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十九世纪,摄影术让艺术家摆脱了如实记录(在这之前,人们判断作品价值的方法:艺术就是要模仿自然)的重担,转而去探索艺术的更本质的特征。 (一)摄影艺术家不应该只是一个超级艺匠 学习摄影的人用了很多的时间去掌握摄影技巧,处理光线,熟悉相机性能,胶片特性和冲洗工艺等。
为了创作具有艺术效果的作品,有趣的设想和完美的技术缺一不可。 (二)构图——从混乱中找出秩序 构图的目的是让这些画面中的要素向人们传达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或同情。 关于构图方法,并没有像技术资料那样现成的表格、汇编、手册可供利用。要理解构图,参与构图实践,就必须对几千年来艺术领域里人所共知、行之有效的那些普遍原则有所理解。 (三)视觉形象思维和文字概念 也许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文字进行的,我们总是习惯赋予照片以文字含意。 然而,有意义的 “画面以外的文字” 是不存在的。摄影家的信息纯粹是视觉的。照片中表现的任何含意只能看,不能读。 (一)视觉要素 & 构图原理
但是,摄影家不能认为视觉概念是一回事,而构图是另外一回事。它们二者是完全互相依存,彼此不能分开的。 (二)树立单一的主要概念(趣味中心) 每张照片只能有一个主要的思想内容即主题。 照片中所有其它景物都必须是从属的。这些从属景物要尽可能地配合主体,烘托主体,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每件物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它物体相互联系而存在。
(四)拍摄物体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处理方案
根据拍摄对象的色调和我们希望强调的程度,上述各种安排可作如下的变化:
在摄影中,任何一个要素如果离开其它要素,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色调、质感和大小三者相互作用极为重要,不得稍有偏废。 (五)直观构图的概念 所谓直观构图,是指通过构图设计过程中的即兴安排来控制、每一个活动都完全听命于个人的感受和判断,而不是受通常的衡量标准的支配的构图。 完全直观的构图设想包括:
其实,大量的艺术创作都是直观的,大部分构图也是如此。不可能有什么规则(因为任可规则只能抑制个人的即兴表现力,并导致作品题材陈旧、千篇一律而令人生厌)。 (五)关于构图的一些误区
各种形状练习 (一)圆形练习
同时观察它们在画面中不同形态下所产生的效果。 (二)多边形练习
同时观察它们在画面中不同形态下所产生的效果。 (三)曲线练习
(二)造形练习
你画得越多,就越富有创造性。每次都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形状。其中有些形状妙趣横生,而有此则毫不动人。在做了这样一些简单练习之后,你会对自己鉴赏力和观察力提高的程度感到惊讶。 两个或多个形状的构图 准备两个不同比例的矩形(一个用黑纸,另一个用白纸),及用灰纸制作的不同尺寸的画面(画面的大小要能容纳得下这两个形状):
矩形构图原理(空间的划分) 本方法由二十世纪荷兰艺术家皮埃特‧蒙德里安发展起来,他最先认识到把艺术简化成最简单的形式的价值。
上述的设计图是由一些交叉的线条构成的,在线条之间小心地留出间隔,从而构成很多矩形。它们的大小、方向和比例各不相同,但却互有联系。 下面是上一个方法的变化形式:
给每个矩形定位时都要考虑如果把它放在毗邻矩形的旁边会成什么样子,并要考虑它对整个构图的外观产生什么影响,尤其要考虑背景空间的大小和形状。由于每个矩形都起着分界线的作用,现在的背景空间就是灰色部分。 矩形构图原理在摄影中的应用练习 前面的方法都是以横竖矩形为构图基础,这种构图原理在实际摄影中十分重要。
规则形状和不规则形状相结合的构图 设计出一个不规则的形状(或者从之前的试验中选出一个), 用铅笔把它画出,使它的尺寸在画面中占据显要的地位。试验多种布局方法,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 再增加一些几何形状或自己设计的形状,记住它们互相搭配之后的形象和整个构图的效果。在图形上加些铅笔色调,造成黑、白和灰的效果。 再用剪好的纸像以前那样操作,灵活地移动画面中各个形状, 使布局更加协调。
做这些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几何形状设计和不规则形状设计的鉴赏能力,并且认识这类形状对构图的影响。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对自然界和文明世界的更敏锐的审美感。 当我们观察船、帆、桥、树、房屋或人物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们看作是形状、线条、质地、明暗、颜色和立体物的结合体。 只有把深入的研究精神和强烈的个人兴趣结合起来,才能养成这样的观察能力。 线条的语汇 在你到自然界中去寻找各种线条之前,最好对已有的丰富线条类型有所认识。培养这种鉴赏能力最好方法,是勾画各种具有不同特点的线条。 下面的大部分线条虽然都是画成水平方向的,但同样适用于垂直线、对角线、曲线以及线条的组合(无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线条来,都可以在视觉世界里找到某种类似的形态)。 甚至在没有线条的地方也会感到存在着线条。譬如,当手指、箭头或其它指示物把注意力引向另一处的某一物体时,就会产生这种感觉。 收集一批非正规的绘画用具,包括树技、羽毛、尖角布头、 一节细绳或链条、铁丝、骨头、麻绳、树叶以及有光边或毛边的硬纸板和木头。把每件东西蘸上墨水或颜料,然后作划线试验。 当你绘出这些图形时,请注意你的目光是如何强烈地被引向这些线条运动的方向,并体会你的视觉是如何感受着这些线条的突然变化,感受着它们的含蓄或粗犷,曲线的隆起或动态的优美。 画面中的线条 任何一个内容都和其它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还影响着背景空间和整个画面。体验直线与画面的改变所带来的各种效果变化: 最复杂的思想往往寓于最简单的表述之中。这些研究的目的仍是要提高你的观察力,培养你对线条排列的敏感性。 当你去寻找一些以线条为主的题材时,你会发现有些题材可能整个地用线条来表示,但你也应该设法把其它一些形状和视觉要素也包括在这个构图里。 在你原有的试验基础上再逐渐增加斜线和曲线,继续作试验,先用铅笔和钢笔,然后,再出去作一次野外观察。 线条的象征性联想作用 特定的感情往往和某些物体或现象相联系,而这些物体本身又和某种特定的形状相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观念,即把线条的位置和方向当作一种象征,它能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联想。例如:
如果摄影家的摄影创作是为了某些物定的观众,这些观众能根据形象符号的内在含义来理解作品,那么,他就可以按照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去选择并表现他的主题。 轮廓线或边线 人们对形体的感觉不只通过视觉,还通过触觉。 当照明条件突出了一个物体的立体感,同时光斑和阴影又增强了它的深度感时,我们对它周围界限的感觉就削弱了;边缘的连续感觉也消失了。 上面的投影凸起的字母很引人注目,因为它具有立体感。这些看来似乎是凸起的字母中被省略去的笔划,由想象力给补齐了。想象力还使我们感觉到,和每个暗边相对的那一面都是处在高光之下。 把这个方法应用到摄影上,我们通过控制光线使主体和背景的影调相似,便能获得许多奇特的效果。调整光线,给主体的一侧打上一道窄光,也可以获得类似的立体效果。 通过控制照明,勾画出一道暗线条,效果也同样有趣。 在构成视觉艺术的各种要素中,明和暗对摄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有其它要素,包括形状、线条、质感和立体感等,实际上都是明和暗的不同表现形式。 灰色级谱与明暗的作用 能觉察到的灰色色调是无限多的。用摄影方法能记录下来的色调也是难以计数的。为了对色调进行大致分类,人们设计了这个图谱,并用它作为识别和记录色调的依据。 在一张照片或一组照片里,怎样运用级谱里的数值,是影响作品气氛的因素之一。
高调和低调
注意:没有包括灰色级谱上所有等级(那怕是一点痕迹)的高调照片,看起来会像曝光不足或显影不足一样。 如果从纯白到中灰的所有等级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话(从极浅灰到中灰之间最少能分辨出十个灰色等级时),暗调部分可以省掉。 明暗配置 正像画面中多余的物体能降低主体的感染力一样,明暗配置不当也能削弱构图效果。
因为构图要素和构图原理都是抽象的概念,所以需要从完全抽象的角度去考察它的性质和作用。 当把具体可辨的物体从画面上排除掉(只留下明暗),这种概念才能表现得更清楚,理解得更明确。 物体表面的差异尽管纯粹是视觉上的,而且人体也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个表面,但是这种表面质地的外观本身就足以给人脑传送一个刺激,从而使人得到一种触觉反应。 对质地的敏感性培养练习 用钢笔或铅笔画几个正方形,每边之长大约一英寸,然后观察它的质感有什么不同之处。
你所创造的任何质地,无论看来多么稀奇古怪,都不要轻视。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你会在自界里发现和它一模一样的东西。 自然界的质地欣赏练习 在你实际拍摄普通的质地之前,如果先做一些简单的练习,以便观察、 识别和实际接接触各种质地。此后,你才有可能拍出大量的、生动反映质感的作品来。
像大多数培养敏感性的练习一样,对质地的这些探究似乎显得愚蠢和过分简单。但随着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增长,质感的重要意义也将越来越清楚。
对立体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 (一)对身边物体的研究 在你的附近选出各样的物体并努力表现它们丰满的立体感。
这不一定是为了展出,而是为了验证你对立体物的感受,并确定一套记录这种感受的拍摄方法。 (二)对雕塑的研究 很多观赏者都不会情不自禁地注意他们认为不属于雕塑的那些特点。他们不仅忍不住想触摸一下材料的质地,去感受那有趣的外形,体会一下它的起伏、凹陷、弯曲、薄厚变化、并探索它的孔眼。
摄影家要想去表现一个优美的立体物固有的视觉美感,就必须首先会欣赏它,如果可能的话,首先通过触摸,然后再通过视觉观察。 (三)对小石子的研究 卵石和小石子的形状变化无穷,利用它们培养敏感性会使你流连忘返。
从确定课题,到培养敏感性和对普通的物体有深刻的认识,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是一旦闯过了这一关,你会得出不只一种,而是多种有价值的构图方案——你并没有虚度时光。 静物构图练习 (一)正方体与长方体 自己动手用卡片纸板做一些盒子:
要把盒子组合得很巧妙,使观众总想围绕着它的四周去观看, 而不要只拿正面来吸引人。但无论如何不要弄得太复杂。 当你对自己的布置感到满意时,便可开始布光,以便表现纵深。
这种娱乐方式可增强摄影者的感受能力、创造发明能力和探索精神。有些最动人的照片往往正是得自这种简单的方法和试验活动。 (二)球体与不规则形体 找一些具有几何图形的物体,如水皮球、漏斗、角锥体和碗一类东西:
曝光、洗印,并研究洗印后的结果。从这些试验中你很可能会学到很多东西,并愿意继续试验。如果是这样的话,请你务必继续下去。 (三)其它形体
把上述的实用物品变换一下,着手拍摄一般的题材,像食品、乐谱、艺术品、文具、时装、书籍或金属器械。根据主题的需要把有关用具布置在一起,可以创作各种构图来。 人造物的构图练习 物色一些几何形状的物体(城市里能找到这种材料的理想处所是房顶上面。那里,有和通道、排烟、储水、空调等有关的各种几何结构;楼群、建筑物的某一部分、 胸墙、阳台和塔楼都可作为这些形状的背景)。 工厂和工业建筑群常常由稀奇古怪的几何形状的结构组成;煤气储存厂、充气圆屋顶、农场建筑(特别是有锥形顶棚的圆柱形地窖)、铁路设施和建筑以及各种塔台都是研究立体构图的极好题材。水滨的商业区和游乐区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 要表现立体感最有效的照明是有一定角度的光源,拍摄时机最好选在上午或下午较为适中的一段时间里。 这时阳光是斜射的。 自然界的构图练习 摄影家对云彩有特殊的兴趣,因为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并能激发人们的情感。云彩有时象各种线条,有时呈色调均匀的大团。有时变成明暗不同、质感各异的细缕,有时又是大片的平面形状。积云和积雨云则形同怒涛。云彩时聚时散,变化无穷,为摄影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地貌也可以被看作是各种形状、线条、色调、质感和立体感 的组合。在圆石、砂丘、风化岩石、溪谷、山峡和冰蚀山谷这些 静物之中也可以找到动人的立体感。除了供科学研究用的一般地文学照片以外,人们能够从地貎中发现独特的立体组合而创作出杰出的摄影作品。 在斜射光线的作用下,乔木和灌木都可以呈现出立体的形态。对立体感有深刻认识的艺术家知道怎样把它们用于摄影构图。 运动物体的构图练习 拿一个金属丝制成的挂衣桇,不均匀地拧它几下,然后把它吊在一根绳子上。
做了这些初步的试验之后,你会了解某些金属丝的结构,特别会了解它们的旋转运动(自转式的)和绕转运动(公转式的)以及其它一些协同运动。如果增加不同粗细的金属丝,变换悬挂物体和悬挂形状,以及增加玻璃垂饰这样的反光材料,则可获得千变万化的效果。如果再加上不太平衡的活动方式,还可以产生出 一些摇摆和绕转的变化。 安排时间去游乐场转一下,那里的各种骑乘玩具能产生含蓄的立体感。当夜幕降临,各种结构上灯火通明时, 你还能发现种种奇异的构图。 如果把几种含蓄的立体物结合在一起,或者把含蓄的立体物衬在有形的立体物上,更可以创作出风 格独特的作品。 肖像和人体摄影练习 我们不去美化人物,不想表现他的个性,也不求惟妙惟肖,甚至不管他的感情表现或皮肤纹理——我们只是研究纯粹的人体结构的外形。 首先找一个面孔瘦削,面部轮廓清晰的中年模特儿。
以此为例,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模特儿并按同一办法去做。重要的是你要把构成模特头型各部分外形的特点认识清楚,并通过照明设法加以突出。 这只是肖像摄影的多种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拍摄目的,选用不同的方法能取得不同的结果(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取决于预期结果和指导思想)。
单一物体的布局 试验时只拍一张底片,给物体四周留出充足的余地,以便在各个方向进行剪裁。 忘掉接触过的各种 “规则”,不要带任何偏见,仔细观察下面的布局,也不要考虑你曾学过的诸如平衡、黄金分割之类的理论,只需要评价这些布局本身给你的印象。 尽管画面都很简单,但每一个布局所表现的动感、悬念和气氛却不尽相同。从这一点看来,其中有些布局的效果比中心布局的效果肯定更为理想。 为了有所创新,必须学会观察。观察不是为了肯定已知事实, 或套用传统理论,重要的是从中作出自己判断。 上面因为画面尺寸受到限制,想要获得更大的变化和更好的表现效果还可以用其它尺寸来作试验。 布局对摄影意图的强调作用 当画面上出现具有同等吸引力的两个拍摄对象时会出现的情况:
回顾前面一系列照片的拍摄意图和主体位置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指出着重点 一个手指指着一定方向就具有一定的指挥力量,这种力量是很难抗拒的。 任何角度,或任何形状当它们汇集于一点的时候,或当它们缩小到近乎一个点时,都会把观察者的注意力引到各个边的相交点上,或使注意力沿着它们的走向而移动。 一条有力的线条,或曲或直,总能引导观察者顺着它的路线去探视,去寻找在它终端的那件东西。 如果线条是从画面的边缘或靠近边缘的地方开始的,这种效果就更为明显。 对比和布局配合起来,可把观众的目光直接吸引到我们所要表现的主要意图上来。
利用情绪进行对比 优秀的摄影作品能够通过画面上的线条、形状和色调来传达某种情绪:这些线条、形状和色调所表现的也正是摄影家在摄影时对于主题画面基本精神的感受。
利用质感进行对比 要取得最佳的质感效果,同样也要使用相对的质感作为衬托,例如用柔软光滑的围巾衬托一张粗糙的脸,用平静的湖水衬托闪亮的金属等。 利用思想和内容进行对比 对比不 仅仅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还是一条基本的自然法则,在艺术领域中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消夏用的游艇在冬季风雪中运输的场面) 我们认为,值得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从许许多多事物中选出一些可用于摄影的对比关系。如:痛苦——愉快;粗劣的——精细的;天然的——人造的;零碎的——完整的;优越——低劣;短暂——持续;内在——外在;灵活的——死板的;成组的——单独的;简单的——复杂的;相似——差异;整体——部分;开始——结束;永恒的——多变的;有力——无力;向前——后退;优——劣... 节奏有很大的活力,即使最平淡的题材,只要发现了和再现了某种节奏,照片就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图象节奏的各种表现形式
随意线条中的节奏和动感 对优美流畅的运动有所感受的那些人或参加过这种运动的人,随意画出来的线条可能是格外流畅的。当我们看到这些流畅的线条时,目光就要被其中的运动路线所吸引,从而产生情感反应。 随便把大约两码长的一根绳子或一根线抛在桌面上,看看它所形成的线条。连续这样做几次,观察它形成的曲线和背景空间的形状。不久,你就会被你所看到的节奏所吸引。而且从此以后,当你在其它题材中看到随意线条和形状时,你就能比较敏感地发现其中的节奏。纱线、绳索,铁丝、电线都具有线条特征和质感上的各种变化。 随意形状中的节奏和动感 物体的造型特点和它的总的倾向,诱使我们去看它指出的另一个物体。另一个物体又动员我们去看再下一个。虽然题材中并没有实际的运动,但是,人们会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着他们去追 随每一个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自然界,你不难发现许多题材中都有随意线条和形状,其中都包含着潜在的运动。建议你们去看看:
在艺术史的初期阶段,艺术家们所以按照对称的格局构图,有三个原因:
在现代,除非在那些最保守的场合,对称的或严格的平衡——有时人们是这样叫的——已经不常用了。 平衡的传统观念 历来,人们都把天平和跷跷板看作是解释平衡现象的最好的例子。 对称平衡,就是把重量相同的物体放在离中心(支点)距离相等的地方,因而跷跷板能够在水平位置上保持平衡。 非对称的平衡 大多数调皮的构图,是由非对称平衡(有时叫不规则平衡或隐性平衡)构成的。假设想象中的垂直中线仍然存在,但在两边不是镜象那样对称,而是在大小、形状、明暗和布局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平衡是通过力量均等建力起来的,不管它是否相似。把一端的物体,换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较轻的物体,使它们的 总重量仍和原物相等,这时候便产生了非对称平衡。 有时候即使是空白跟图形也能很好地保持平衡。 物理力和视觉力感 重力作用在物理现象中是有实际影响力的,但在照片里,它除了引起联想以外,不起实际作用。一定体积的木材,其重量比相同体积的铁要轻得多,但是它们的视觉效果可能是相同的。 在物理量和视觉力感之间不可能通过量或质的表现来确定等量关系。所有大小、形状、明暗、质感和方向的对比才能改变照片的吸引力。 假想垂直中轴线的顽固性 照片是根 据主体的特征确定自己的结构的,而主体和中心位置很少有关。 据我们所知,趣味中心不一定要在画面的实际中心上,所以,如果能够看到或感觉到这样一条中轴线的话,那它也不一定就是在画面的中央。 平衡、均衡、对称——所有这些字眼都包含着稳定的含义。这一原理的目的是指引艺术家取得力量的均等。但这样做的结果,很多时候往往是超过了稳定的需要而造成画面呆滞。 直觉是最可靠的向导。没有必要去揣摸怎样才能影响、集中和吸引注意力。如果画面需要某种形式的调整,你会自动地有所反应,并会根据需要加以取舍。 从单数到多数 学习摄影的初期,人们总是避免拍摄这样的照片:原来的意图是打算把一个景物拍成一张照片,而结果却好象两张不相关的底片印到一张相纸上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构图没有遵循这样的原则:即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一旦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整体感觉牢固地建立起来了。 如果有较暗的图象嵌入较亮的区域,同时有较亮的图象嵌入较暗的区域,会产生一种更强的整体感。在暗处安排上几个独立的明亮物体,或在亮处安排上几个较暗的物体,统一感还可以进一步增强。 拍摄对象在主题中的统一 取得统一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只拍摄和中心思想有关的人和物,尽可能排除和主题没有直接关系或没有直接益处的人和物。 上图表现一群工人正在给成型的木板涂刷粘合剂,要把许多层本板粘合起来,然后再做成龙骨模型。这里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粘合成型板这一工艺过程,没有包括可能分散或削弱主题统一性的东西。像这样专门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是不难求得主题的统一的。 相似形状和相似方向的重复 相似的形状可以放在一起,成为具有一定间隔的组合。由于这些组合趋向于把构图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一致的整体,所以这样的构图会显现出统一性。 这样的照片本来是谈不上具有整体感的。但是,两个相似的船形重复出现和人体的位置重复出现,而且背景上,海滩和海水的水平线条也重复出现,这 都给画面带来一种明确的整体感。另外,下面一条船的上部边缘很亮,它和上边一条船的反光相结合,更增强了整体感。 通过组合求统一 我们常常需要拍摄一个由很多单个物体组成的题材。如果把每个物体的吸引力和情趣都单独表现一番,那么,这张照片势必一团混乱。 但如果是少数几个组合,吸引力就会远远超过众多的拍摄对象。画面一旦有了吸引力,就可以引导观众去观察各组中的个体了。 可以按照下列方式进行组合:按尺寸大小、按形状异同、按线条特性、按物体的功能、按共同的兴趣等。 通过对比求统一 对立物之间,有时候也是自动地互相联系着的:
其实,从效果上看,这些就是对比关系,这种关系至少和相似关系一样容易理解。白色衬在黑色上,比白衬白、黑衬黑更容易接受。所以对比或差异也是求得统一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一体化求统一 一般说来,画面上个体的数目越少,照片的吸引力就越大。如果照片内部互相竞争的个体减少了,照片就能发挥更大的视觉效果,就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所以,在拍摄意图和画面效果两个方面,我们必须进行不断的试验和评价,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靠原理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原理只能一般地指导我们的思想方法。 明和暗的统一 色调的连贯性是表现统一感的有力因素。如果求得统一感是首要目的,而且又没有特殊需要必需造成对比,我们就可以让明和暗渐次过渡以实现整体化。 如果必需把几个独立的物体拍在一起,而又缺乏适当的线条、形状和节奏可以帮助实现统一的时候, 这种方法就尤其有用。 通过流畅线条求统一 流畅的线条在画面上移动,勾划出毗邻物体的分界线。由于毗邻物体共用同一线条,使这条线成为整体内部每个局部的必然组成部分,因此,这种构图便具有强烈的统一感。 下面的是通过某些更为微妙的方式,去获得流畅线条的另一种效果。这种效果尽管人人都可感受,却 只有构图能手才能充分理解。 背景对统一感的作用 如果物体之间的空间比较大,足以削弱统一感,显得松散的话,那么,背景也可以放大一些。 我们并不想把第二张照片看作成功之作。它原来就缺乏统一感,现在零乱的感觉依然明显如故。但是你会注意到,它给人的零乱感觉要少得多! 在构图中,统一感和其它原理密切相关,必须通盘考虑,不可有所偏废。 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它始终抵制甚至反对把这种研究局限在固定程序之内的作法。仅仅把各种形状、线条和质地罗列在一起,即便安排得富于对比和节奏,并不能算是艺术创作。 艺术魅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拍摄者在创作瞬间对主题感受程度的深浅。不管拍摄内容是具体真实的还是非写实的,使艺术家的灵感受到激发的是拍摄内容的抽象形式。 ![]() 陪你一起成长 共享笔记 效率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