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郡吉安·新干商代大墓之虎形造型及纹饰(二)

 芝润斋 2019-04-22

虎,大型猫科动物。原产地亚洲大陆,中国是老虎分布的中心区。毛色浅黄或棕黄色,满身黑色横纹;头圆、耳短,耳背面黑色,中央有一白斑甚显著;尾粗长,具黑色环纹,尾端黑色。性凶猛,力大,喜欢独行。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古代中国的动物界秩序并不是以物种概念为基础,而是以空间概念地域概念为基础,兼具了物质和精神意义。旨在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观察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动物作为形象与符号是人类思维的助手。如现在人类学声称“动物是适于用来思考的。

上古时代没有认定动物、人和神灵有清晰的类别界线或本体界线。虎被中国先民奉为神祇,又被视为正义化身,赋予除奸食恶的意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风俗通·祀典·桃梗、苇茭、画虎》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悟,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邶风·简兮》曰:“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虎更是自然界的威武勇猛之兽,历代被统治阶级作为一种权威或势力的象征。春秋军事家管仲著《管子·形势解》曰:“虎豹,兽之猛者也。居深林广泽之中,则人畏其威而载之。” 而以虎之威猛而名军中精锐,至迟在商周之际就已出现。《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至于盟津,所率军队有 “戎军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虎贲,指勇士称也。到了汉代,《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本注曰:主虎贲宿卫。” 直到西晋时仍依汉制,光禄勋下统武贲中郎将。战国至秦汉发兵的凭证为“虎符”;《诗经·秦风·小戎》曰:“虎韔镂膺,交韔二弓。” 指用虎皮来制作弓袋,称“虎韔”;武官之服称为“虎服”;武将的营幕称为“虎帐”;至明朝时还将一种形体短粗的火炮称为“虎蹲炮”等等。

在商代,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虎纹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不作为主体使用。而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出土大量的虎文化最为突出,最为强烈,其造型手法之丰富,装饰部位之多样,极有地域特点,异常丰富而深厚。出土的青铜器虎形造型及纹饰可以划分为三类,即立体雕虎、图案化的透雕式虎足和线刻虎纹。

这一篇介绍:立体雕虎

伏鸟双尾卧虎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期)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伏鸟双尾卧虎可以称作“青铜虎王”,因为目前是同期出土青铜虎中体量最大的。虎体通长53.5CM,宽13CM,高25.2CM,重6.2公斤。

形似虎尊却又腹底不相连,内空。举头平视,张开大口,左右各露一尖长獠牙,凸目粗眉,双耳竖立。粗颈,腹粗略垂,背脊凸出,后垂双尾,尾端上卷。背伏一小鸟,尖喙圆睛,竖颈短尾,使整个画面神秘怪异却又生动自然。

虎身遍饰花纹。除正脊、尾部、四肢下截和鼻部饰类鳞片纹外,脸、腹部饰卷云纹,背部则饰云雷纹,四肢膀部则为突出的雷纹。所有纹样均为阴刻线。

图片来源《新干商代大墓》

立体圆铸。分铸成形,先铸伏鸟,接着与虎首虎背铸接,最后与虎身铸为一体。出土时破成数块。修复之后虎视眈眈,表现了一种高昂的情绪,并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不同地域资料呈现动物观念的方式会体现出地域差别。在器物之上附铸动物造型,是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的一个显著装饰特点。虎与鸟的结合虽然在南北方都有发现,但是此虎的双尾造型却是前所未见。它传承了中原器型的庄重、威严、规范、敦厚、阔绰的风格,又立意新颖,以形传神,有一种灵巧和清新之美感。

首博的公众号是这样描述的:“有学者推测,虎可能是墓主人家族的崇拜对象或与其家族历史及传说有一定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虎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有关。此虎的双尾造型前所未见。此器可能是标志吴城方国的国器。” 甲骨文卜辞记载商代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边远方国叫“虎方”。商朝视其为劲敌,多次发兵征讨“南国之南”。这件伏鸟双尾卧虎的出土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此地就是古代的虎方国呢?

商代的江西是一个森林密布,猛虎出没之地。这里的先民们对虎既非常熟悉,同时对虎的力量又特别推崇。在上面写到,凡以虎纹为修饰命名几乎都与军事有关,并且在新干商代大墓中共出土了232件青铜兵器(其中有两件作为军事统率权的大型青铜钺)约占此次挖掘出土的青铜器数量总数的一半。那么这件伏鸟双尾卧虎会不会就是当时一件专为战争祭祀仪式而精心准备的“神器”呢?

可以想象一下,在祭祀的烟火缭绕中,巫师们可能借助各种迷魂药物或酒精的力量达到癫狂态从而进行通神作法仪式。正中央高台之上的伏鸟双尾卧虎巨睛凝视、仿佛在静止状态中积聚着一跃而起的爆发力,而张开的兽口沟通着人与神灵两个不同世界,造成一种严肃而神秘的氛围,内中则藏匿着一种诡谲的神气。使高台之下的被统治者心存恐惧,更加畏惧小心、恭恭敬敬。而巫师们也在意想之中借助伏鸟双尾卧虎上天入地,穿山下水,实现贯通天地,与神灵相交的目的。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上写道:“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

兽面纹虎耳铜方鼎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中期)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斜折沿,盘口,方唇。双环状立耳,耳上各卧一只惟妙惟肖的老虎。在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上从末见过双耳上的卧虎造型。而以立体雕动物造型附铸于礼乐重器之上的表现技法,昭示此地的先民们有着不同于中原的艺术理念与审美情趣。

鼎耳外侧部图片,来源《新干商代大墓》

长方形腹,直壁下收。柱足中空,与腹部相通。口沿饰燕尾纹一周,双耳外侧有“u”字形浅槽,槽内外均环饰燕尾纹,耳周边饰单线条的共目夔纹。

腹壁四面满布纹样。每面四周均以连珠纹为框,框内一周卷龙纹,正中一对分别组成兽面。上以高扉棱为鼻,下以细线条为鼻;壁中央部位环以连珠纹的兽面纹,环柱角,“臣”字目,圆眼作乳丁状凸出,展体,分尾,细棱鼻。

足之三分之二部位饰外卷角兽面纹,高扉棱鼻,足下部有凸弦纹。

此鼎先铸腹壁的四条镂空扉棱,再与鼎腹铸接。耳顶的虎形附件后铸,是鼎腹成形后铸接于鼎耳。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有一段神降与物关系的记载:“秋七月,有神降于莘。惠王问诸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 我们从中得知,一些专为祭祀而准备的特殊动物就有协助巫师的作用。在商代,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同政治、宗教和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其作用也许就是与此相近。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重要器物,成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把虎形附件装于鼎的耳部这个醒目位置,绝非一般装饰品。而当巫师们在作法祭祀时,虎作为巫师的助手或使者,以便让神灵们更清楚的看到,达到协助巫师与其沟通的目的。

下一篇:望郡吉安·新干商代大墓之虎形造型及纹饰(三)

老物件儿 望郡吉安更多精美图片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