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永铸:铜镜描锡装饰

 zdjphoto 2019-04-22


青铜永铸,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氏,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院,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从事文博、考古工作20余年,参与专业论文汇编40余篇,从事野外考古发掘近万次,其中《临淄商王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获得93年山东省重大考古成就奖。此墓地一夫妻并穴墓中出土大量礼玉,填补了临淄无葬玉习俗的空白,为研究战汉时期临淄地区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径奠定了研发方向。本人还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之余,积极实践各时期的青铜范铸技术,为研究、积累先秦齐地各时期的青铜范铸形式总结了资料。

铜镜描锡装饰

青铜永铸

汉代至明清很多铜镜以及战汉兵器上常出现有许多类似于鎏银描绘的文字或者图案装饰,一般网友都称为”烙银“装饰,(如上图)认为这是一种类似于鎏金的鎏银工艺装饰,其实不然。

汉代铜镜一般自身合金中含锡量很高,合金中锡的电离子活性都比合金中别的金属要强, 范铸冷却后,铜镜显相就会出现锡光的金相(俗称大白皮),只需修整研磨一下即可照面,因此也没必要再在此基础上添加鎏银装饰。

如果人为鎏银,就需要调配“银汞剂”,由于汞的流动和渗透性都非常强,就会导致银汞合剂中汞四处扩散,如遇到硫化物还会被化合成硫化汞,最终使整个镜体变成黑色甚至变成“大花脸”,失去原有照面功能。

再者,鎏金银的工序非常繁琐,要想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涂抹金银“汞泥”和多次烘烤除汞,最后还要压光才能显现出金银的质感,这显然不符合有些铜镜和有些青铜兵器上,所保留的这些“烙银”的装饰痕迹特征,这些痕迹看上去都是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感觉,有些笔锋飞白痕迹还历历在目,绝没有那种象鎏金银工序一样的还需多次涂抹、压光处理的痕迹,这些都是鎏金银工艺无法做到的现象,因此从工序和痕迹比对来看,就已经排除了鎏银的可能。

其实铜镜合金中,锡的含量能够达到9%,青铜镜的反光效果就已经非常好了,还何须利用锡汞剂或者银汞剂去磨镜或者再装饰。那些文史资料中所述的锡汞合剂或者银汞合剂磨镜和局部装饰的方法,通过现在科学实验皆为虚谈。北京科技大学以及上海博物馆、吉林考古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都做过此类铜镜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不管是铜镜自身呈现的“水银古”或者“锡汞剂”现象,其中都不包含汞的成分,这说明铜镜自身的“白皮”现象其实就是合金中高锡的显相。那么古人在此添加的是何种金属材料,用来凸显这些纹饰装饰?

《淮南子·修务训》说:“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毫可得而察。”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玄锡”,古时的玄锡即是现在的灰锡,玄、黑、灰色相近。玄锡是锡箔在低温时崩碎成粉末的产物,常见的金属锡是白锡(锡),在低于-13.2℃开始转变为它的同素异形体灰锡,特别是在-33℃时,这种转变的速度会更快。其实这是锡发生的“锡疫”现象,当灰锡再次加温至161℃以下时,即又可还原为白锡。要是用玄锡作用于铜镜的局部纹饰装饰,加热后就会形成一种“鎏银”般的发色效果。

灰锡在大气中氧化,形成一层一氧化锡晶体薄膜,这层薄膜为褐色立方晶体,当温度至161℃以下时,一氧化锡即可变成二氧化锡,二氧化锡为白色的四方晶体,就会在要描绘的纹饰上形成一层微晶态的致密的二氧化锡透明薄膜,这层薄膜含锡量高达60%以上,比汉代镜体(含锡量23%一26%)高出一倍还多,并含有镜体中没有的铝、钙、钾和其它氧化物元素。

这层二氧化锡薄膜具有很好的防腐蚀功能,除非遇到盐酸或者强碱能使其溶解外,其余物质几乎不与其发生任何作用,因此几百上千年都会呈现出银亮的色泽,这正是有些铜镜局部装饰看上去象鎏银一样的形成原因。

还有一种描锡或涂锡现象,器物表面看上去就像鎏过金一样,其实这也是锡的一种化合反应。玄锡在加热后还原二氧化锡,如果二氧化锡在环境中与酸性硫化物相遇就会生成二硫化锡,它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俗称“金粉”,二硫化锡的颜色与金子非常相似,这也是有些铜镜或者兵器的局部装饰显色看上去就和鎏过金一样的形成原因,当然发生这种现象的机率非常之少。

鎏金是鎏金,二硫化锡是二硫化锡,它们两者之间的显色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二硫化锡永远达不到鎏金的显色效果。但不管是那种锡变现象,这种装饰手法绝不是所谓的有些文史资料所述的那种,用锡汞合剂或者银汞合剂鎏上的方法所制。这种装饰技巧其实是古人有意让某些铜镜合金中锡的比例减少,金相显色就会相对降低,从而为下一步凸显局部纹饰,涂锡描绘做好铺垫,因此采用这类装饰手法的铜镜都不会出现很亮的“大白皮”表象。这种技艺一直发展到宋以后的高铅铜镜上还在经常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