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是个神奇的地方。极度的爱与极度的恨,是陕北信天游的主题。比如这几句:“你赶牲口我开店,咱二人路上路下好见面。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一碗凉水一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一碗凉水一柱香,谁卖良心谁先见阎王。” 民事食为天。这是人的天性。女以男为天,这是人的人性。饮食与男女,在生活里往往是掰扯不开的。在风景和历史都极其古老的陕北,一谈到吃喝的事情,尤其容易陷入男女两性关系的隐喻。 陕北之爱,似乎不是用来把玩的盆景,而是贴满了符纸、点燃着咒语的密闭空间。从极度的爱到极度的恨,看似疯魔,实则感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个厨房哲学家的人格发生神秘分裂的源头。 陕北婆姨,便是这个神秘的带有疯魔色彩的厨房哲学家。“荞面圪坨”与“羊腥汤”之爱,最可以见证爱情伦理中弱肉强食的真相。热恋时,她们活在厨房里,加工和制作着羊汤。失恋时,她们坠落在灵魂空荡、一无所有的人间。 所以说,陕北的饮食紧连着灵魂的事务。 如此看来,我们便不能不重点介绍下这道民歌里的美食,和与之相关的羊汤了。话说,陕北的羊汤馆到今天也不是很发达,这主要是因为陕北家常制作的羊汤很普遍,很流行。但它一般只是羊杂汤,而不是羊肉汤。 加上土豆粉条,搭配自制的油炸土豆丝。这是陕北羊杂汤的基本配方。土豆丝切得很细很细,最好是跟小香葱那么宽的小圆段。羊杂要用全套的,除了羊肝、羊肺和羊肚,还包括大量的羊头肉、少量的碎羊肉等等。 接下来,我们介绍下荞面圪坨和羊杂汤的搭配方式。 圪坨,是陕北方言,在陕西关中则称麻食、猴耳朵。陕北婆姨的荞面圪坨做得很费力。具体操作是:以荞面为主料,揉出面团,然后在指头肚上掐成鸽子蛋大的厚面片或小面团。圪坨煮出来后,盛出半碗,不带一点面汤,浇上羊肉汤或羊杂汤,是为羊腥圪坨。以前的穷人家,没有那么多羊肉可用,往往是以羊杂汤代之。羊肉汤与羊杂汤,区别很大。但陕北人往往会含糊一些,统称为“羊腥汤”。 羊肉是火性的,荞面是凉性的。 但在我们的这道民歌美食里,男女间的性质是反转的。 男性越是凉薄,女性越是激越。 “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谁爱得更多,谁就是弱者。爱的两面性、私密性,在陕北民歌里时常混合为一种独一无二的绝望色彩。 陕北的羊杂汤,代表着最典型的人世之爱。说到底,饮食中的爱是形而下的也是最极致的人类形态:初级的爱,是给他一口好吃的;比较级的爱,是跟他一起搅勺把(过日子);最高级的爱,爱到骨子里的时候,就可以跟他同归于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