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子通书》周敦颐

 野有雅兰 2019-04-21

卷一 太极图

太极图说朱熹解附;并附朱熹辩及注后记

    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着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此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也。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然形生于阴,神发于阳,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盖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人者又如此。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也。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裁之也义。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向之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矣。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真也。茍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若程子论干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为而自然也。未至此而修之,君子之所以吉也;不知此而悖之,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闲而已矣。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道一而已,随事着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物之终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闲,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引之以证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指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周子手是图以授之。程子之言性与天道,多出于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附辩﹞愚既为此说,读者病其分裂已甚,辨诘纷然,苦于酬应之不给也,故总而论之。大抵难者:或谓不当以继善成性分阴阳,或谓不当以太极阴阳分道器,或谓不当以仁义中正分体用,或谓不当言一物各具一太极。又有谓体用一源,不可言体立而后用行者;又有谓仁为统体,不可偏指为阳动者;又有谓仁义中正之分,不当反其类者。是数者之说,亦皆有理。然惜其于圣贤之意,皆得其一而遗其二也。夫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之分,粲然于其中,有不可以毫厘差者。此圣贤之言,所以或离或合,或异或同,而乃所以为道体之全也。今徒知所谓浑然者之为大而乐言之,而不知夫所谓粲然者之未始相离也。是以信同疑异,喜合恶离,其论每陷于一偏,卒为无星之称,无寸之尺而已。岂不误哉!

    夫善之与性,不可谓有二物,明矣!然继之者善,自其阴阳变化而言也;成之者性,自夫人物禀受而言也。阴阳变化,流行而未始有穷,阳之动也;人物禀受,一定而不可易,阴之静也。以此辨之,则亦安得无二者之分哉!然性善,形而上者也;阴阳,形而下者也。周子之意,亦岂直指善为阳而性为阴哉。但话其分,则以为当属之此耳。

    阴阳太极,不可谓有二理必矣。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而无上下之殊哉!此其所以为道器之别也。故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然器,亦道也,道,亦器也。”得此意而推之,则庶乎其不偏矣。

    仁义中正,同乎一理者也。而析为体用,诚若有未安者。然仁者,善之长也;中者,嘉之会也;义者,利之宜也;正者,贞之体也。而元亨者,诚之通也;利贞者,诚之复也。是则安得为无体用之分哉!万物之生,同一太极者也。而谓其各具,则亦有可疑者。然一物之中,天理完具,不相假借,不相陵夺,此统之所以有宗,会之所以有元也。是则安得不曰各具一太极哉!

    若夫所谓体用一源者,程子之言盖已密矣。其曰“体用一源”者,以至微之理言之,则冲漠无朕,而万象昭然已具也。其曰“显微无闲”者,以至着之象言之,则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也。言理则先体而后用,盖举体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为一源也。言事则先显而后微,盖即事而理之体可见,是所以为无闲也。然则所谓一源者,是岂漫无精粗先后之可言哉?况既曰体立而后用行,则亦不嫌于先有此而后有彼矣。

    所谓仁为统体者,则程子所谓专言之而包四者是也。然其言盖曰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则是仁之所以包夫四者,固未尝离夫偏言之一事,亦未有不识夫偏言之一事而可以骤语夫专言之统体者也。况此图以仁配义,而复以中正参焉。又与阴阳刚柔为类,则亦不得为专言之矣,安得遽以夫统体者言之,而昧夫阴阳动静之别哉。至于中之为用,则以无过不及者言之,而非指所谓未发之中也。仁不为体,则亦以偏言一事者言之,而非指所谓专言之仁也。对此而言,则正者所以为中之干,而义者所以为仁之质,又可知矣。其为体用,亦岂为无说哉?

    大抵周子之为是书,语意峻洁而混成,条理精密而疏畅。读者诚能虚心一意,反覆潜玩,而毋以先入之说乱焉,则庶几其有得乎周子之心,而无疑于纷纷之说矣。

    ﹝注后记﹞熹既为此说,尝录以寄广汉张敬夫。敬夫以书来曰:“二先生所与门人讲论问答之言,见于书者详矣。其于西铭,盖屡言之,至此图,则未尝一言及也,谓其必有微意,是则固然。然所谓微意者,果何谓耶?”熹窃谓以为此图立象尽意,剖析幽微,周子盖不得已而作也。观其手授之意,盖以为惟程子为能当之。至程子而不言,则疑其未有能受之者尔。夫既未能默识于言意之表,则驰心空妙,入耳出囗,其弊必有不胜言者。近年已觉颇有此弊矣。观其答张闳中论易传成书,深患无受之者,及东见录中论横渠清虚一大之说,使人向别处走,不若且只道敬,则其意亦可见矣。若西铬则推人以之天,即近以明远,于学者日用最为亲切,非若此书详于性命之原,而略于进为之目,有不可以骤而语者也。孔子雅言诗、书、执礼,而于易则鲜及焉。其意亦犹此耳。韩子曰:“尧舜之利民也大,禹之虑民也深。”熹于周子、程子亦云。既以复于敬夫,因记其说于此。干道癸巳四月既望,熹谨书。

卷二 诚上第一

诚者,圣人之本。

    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而圣人之所以圣者无他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此书与太极图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

    “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

    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干者,纯阳之卦,其义为健,乃天德之别名也。元,始也。资,取也。言干道之元,万物所取以为始者,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图之“阳动”也。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

    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干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则实理于是而各为一物之主矣,即图之“阴静”也。

    纯粹至善者也。

    纯,不杂也。粹,无疵也。此言天之所赋,物之所受,皆实理之本然,无不善之杂也。

    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此亦易文。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继之者,气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谓也。善则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也,阳之属也,诚之源也。成则物之已成,性则理之已立者也,阴之属也,诚之立也。

    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

    元始,亨通,利遂,贞正,干之四德也。通者,方出而赋于物,善之继也。复者,各得而藏于己,性之成也。此于图已为五行之性矣。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易者,交错代换之名。卦爻之立,由是而已。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一赋一受于其中,亦犹是也。

卷二 诚下第二

圣,诚而已矣。

    圣人之所以圣,不过全此实理而已,即所谓“太极”者也。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之性也。百行,孝、弟、忠、信之属,万物之象也。实理全,则五常不亏,而百行修矣。

    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

    方静而阴,诚固未尝无也。以其未形,而谓之无耳。及动而阳,诚非至此而后有也,以其可见而谓之有耳。静无,则至正而已;动有,然后明与达者可见也。

    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

    非诚,则五常百行皆无其实,所谓不诚无物者也。静而不正,故邪;动而不明、不达,故暗且塞。

    故诚则无事矣。

    诚则众理自然,无一不备,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矣。

    至易而行难。

    实理自然,故易;人伪夺之,故难。

    果而确,无难焉。

    果者,阳之决;确者,阴之守。决之勇,守之固,则人伪不能夺之矣。

    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去己私,复由天理,天下之至难也。然其机可一日而决,其效至于天下归仁,果确之无难如此。

卷二 诚几德第三

诚,无为;

    实理自然,何为之有!即“太极”也。

    几,善恶。

    几者,动之微,善恶之所由分也。盖动于人心之微,则天理固当发见,而人欲亦已萌乎其间矣。此阴阳之象也。

    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

    道之得于心者,谓之德,其别有是五者之用,而因以名其体焉,即五行之性也。

    性焉、安焉之谓圣。

    性者,独得于天;安者,本全于己;圣者,大而化之之称。此不待学问勉强,而诚无不立,几无不明,德无不备者也。

    复焉、执焉之谓贤。

    复者,反而至之;执者,保而持之;贤者,才德过人之称。此思诚研几以成其德,而有以守之者也。

    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发之微妙而不可见,充之周遍而不可穷,则圣人之妙用而不可知者也。

【卷二 圣第四】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闲者,几也。

    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动静体用之闲,介然有顷之际,实理发见之端,而众事吉凶之兆也。

    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

    “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精而明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应而妙也;理虽已萌,事则未着,微而幽也。

    诚、神、几,曰圣人。

    性焉、安焉,则精明应妙,而有以洞其幽微矣。

【卷二 慎动第五】惟精惟一允执其中

动而正,曰道。

    动之所以正,以其合乎众所共由之道也。

    用而和,曰德。

    用之所以和,以其得道于身,而无所待于外也。

    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矣。

    所谓道者,五常而已。非此,则其动也邪矣。

    邪动,辱也;甚焉,害也。

    无得于道,则其用不和矣。

    故君子慎动。

    动必以正,则和在其中矣。

【卷二 道第六】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

    中,即礼。正,即智。图解备矣。

    守之贵,

    天德在我,何贵如之!

    行之利,

    顺理而行,何往不利!

    廓之配天地。

    充其本然并立之全体而已矣。

    岂不易简!岂为难知!

    道体本然故易简,人所固有故易知。

    不守,不行,不廓尔。

    言为之则是,而叹学者自失其几也。

【卷二 师第七】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

    此所谓性,以气禀而言也。

    “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刚柔固阴阳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阴阳,以为善恶之分焉。恶者固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止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中庸不合。盖就已发如过不及者而言之,如书所谓“允执厥中”者也。

    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

    易其恶则刚柔皆善,有严毅慈顺之德,而无强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则其或为严毅,或为慈顺也,又皆中节,而无太过不及之偏矣。

    故先觉觉后觉,闇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

    师者所以攻人之恶,正人之不中而已矣。--说的是我

    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此所以为天下善也。

    此章所言刚柔,即易之“两仪”;各加善恶,即易之“四象”;易又加倍,以为“八卦”。而此书及图则止于“四象”,以为火、水、金、木,而即其中以为土。盖道体则一,而人之所见详略不同,但于本体不差,则并行而不悖矣。

【卷二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这一点和孟子“人而无义,唯食而已,鸡狗也”一致

    不闻过,人不告也;无耻,我不仁也。

    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有耻,则能发愤而受教;闻过,则知所改而为贤。然不可教,则虽闻过而未必能改矣。以此见无耻之不幸为尤大也。

【卷二 思第九】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

    睿,通也。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

    无思,诚也;思通,神也。所谓“诚、衶、几,曰圣人”也。

    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通微,睿也;无不通,圣也。

    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

    思之至,可以作圣而无不通;其次,亦可以见几通微,而不陷于凶咎。

    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睿也。

    又曰:“知几其神乎!”

    圣也。

【卷二 志学第十】意思是效法圣人;仰慕圣人。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希,望也。字本作晞。---意思是效法圣人;仰慕圣人。

    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达仁”。

    说见书及论语,皆贤人之事也。

    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

    此言“士希贤”也。

    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三者随其所用之浅深,以为所至之近远。不失令名,以其有为善之实也。
【以下章节非周敦颐】
    胡氏曰:“周子患人以发策决科、荣身肥家、希世取宠为事也,故曰'志伊尹之所志’。患人以广闻见、工文词、矜智能、慕空寂为事也,故曰'学颜子之所学’。人能志此志,而学此学,则知此书之包括至大,而其用无穷矣。”

【卷二 顺化第十一】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成,羲也。

    阴阳,以气言;仁义,以道言。详已见图解矣。

    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羲正万民。

    所谓定之以仁义。

    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

    天地圣人,其道一也。

    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

    天下之本在君,君之道在心,心之术在仁义。

【卷二 治第十二】---心纯,物物之心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

    纯者,不杂之谓,心,谓人君之心。

    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

    仁、义、礼、智,五行之德也。动静,阴阳之用,而言貌、视听,五行之事也。德不言信,事不言思者,欲其不违,则固以思为主,而必求是四者之实矣。

    心纯则贤才辅。

    君取人以身,臣道合而从也。

    贤才辅则天下治。

    众贤各任其职,则不待人人提耳而教矣。

    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心不纯,则不能用贤;不用贤,则无以宣化。

【卷二 礼乐第十三】

礼,理也;乐,和也。

    礼,阴也;乐,阳也。

    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此“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之意,程子论“敬则自然和乐”,亦此理也。学者不知持敬,而务为和乐,鲜不流于慢者。---这一句不像周敦颐的

【卷二 务实第十四】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着,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实修而无名胜之耻,故休;名胜而无实修之善,故忧。

【卷二 爱敬第十五】

 “有善不及”?

    设问。人或有善,而我不能及,则如之何?

    曰:“不及,则学焉。”

    答言。当学其善而已。

    问曰:“有不善?”

    问人有不善,则何以处之?

    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

    答言。人有不善,则告之以不善,而劝其改。告之者,恐其不知此事之为不善也;劝之者,恐其不知不善之可改而为善也。

    “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

    亦答词也。言人有善恶之杂,则学其善,而劝其恶。

    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耶?鸟知其不能改!”

    此亦答言。闻人有过,虽不得见而告劝之,亦当答之以此。冀其或闻而自改也。有心悖理谓之恶,无心失理谓之过。

    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善无不学,故悉有众善;恶无不劝,故不弃一人于恶。不弃一人于恶,则无所不用其爱敬矣。

【卷二 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有形,则滞于一偏。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

    神则不离于形,而不囿于形矣。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体本则一故曰混,用散而殊故曰辟。一动一静,其运如循环之无穷,此兼举其体用而言也。

 此章发明图意,更宜参考。

 【卷二 乐上第十七】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

    纲,网上大绳也。三纲者,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也。畴,类也。九畴,见洪范。若,顺也。此所谓理而后和也。

    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

    八音以宣八方之风,见国语。宣,所以达其理之分;平,所以节其和之流。

    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

    淡者,理之发;和者,理之为。先淡后和,亦主静之意也。然古圣贤之论乐曰:“和而已。”此所谓淡,盖以今乐形之,而后见其本于庄正齐肃之意耳。

    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

    欲心平,故平中;躁心释,故优柔。言圣人作乐功化之盛如此。或云“化中”当作“化成”。

    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

    废礼败度,故其声不淡而妖淫;政苛民困,故其声不和而愁怨。妖淫,故导欲而至于轻生败伦,愁怨,故增悲而至于贼君弃父。

    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说得好

    古今之异,淡与不淡,和与不和而已。

    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复古礼,然后可以变今乐。

【卷二 乐下第十九】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卷二 圣学第二十】

“圣可学乎”?曰:“可。”

曰:“有要乎?”

曰:“有。”

“请闻焉。”

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雅兰曰:“吾道一以贯之”。周敦颐此解又怎深了一层理解。

    此章之指,最为要切。然其辞义明白,不烦训解。学者能深玩而力行之,则有以知无极之真,两仪四象之本,皆不外乎此心,而日用闲自无别用力处矣。

【卷二 公明第二十一】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

    此为不胜己私而欲任法以裁物者发。

    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此为不能先觉,而欲以   逆诈、亿不信  为明者发。然明与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不相及乎!

【卷二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此言理也。阳明阴晦,非人心太极之至灵,孰能明之。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此言性也。说见第七篇,即五行之理也。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此言命也。二气五行,天之所以赋受万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此章十六章意同。

【卷二 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说见论语。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

    设问以发其端。

    天地闲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至爱”之闲,当有“富可”二字。所谓“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者。即周子之教程子,“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者也。然学者当深思而实体之,不可但以言语解会而已。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贼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德此大则在《否》《困》中能”俭德辟难“和”致命遂志“。此大就是夫子说的”一“

    齐字意复,恐或有误。或曰:化,大而化也。齐,齐于圣也。亚,则将齐而未至之名也。

【卷二 过第二十六】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卷二 势第二十七】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

一轻一重,则势必趋于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

    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

    重未极而识之,则犹可反也。

    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

    反之在于人力,而力之难易,又在识之早晚。

    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

    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则虽识无补。

    天乎?人也,何尤!

    问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若非天,而出于人之所为,则亦无所归罪矣。

【卷二 文辞第二十八】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故为车者必节其轮辕,为文者必善其词说,皆欲人之爱而用之。然我饰之而人不用,则犹为虚饰而无益于实。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

    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此犹车载物,而轮辕饰也。

    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

    此犹车已饰,而人不用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此犹车不载物,而徒美其饰也。

    或疑有德者必有言,则不待艺而后其文可传矣。周子此章,似犹别以文辞为一事而用力焉。何也?曰:“人之才德,偏有长短,其或意中了了,而言不足以发之,则亦不能传于远矣。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程子亦言:'酉铭吾得其意,但无子厚笔力,不能作耳。’正谓此也。然言或可少而德不可无,有德而有言者常多,有德而不能言者常少。学者先务,亦勉于德而已矣。

【卷二 圣蕴第二十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说见论语。言圣人之教,必当其可,而不轻发也。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说亦见论语。言圣人之道,有不待言而显者,故其言加此。

    然则璧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

    蕴,中所畜之名也。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故孔子之教,既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蕴,而学者惟颜子为得其全。故因其进修之迹,而后孔子之蕴可见。犹天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也。

    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

    圣凡异品,高下悬绝,有不待校而明者。其言此者,正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耳。然于圣人言深,常人言薄者,深则厚,浅则薄,上言首,下言尾,互文以明之也。

【卷二 精蕴第三十】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

    精者,精微之意。画前之易,至约之理也。伏羲画卦,专以明此而已。蕴、谓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至广之业也。有卦则因以形矣。

    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阴阳有自然之变,卦画有自然之体,此易之为书,所以为文字之袓,义理之宗也。然不止此,盖凡管于阴阳者,虽天地之大,鬼神之幽,其理莫不具于卦画之中焉。此圣人之精蕴,所以必于此而寄之也。

【卷二 干损益动第三十一】

君子干干,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干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

    此以干卦爻词、损益大象,发明思诚之方。盖干干不息者,体也;去恶进善者,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或曰:“其”字亦是“莫”字。

    “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

    四者一善而三恶,故人之所值,褔常少而祸常多,不可不谨。

    此章论易所谓“圣人之蕴”。

【  卷二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 】

冶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则,谓物之可视以为法者,犹俗言则例、则样也。

    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

    心不诚,则身不可正;亲不和,则家不可齐。

    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

    亲者难处,疏者易裁,然不先其难,亦未有能其易者。

    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睽次家人,易卦之序,二女以下,睽彖传文。二女,谓睽卦兑下离上,兑少女,离中女也。阴柔之性,外和悦而内猜嫌,故同居而异志。

    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玆试矣。

    厘,理也。降,下也,嫣,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尧理治下嫁二女于舜,将以试舜而授之天下也。

    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不善之动息于外,则善心之生于内者无不实矣。

    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

    程子曰:“无妄之谓诚。”

    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无妄次复,亦卦之序。先王以下,引无妄卦大象,以明对时育物,唯至诚者能之,而赞其旨之深也。

    此章发明四卦,亦皆所谓“圣人之蕴”。

【卷二 富贵第三十三】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

    此理易明,而屡言之,欲人有以真知道羲之重,而不为外物所移也。

【卷二 拟议第三十五】

至诚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中庸、易大传所指不同,今合而言之,未详其义。或曰:至诚者,实理之自然;拟议者,所以诚之之事也。

卷二 刑第三十六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冶。

    意与十一章略同

    情伪微暧,其变千状。茍非中正、明达、果断者,不能治也。讼卦曰:“利见大人,”以“刚得中”也。噬嗑曰:“利用狱”,以“动而明”也。

    中正,本也;明断,用也。然非明则断无以施,非断则明无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后也。讼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达。讼之刚,噬嗑之动,即果断之谓也。
雅兰曰:天水讼,阳爻皆位于上下卦中位。所以有”讼之中,兼乎正“之说;火雷噬阖,阴爻在中位所以说是”达“

还是源于物象。
    呜呼!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

卷二 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   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

    此通下三节,杂引蒙卦彖、象而释其义。童,稚也。蒙,暗也。我,谓师也。噬,揲蓍以决吉凶也。言童蒙之人,来求于我以发其蒙,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以决疑,而神告之吉凶,以果决其所行也。叩神求师,专一则明。如初筮则告,二三则惑,故神不告以吉凶,师亦不当决其所行也。

----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如筮者叩神以决疑,而神告之吉凶,以果决其所行也。。果行育德。重在指老师给童蒙解惑要果断。也就是说老师自己要有能力解惑。所以东坡说再三渎,渎蒙也。

    “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汩则乱,乱不决也。

雅兰曰-----这一句和下句再次验证九二才是最大的蒙。自己理解无误。开蒙之九二只能干些纳妇克家之事。九二是个讲究门户之见的大学阀,这是教育的千古悲哀。

    “山下出泉”,大象文。山静泉凊,有以全其未发之善,故其行可果。汩,再三也。乱,渎也。不决,不告也。盖汩则不静,乱则不清。既不能保其未发之善,则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为愈也。

    慎哉!其惟“时中”乎!

    时中者,彖传文,教当其可之谓也。初则告,渎则不告;静而凊则决之,汩而乱则不决。皆时中也。

    “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此一节引艮卦之象而释之。艮,止也,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

    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

    太极通书后序建安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