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习-前言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4-20

这几天在收拾前些年读书的一些笔记时,找到了学习论语时的笔记,除了《道德经》,《论语》是我最用心读过的一本书了,当时还将自己的笔记用微信发给自己的孩子,交流一下学习心得,不过说实话孩子的兴趣不大。不敢说讲《论语》,只能是把自己学习的笔记与大家共享,对于很多专家、学者的看法,也只是把看到的一一列出,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我个人的判断就不重点解释了,主要还是不想对别人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四书”之名并不是孔子时期就有的,是直到宋朝朱熹将它们编到一起,才有了这种叫法。五经之名由起于汉武帝。

      《论语》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关于《论语》的版本:

    《论语》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古文论语》。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在给当时的太子讲《论语》时以《鲁论语》篇目为根据,把《鲁论语》与《齐论语》两个本子融合为一,称为《张侯论》,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说张禹本来是学《齐论语》的,但是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学的是《鲁论语》,这怎么给太子教呢,万一哪天皇上考察太子学业,怎么不对呢?这可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最后张禹干脆删掉了《齐论语》比《鲁论语》多出来的两篇,然后将两个本子合而为一,这也是最稳妥的办法。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我们今天所读的《论语》来源就是《张侯论》。

    关于《论语》的作者: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所以现在比较笼统的说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也就是说成书是有一定的过程的。

    孔子姓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说孔子当然姓孔,从小就学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对不起,错了,百度百科上的内容是对的,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的祖先是商朝君主的后裔。孔子是宋国的遗民。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之后,封纣王的弟弟,微子启于宋地。请注意,微子启,姓子,名启,「微」是地名,是他最初的封地,而「微子启」中的「子」是爵位名,不是姓。所以我们称「微子启」,就是地名+爵位+名字,就像现在我们说「剑桥公爵威廉王子」一样。
    孔子的祖先,是微子启的弟弟,宋国第二代君主微仲。而后一直传到一位叫孔父嘉的人,这是孔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那会儿就习惯这么称呼,比如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就是名纥,字叔梁。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夫,后来在宫廷斗争中被杀害,他的子孙就逃离的宋国,扎根在鲁国,为了避祸,以孔父嘉的「孔」为氏,那个时代,以祖先的名字中的某字为氏,是很常见的事情。这就是孔子的「孔」的来源。

    就象东汉名将马援,其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因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 赵奢的后人便以马为姓。先秦以后,姓与氏混用,也就惭惭分不清了。

    前言我也就是把《论语》、孔子的大概情况进行了介绍,内容大部分都在网上查到的。明天正式开始《论语》的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