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五十讲 | 第六讲:白文刻法

 青木森森 2019-04-22


每一期篆刻史识:战国古玺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起书体和秦权量、秦石刻等文字极为相近,所以较战国古文字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思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秦印文字略取方势,遒劲安详,与秦代权量、诏版及一些刻石文字类似。秦印因秦王朝历史短而传世极少。

篆刻五十讲之第四讲:白文刻法

刻白文就是把写在印面上的墨迹刻去,有粗白文、细白文之分。刻印时,无论印文是横笔或是直笔,可一概视作直笔来处理。每一笔分两次刻成,名曰“双刀法”。

刻粗白文的第一步,先把一方印中所有横笔的右边刻到尽头为止,切勿过头。“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盖不足更可补,有余不可救也”,然后将石转动180°,笔画中未经刻过的一边又全转到了右边,仍以原法全部刻完。这样,一方印中的横画全部完成,即已完成二分之一。

第二步即按原法转动印石,先把所有直笔的右边刻完,转动180°,将直笔的另一边转到右边,以原法全部刻完。这样,旋转印石以就刀势,等于流水作业法,比每刻一笔转两次印石来得省时见效。

这里要指出,必须重视笔画转折处与每一笔的头、尾(起笔、收笔)的刻法。转折有圆有方,头、尾也有圆、方、尖之不同,必须刻出笔意。那么,笔画两端怎么刻呢?一般在刻到一笔终止时,轻轻旋转-一下刀角,其效果比较自然,除非刻满白文巨印,可切刻两端外,一般不要用刀切刻两端。

刻细白文多数指刻急就章一类的印。每一笔画不用双刀、仅用单刀以冲刀法刻成,刻时刀微侧,所以刀痕呈一边平齐一边爆裂的锯齿状。齐白石用的就是这种单刀刻法,不加修饰,自然成趣。但如果对线条的爆裂控制失度,必然单薄纤弱。为充分显示线条的轻重粗细,又不致单薄,每一笔可逆向在该笔的刀痕中心顺势复冲一刀、以便刻去部分锯齿裂痕,可免锋芒毕露、单薄疲软的弊病。当然,刻单刀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刻不成功的。

顺便提一下,刻出的石屑不能用口吹,以免石粉吸人肺部,可用小指或无名指随刻随拭,使石粉填人刻去的笔道内,既卫生,又能使刻过的印文一目了然,便于修改。

每期名家名印故事精选:“丁敬的骨气

清代杭州人丁敬,自幼家贫,后以造酒为业。他不大肯求取于人,终生不愿当官,而博学好古,到处收集古代文物、珍本图书。因为见多识广,凡名迹到他手中能立辨真伪。丁敬的书房从不整理,卷籍堆积如山。他埋头考证并深入名山胜迹,亲手摹拓碑刻名迹。在篆刻上,他倡导学习传统,推陈出新,成为浙派的“西泠八家”之首。他不轻易为人篆刻,遇达官贵人求印,他也绝不肯随便答应,如果强求,他就痛骂一顿,弄得对方十分尴尬。

` 印面赏析 `

每期作业 

请将石上依下图样子,写上粗线条的回文和白文“印”字,然后按下图顺序刻出。要求练刻5-10次,初步做到线条平直、粗细均匀,转折自然。如达不到要求,可增加联刻次数。

刻出后,可用手指薄染墨汁轻拍印面,再视初步效果进行修改。

白文刻法示意图:刀角放在线条右侧边缘,依流水作业程序分四次刻完。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的部分,笔画转角处要注意圆转,终端要收拾好。

白文回文练习示意图:图中宽线条代表的粗线条,黑色表示刻刀刻去的部分,依流水作业程序分四次刻完。画印时以线条粗、间隙细为最佳的高难度训练。

【注:本文内容来自吴颐人编著《篆刻五十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