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内】20考研进行时

 康泰wjr图书馆 2019-04-21

第七节中风

复习点睛:中风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也是历年的常考点,中风比较复杂,相似证多,中风分中脏腑、中经络,又分闭证和脱证,闭证又分阴闭和阳闭,复习时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重点掌握辨证要点。


考点一:中风的既念及历史沿革

考点击破


1.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2.中风的历史沿革
(1)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
(2)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3)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4)《医学发明·中风有三》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多有此疾。”
(5)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说是“痰生热,热生风也”。
(6)《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息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7)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进步探讨发病机理,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认识渐趋深化。

考点二:中风的病因病理

1.病因 ①内伤积损。②劳致过度③饮食不节④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2.病机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脑,与心、肝、肾、脾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四者之间可相互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歪僻不遂。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由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由此可见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为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考点三:中风的辨证论治

考点击破

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根据临床表现,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而神志清醒者,则为中经络。若有神志昏蒙者,则属中脏腑。鉴别要点是有无神志障碍。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乃邪闭于内,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或拘急,肢体强痉,大小便秘等;脱证乃阳气外脱,可表现为目合口开,面色苍白,气息低微,鼻鼾息微,手微肢软,大小便自遗,汗出肢冷,脉细微欲绝等。闭证常见于中风骤起,病性以实为主;脱证则多由闭证恶化转变而成,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急,预后凶险。


3.闭证辨阳闭与阴 闭证根据热象的有无分为阳闭与阴闭。阳闭者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者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苍白腻,脉沉滑缓。

4.辨病期   中风的病期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指发病两周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5.辨病势顺逆

治疗原则:


1.分清病期,兼顾标本缓息

①息性期治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闭证治以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内团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②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2.正确使用通下之法 因热热内阻、腑气不通之中脏腑和风阳痰火炽盛、邪热搏结之中脏阳闭证,可使用通腑泄热之法。


分证论治:

记忆歌快
证型口诀:风阳上扰痰瘀阻,闭证阴阳并脱证,痰瘀阻络肝肾亏。

方药口诀:风阳上扰镇天麻,瘀阻半夏红花煎,阴闭急用苏合化,阳闭至宝牛黄清,脱证必用参附脉,痰瘀温胆合四物,肝肾亏虚地黄左,气虚络瘀还五阳。

1.中经络


(1)风阳上扰证

临床表现:常感眩晕头痛,耳明目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苔薄黄,舌质红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镇肝息风,育阴潜阳。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2)风痰瘀阻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小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2.中脏腑

(1)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阴闭:
临床表现:除闭证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白唇紫或點,四肢不温,静而不烦,舌质暗淡,苍白然滑,脉沉滑。
治法:豁痰息风,辛温开窍。

代表方: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以芳香开窍,并用涤痰汤加减。

2)阳闭:

临床表现:除闭证主要症状外,兼见面红气粗,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滑有力。
治法: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代表方:先服(或用鼻饲法)至宝丹或安官牛黄丸以请心开窍,并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若因实热结,收胀便秘,苔黄厚,可用礞石滚痰丸清热涤痰通腑。

(2)脱证(阴竭阳亡)
临床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苔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1.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痰瘀阻络证
临床表现: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盛,活血通络。

代表方:温胆汤合四物汤加减。

(2)肝肾亏虚证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3)气虚络瘀证
临床表现: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真枪实练

1.哪一位医家认识到中风的发生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A.王清任  B.张山雷  C.张伯龙  D.张寿甫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答案 

答案与解析: BCD

A.“外风”致病   B.“内风”致病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2.中风的病机在唐宋以前,以何者立论
3.中风的病机在金元时代,以何者立论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答案 

答案与解析:  2.A 3.B。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
考点点拨
此考点考查中风的概念和中风的历史沿革,主要以唐宋为界进行了阐述,但近年考在不多,了解即可。

4.与中风发病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心、肝、肾  B.心、脾、肾  C.脾、胃、肝   D.肝、肾、脾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答案


答案与解析: A中风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皆相关,但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的关系最为密切。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是中风之本,风火痰瘀则是发病之标。
考点点拔
此考点需要注意的是,中风,眩晕,颤证的病理因素皆为风、火、痰、瘀;而痴呆,癫狂的有理因素皆为气、火、痰、瘀,一定不能混淆其区别。

5.治疗中风中脏腑属痰火瘀闭证,用以清心开窍可选的方剂是

A.玉枢丹  B.苏合香丸  C.安宫牛黄丸   D.至宝丹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隐藏内容

答案与解析: CD  此题旨在考查中风的辨证论治。

6.下列各项中,属于中风痰热腑实证临床表现的是
A.痰多质黏  B.大便干结  C.半身不遂  D.口舌歪斜

答案与解折: ABCD  此题旨在考查中风痰热腑实证临床表现。

编辑:青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