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液粘稠≠高血脂,出现4大信号要注意!用好“稀释剂”,血液流畅更健康

 可爱的欢欢乐乐 2019-04-22

人体每一个细胞的生存都离不开血液,流动的血液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血液变得粘稠,血流减慢,机体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可能引起头痛、健忘、失眠等症状,甚至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性疾病。

血液粘稠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避免血液粘稠?

1

血液粘稠≠高血脂

很多人都听说过血液粘稠,但未必知道血液粘稠究竟是什么,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血液粘稠就是血脂高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
血液粘稠

血液粘稠是一个血液流变学的概念,它指的是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加,血流阻力变大,从而导致血液流速减慢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包括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这些组成部分与血液的粘稠程度息息相关,当血细胞异常,如:红细胞或血小板增多;或者血浆异常,如:血浆蛋白增多、血糖高、血脂高等,都可能造成血液粘稠。

此外,血管出现问题,比如血管直径、内膜光滑度等发生异常,也可导致血液粘稠。

2
血液粘稠≠高血脂

血脂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而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含量有所升高,它确实可以导致血液粘稠。但很明显,这属于血浆性因素的一种。

简单来说就是:血液粘稠可能是高血脂导致的,但高血脂只是血液粘稠的一个可能因素。

2

4种症状

可能是血液粘稠的表现

血液粘稠,流速减慢,一方面会造成机体组织获得的氧气、营养物质等相对减少,容易出现头晕、困倦、记忆力减退、心慌等症状;

另一方面,血液粘稠会伤害血管,使脂类物质更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引起或加重动脉硬化、管腔狭窄、供血不足等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形成血栓、心肌缺血、卒中等疾病。

生活中,一些细微的症状可能是血液粘稠的表现,但很多人可能都没在意。

1
晨起头晕,晚上清醒

血液粘稠度高的人,早上起床后常会伴有脑袋晕转、全身乏力的症状,直到吃完早饭,才有清醒的感觉。而到了晚上,精神状态却很兴奋。

2
午饭后特别困

正常人午饭后也会有困倦感,不过一般可以忍耐;而血液粘稠度高的人,午饭后困意比较强,如果不休息一段时间,可能会全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这很可能是由于血液过于黏稠,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

3
蹲着干活易呼吸不畅

蹲着干活感觉胸闷、呼吸不畅,也是血液粘稠的信号之一。这是因为血液黏稠度偏高,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继而肺部、脑部等脏器出现供血不足,造成呼吸困难、憋气。

4
阵发性视力模糊

由于血液粘稠度太高,会导致血流不畅,营养物质无法及时供给视神经,就可能造成视网膜及视神经短暂性缺血缺氧,出现阵发性视力模糊。

3

生活中的这些因素

是血液粘稠的“帮凶”


血液粘稠与血浆、血细胞、血管等发生异常有关,而这些异常的发生,又与不良的生活习惯脱不了干系。

1
吸烟喝酒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绝对不仅仅是伤肺这么简单,其中的一氧化碳会与红细胞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结合,降低机体含氧量;还会破坏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液粘稠。

酒精会导致血管异常收缩,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引发血液粘稠。

2
高脂高糖食物

长期大量摄入高脂食物,如果机体不能及时完全代谢,就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类物质含量升高。不仅能引发高血脂,还可能形成小米粥样的障碍物,也就是动脉硬化,从而进一步导致血液粘稠。

高糖食物中的大量糖分进入身体后,如果不能完全被消耗,就会导致血液中糖分过高,引起高血糖;多余的糖分也可转化成脂肪堆积,使人变胖,甚至引起高血脂,造成血液粘稠。

3
水分不足

血液中约80%都是水,如果大量出汗后水分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身体缺水,从而容易造成血液粘稠。就像煮粥时,水加少了,流动性变差了一样。

4
运动过少

运动过少容易造成体内糖分等不能及时被消耗,易变成脂肪囤积在体内;同时,运动过少会使机体代谢减慢,体内的废物不能及时被排除体外,也容易导致血液粘稠。

除此之外,睡眠不足、劳累过度、压力过大等会引发暂时性的血流不畅;分泌失调、体内激素紊乱也易造成血管老化和血液粘稠。

4

用好血液“稀释剂”

辅助降低血稠风险

通常对健康人来说,偶尔出现血液粘稠不用过分紧张,因为人体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可自主维持血液内环境平衡,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

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如果伴有血液粘稠,还是及时就医干预比较好,以免形成血栓,引发严重后果。

平时也可用饮食进行辅助调节,降低血液粘稠风险。

1
适当多喝水

适当多喝水,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中水分含量,稀释血液,降低粘稠度。20℃左右的凉白开效果比较好,白天可以每隔1~2小时,喝上200ml左右,运动期间或是出汗量大时,可适当增加饮水量。

此外,睡前100ml水、起夜时100ml水、起床后200ml水有“救命三杯水”之称,也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帮助预防心梗等危险疾病。

2
常吃纳豆激酶

纳豆中的纳豆激酶可分解胆固醇、调节血脂;纳豆菌中的弹性蛋白酶可以吞噬葡萄糖和粘物质,有利于控制血糖。因此,常吃纳豆,可辅助维持血脂、血糖平稳,降低血液粘稠度。

3
补充“磷脂”

磷脂可加快人体内脂质的新陈代谢,改善血管环境,辅助降低血液粘稠度。大豆、鸡蛋、瘦猪肉、动物肝脏、芝麻等,都是富含磷脂的食物,可以添加到日常饮食中去。

4
吃点“EPA”

EPA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它能溶解饱和脂肪酸,有效清除血小板的聚集,帮助降低血液粘稠度。坚果、橄榄油深海冷水鱼(如:金枪鱼、三文鱼)中都含有较多的EPA,平时可适当多吃,但深海鱼生吃比较好,其有效成分不易被破坏。

当然了,戒烟限酒、饮食清淡、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对保持血管健康、改善血液粘稠也大有好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