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S邦邦谈】刘卓军: 创新与系统思维

 Chanstar 2019-04-22

刘卓军:创新与系统思维

创新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生命所在,也必将是中国强盛发展、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

创新的本质是求新、求变、求进步、求发展。按照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要建立或找寻新的生产函数。我们认为,这样的生产函数既要影响到生产关系也要影响到生产力。创新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制度建立、机制运行、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生产、服务提供等不一而足。从重要性上看,有些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刻更持久;从难易程度上看,有些创新更具挑战性;从资源配置上看,有些创新需要的投入更大。另一个方面,就实现创新的形式和方式来说,不同的创新具有不同的特征。不但需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也需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毫无疑问,只要有效果,有助于实现合理预期,任何一种创新方式和形式都是可取的。

创新是过程也是结果,不论怎样看都要涉及到多方面要素,因此创新的实施自然离不开系统思想和系统思维。

所谓系统思维,其主要特征是综合地、全面地、关联地、分合交替且融合地看待问题。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不但要包容还原论方法,既对复杂问题通过层层分解为其组成要素的方式来加以分析和理解,而且还要特别重视以整体的方式来把握和认识问题。从思维定式上看,尽管还原论与整体论有很明显的区别,但却不应因此而将系统思维与还原论方法对立起来。事实上,还原论和整体论是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

要实施创新,就要分析清楚创新必然要关联到的主要要素。我们这里主要讲四大要素。首先,创新的主体是最为关键的,可以是人、是团队、是机构。没有有能力的创新主体,谈论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是创新的标的,必须明确创新的预期和创新追求的重点内容,否则创新的推进就没有方向,其效果和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第三,是创新的工具,选用适当的方法、合适的模式是开展创新,实现预期的基本条件;最后是创新的环境,创新不可能发生在真空当中。比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都可能促进或阻碍创新的实施。

显然,是还原论教会了我们进行这种框架式的多要素构成成分之分析,不断加深着人们对于创新的理解和认识。还原论式的认识对于创新来说当然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充分,人们还需要整体地考虑创新的各主要要素相互之间的影响,综合地、有机地对之加以厘清和把握。这样做才能帮助和指导人们实现预期的创新。确切地说,首先要明确创新的标的,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创新的出发点。接着要确定实施创新的团队,可以自己做,必要的话也可以寻找合适的人来做。在创新主体对创新标的有了深刻理解和系统分析之后,创新过程才可以真正启动。这个过程通常充满变数,可能要持续很长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主体始终要围绕创新标的,认清和理解所处的环境及其可能发生的不断变化,找寻和打造好用的工具去实现预期的创新目的。这种由表及里、由分立到融合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

创新始于不满意(现状)、始于发现了问题,这就需要有质疑的眼光;创新(过程)通常充满挑战,而且并非总能获得成功,甚至一度还会得不到理解与认可,这就需要有包容的态度。对于创新主体来说,一方面要有激情和毅力,另一方面也要讲科学精神和理性设计。有条件,当然要上,没有条件一定不能上。实在想上,就要先创造好条件。

用以成败论英雄的方式来评价创新是可行的,但又不应是绝对的。今天还未被看好的创新举动,明天或将走上坦途;今天已然风光的创新局面,明天也可能会面临黯然失色。质疑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将永远是开启创新、呵护创新的力量,需要根深蒂固地植入进创新社会的基因之中。而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许多需要下更大气力的地方。

创新不能空谈,更要实干。即便是在思考问题的环节也要比较多地结合实际,要多听、多看、多调研。在现阶段,我们把创新创业“捆绑”在一起谈论,是恰当的。至少创新的一大目的是发展、是发展经济,而创业发展乃至通过创新提升已有的企业质量正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方式。

创新当然也有精神层面的要素需要重视,比尔·盖茨讲过一句话,他认为“人们大都倾向于高估他们在一年内完成的事情,但又容易低估他们坚持10年后取得的成就。(Most people ov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on year and und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ten years)”,这个认识道出了,人们办事情要理性要坚持的重要性,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创新将是永续的话题。有志于创新的个人及团队需要设计,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而且需要进行系统思考。

Ø 专家简介:

刘卓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创院副院长(1998 - 2003)。

刘卓军在吉林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1988年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间在美国肯特大学(KSU)做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符号计算、数据科学、风险管理和系统安全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发行《系统安全研究报告》11期,出版译著三部,获原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科技兴检奖一等奖(2012年)。目前是全国风险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310) 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会专家、国际系统安全协会 (International System Safety Society) 成员。先后担任过国家攀登项目“机器证明及其应用”、“数学机械化及其应用”和973项目“数学机械化及其自动推理平台”的专家委员会委员。2018年,作为合伙人,参与创建了创佰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京雄汇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