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探讨一下词的空灵蕴藉和清虚骚雅,先从苏轼的故事说起。 苏轼因反对新法受到政治迫害,甚至因乌台诗案差一点丢了性命。宰相王珪、御史舒亶等人罗织罪名意欲至苏轼于死地,但是宋神宗似乎没有这个意思,加上朝廷中不少人为苏轼说话,最终苏轼死里逃生。 苏轼写过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被人评价为空灵蕴藉。这首词后来被宋神宗读到,皇帝很感动,认为苏轼还是忠君爱国的 。 一、东坡词 空灵蕴藉的《水调歌头》与慷慨直白的《满庭芳》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了苏轼的两首词:
1、东坡《满庭芳》言语慷慨 刘熙载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东坡《满庭芳》言语慷慨,但是不如《水调歌头》的空灵蕴藉。 不犯本位,即把话说得明白,让读者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修辞中的消极修辞,不需要读者猜来猜去,不会产生歧义。我们先看下东坡的《满庭芳》:
苏轼谪居黄州五年后,被调往汝州,苏轼上书恳请能够去阳羡,因为那里有些田产,生活条件好一些。皇帝恩准以后,苏轼写了这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表达自己的心境,其中有“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刘熙载评价其“语诚慷慨,”但是“究不若水调歌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刘熙载认为这样写太直白,缺少了令人遐想的韵味。 2、《水调歌头》空灵蕴藉 为什么说不如《水调歌头》的空灵蕴藉呢?我们先重温一下这首词:
这首词通篇没有写忠君报国的内容,但是宋神宗却看出来端倪来,宋神宗是自作多情吗?
从《坡仙集外纪》的记录来看,苏轼是写了这首词以后,宋神宗看到被感动,才把他从黄州调往汝州的。按照《坡仙集外纪》的说法却不同,这首词是写于黄州而不是密州,金山寺也不是镇江的金山寺,远隔一千里呢。两种说法孰对孰错,不去讨论。 宋神宗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看到了这几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从苏轼这首词的上阕可以知道,词人有“乘风归去”之意,“归去”不是登天,而是暗喻自己想归隐山林。但诗人还是放弃了这个理想,认为“何似在人间”,仍旧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 这种写法被刘熙载认为“空灵蕴藉”,很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宋神宗认为自己读懂了苏轼小秘密,所以说“苏轼终是爱君”。但是仅仅阅读词作,而不了解内情的读者可能绞尽脑汁也看不到这一层。 3、俞陛云的看法 另外,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给了另一个解释:
俞陛云和宋神宗的理解不同,他认为苏轼是在劝自己的弟弟,官阶越高越危险,不如早一点归隐山林,舍上清而藏踪迹于人间。 4、周振甫的评价 同一段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有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区别,一个明白无误,一个联想多端。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评价了讲了这两个例子。他认为俞陛云的看法有误,苏轼应该没有劝弟弟隐退的意思,并且引用了苏轼其他的作品加以说明。 不过周振甫认同俞陛云后面的评价“若云鹏天马,一片神行。”说这也是空灵蕴藉的意思。 二、白石道人的清虚骚雅也是空灵 南宋文学家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不仅能作诗填词,本人还精通乐理,能够自己创作曲调。例如著名的《暗香》、《疏影》都是他自己作词作曲。只不过不知道他的歌艺如何,那个时代好像都是写好词交给歌女演唱,不过他肯定是能够演奏乐器的。 当年姜夔在拜访范成大,在那里创作了《暗香》、《疏影》后,范成大立即安排歌女演唱,一高兴还把歌女小红赠给了姜白石。两个人乘舟归湖州(今属浙江)路过垂虹桥时,一个唱歌一个吹箫,姜夔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此事,《过垂虹》 :
姜夔的词作,一直被认为体现了清虚骚雅、空灵蕴藉的特点。下面这首《点绛唇 其一 丁未冬过吴松作》是其代表作之一:
关于这首词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专门评价过:
这首词和苏轼水调歌头类似,通篇不点破本意。陈廷焯说他“只写眼前景物”。上阕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是典型的拟人手法。山不清苦,也不懂商略。把人的感情与活动,用景物表达出来便有诗意,如果只写成人物就索然无味了。 天随子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姜夔与他同是布衣,因此有学习其高隐的想法。但是下阕忽然反问:“今何许?“转为感时伤事,引出遐想。而“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并没有明确点破为何哀感。 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与辛弃疾《摸鱼儿》的结句同一意境:“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姜夔用”残柳参差舞“来表达,从而引发对于南宋国运的担忧,这是诗人哀感的源头。因为没有点破,而用写景表达,所以显得空灵蕴藉、清虚高雅。 三、什么是空灵? 宋神宗从苏轼《水调歌头》中读出了”终是爱君“的秘密,陈廷焯也从姜夔《点绛唇》看到了对于国运的无穷哀感。无论作者是否真有此意,并不妨碍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遐想。 所谓空灵,指灵活而无法捉摸。诗词的空灵,则是”都在虚处“,不点破本意,往往以写景咏物来代替作者的真实情感。 因为空灵,所以也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作者而言,功力高深者可游刃有余地随意雕镂辞章,可以让您理解得很清楚,也可以让你感觉模糊不确定。 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包括后来的王沂孙、周密等人的咏物词都继承了这种特点。词人有意不把意思说明白,因此也常常有”隔“的感觉。 姜夔的《齐天乐》写蟋蟀,背后仍旧是寄托了家国之忧。
这首词通篇写景咏物,仍旧不点破本意,通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 结束语 诗人用这种手法,有时是为了表现出一种发散思维的意境,有时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例如处于宋末元初的词人王沂孙,他的很多咏物词作不敢明显表达出故国之思。
空灵蕴藉,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离不即、捉摸不透、含蓄无尽的意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