止。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在加以肯定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孩子们把“问题”厘析得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学生参与讨论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反对对学生提出的“不好的问题”采用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提倡老师或正面引导,或智慧修正,让“不好的问题”变成“好的问题”,只有这样,也许才能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或“不期而遇的惊喜”。 生:是的,我其实就是想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相同,它们都有X,都是求未知数。 生:我学生不同是,之前的没有比,这里有比。 师:很好,那么“解比例”与“解方程”是怎样一种包含关系呢? 生:应该是,解方程的范围比较大,解比例是其中的一种。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刚才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解比例?” 师:是啊,我们刚才讨论热烈,差点忘记了这个上课开始就有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解比例呢?(同学们在思考,但未有人回答) 师:这个问题下面回答确实难,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我想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要配制糖水,就要解比例。 师:嗯,有点这个意思了!但是,我觉得你讲的我还不是很明白,大家听明白了吗? 【即时感悟】老师不急于给答案,也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又把“问题”抛给学生了,充分体现“学生问你,你会问他(她)”的教学理念。 师:谁来帮他把这个例子说得更完整,让大家都听明白的?(学生答不上) 师:(等待片刻,学生没有反应)你们接不上,那么来说。假如现在已经有了一小瓶糖水,它的甜度已经确定了;现在再想制另一大瓶糖水,而且要和刚才的那个小瓶的糖水的甜度一样,该怎么办呢…… 生:老师你别说,我知道了!这里要求大瓶糖水中的糖或水,就要用到解比例了。 师:很好,看来你是理解了。我们不妨加上具体的数量,这样大家也就好理解了,好不好?比如小瓶中的糖是10克,水是50克;大瓶怎么办呢? 生:我也明白了!如果大瓶中的糖是20克,求水要多少克,就要解比例了?我已经口算出来了,是100克! 生:我也知道了!如果大瓶中的水是150克,求糖是多少克也要解比例,可以列出比例式是10:50=X:150,X=30,是30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解比例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配制农药、配制盐水、行驶路程、购买物品等,后面还要继续学习这类知识。 【即时感悟】这虽然是之后要学习的知识,但孩子们却通过“为什么要学习解比例”这里列举出来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因为老师抱着“静待花开”的教学信念,学生的课堂讨论都会用如此精彩的生成。这里除了体现了“学生问你,你去问他(她”的教学理念外,还体现了“学生进一步,你就退一步”的反用,即“学生退一步,你要进一步”。 师:回顾反思常总结。通过刚才的讨论与交流,我们一共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即时感悟】课堂讨论中,我把“学好数学三句话贯穿其中,这是第三句。 生:什么是解比例,怎样解比例。 生:解比例与解方程的关系,还有为什么要学解比例。 师:这堂课开始时,同学们只提了三个大问题,到后来,又有同学提出了“解比例与解方程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使我们多解决了一个问题,这真是意外的收获!你们越来越会提问,越来越会学习了,为你们点赞!(竖起了大拇指)同时,本堂课上,凡是觉得提出过好问题或帮助解答过好的问题的同学,课后都可以去老师办公室领取“大拇指”或其他奖品。 【即时感悟】对于奖励方式,除了学校共同提倡的“大拇指”之外,我还准备了一些书签、小文具、图书、小玩具等奖励供同学们挑选。同时,对于能不能得到奖励,我采用“自荐”的方式,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找老师,只要他们能说服老师证明自己的课堂表现行,就可获得奖励,体现是不是老师“给”,而是要自己“争”的奖励策略。 以上只是我的教学反思与感悟,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四 最后总结一下 (一)几种课堂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 我们不妨把几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它们的利弊进行一下比较性梳理。
我们还可以把上面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用下图来表示: 1.单向传输型 典型的不被采用的“填鸭式”,效果最差 2.单线反馈型 有反馈,有师生互动,但无生生互动,有效果 3.互动交流型 互动有了进一步改善,师生、生生交流都有了,效果更好 4.交错对话型 构成交错沟通的网状交流,促进思维碰撞,效果为最佳 细心的教师已经发现,上述四个图示的第一种、第二种分别对应表格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图示中的第三种、第四种对应表格中的第三种。 (二)说“学生讨论”比“课堂讨论”更好些 这里重点说说“尝试反馈法”倡导的是“学生讨论”,而不是我们日常说的“课堂讨论”。上文中一直说“课堂讨论”是考虑一般的提法。 ●说“学生讨论”,要求我们更加突出“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教师在讨论中担任只是向导或者协助者的角色。老师在学生讨论中能做的事情并没有闲着,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呢。正如上面的案例中所展现的,老师乐于倾听孩子的提问、辩论与真实看法,同时也做些补充、接话、圆场、帮忙的事情,但是原则是“学生退一步,老师才能进一步”(如果“学生进一步,老师则要退一步”)。有些老师甚至做“茫然者”、“糊涂人”,甚至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扮演一个“反角(反方)代言人”以激发讨论与对话的深入;当然如果讨论偏向了,漫无目的了,这时老师又要做一个带路人,通过再次提问或发表评议,把他们接到到问题的“中心”…… ●说“学生讨论”,要求我们在师生互动时,更加突出“生生互动”。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不是“一言堂”,也不是“优生堂”,而是“群言堂”。如上述四种图示类型中的互动交流型、对话交错型。 ●说“学生讨论”,是更强调讨论的“对话”属性。课堂的“对话策略”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堂以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发问,以刺激学生思维与讨论的展开,而且这些问题有时是开放性的,通常的反馈也不是简单的“对”(是)或“错”(否)就行的。它依照我们提倡的学好数学三句话来展开,即疑难问题不放过、举一反三找规律、回顾反思常总结。 最后用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说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