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庐《砚边随笔》

 sdamood 2019-04-24


作者:耿峰


     耿峰,斋号雪庐,平山堂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参书法创作院副院长,豫商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水墨清鉴》副主编,《水墨阵线》主编,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名家工作室。作品几十次参加全国,全军重大展览或获奖,被多处名胜古迹刻碑匾和公私机构收藏。



*  用笔以中锋沉着为贵,中锋取其园,沉着取其定,定则不轻浮,圆则无圭角,取其活泼,要静中有动,忌轻滑浮躁,笔不入纸。     

*  习书之始,我喜让学生从篆隶入手,多不解:“别人不都是从唐楷始吗?”我就会问:“唐朝人学书从何而始呢”?其中道理读一遍中国书法史就会明白了。     

*  初学者应当弄清楚笔画起讫的力度,要知藏锋于笔内,起讫自在意中,而不是在形迹上的显露,这样就会有了含蓄的美态,而无嚣张之弊病,所以,习字还是要学习一点篆隶笔意为好。     

*  弘一法师说:“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按分值100分来算,章法应占50分,字占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这就是说章法很重要,理由也简单,一是统一,二是变化,三是整齐。     

*  当今书坛表面看很繁荣,参展像赶集,人们大都喜欢往人堆里挤, 摩肩接踵,凑个热闹, 喜欢跟风,什么作品可以参展,什么可以获奖,二王热了都来二王,唯独沒有自我,前些年什么主义,什么派、什么风的这几年也不见了踪影,其实还是名利心在起作用,跟风转得到的不是名就是利,也就争取到了话语权。反之不跟风,朝沒人处钻,像与情人约会,月白风清,却俯仰自得,写的是心性,是自我。有的人喜爱热闹,而我独喜清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是一种境界,冷月无声、寒水自碧也是一种境界。     

 

*  临摹古人书,对临之后要能进入背临才好,将所临之帖时时研读,读后背临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贯通,往往毕肖,若终日对临,固能肖其面目,但恐一日无帖,则茫无把握,反被古人法度所囿,不能摆脱窠臼,竞成苦境也。     

*  黄宾虹先生曾将笔法总结为“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学书画者当于此多体悟。     

*  作书当用新笔,取其锋尖齐整圆饱。善书者能使刚笔写出柔性,柔笔写出刚性,方为高手。                              

*  作画要用退笔,取其锋芒秃破不齐整,勾斫方有破碎老辣之笔,方可避甜,熟,稚、嫩之病。个中妙处,当多体悟。     

*  潘天寿先生说:“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曰:“境界非特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故书画皆是此理,不能只着眼于形迹,而是要进入“受之于眼,游之于心”的性灵感悟的化境。      

 

*  我的老师李刚田先生曾说:“品评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应从四个方面去看:首先要看其是否从传统中来;再看其是否把传统的东西变通融会而不是照样搬来;三看其是否有独立的风格;最后是要看作者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是否有激情。”如果我们在品评别人作品时都从这几个方面着眼,就会有了正确的评判标准,当然也需要你对传统要有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了解。     

*  学习书画的人对于传统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博大精深,传统是一个概念,不能狭隘地讲一种风格就是整个传统,传统的内容是变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传统赋予不同的内容,整个传统是一个不断吸纳和扬弃的过程,传统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中的。今天我们视“唐人尚法”的颜柳书为传统,塾不知却被当年的文人视之为“荡尽古法”。     

*  作书画不可行笔太快,过快,则笔毫在纸上滑过,所作笔线必然浮薄,前人所说要使笔“留得住”,意在避免用笔轻浮浅薄,近日观齐白石画虾影像片段,齐先生画虾须是很慢的,如没看到过这个,皆以为就像是他的落款写的一样“白石一挥”呢!其实不然。     

*   阁帖不可学,盖因翻刻太多而与原貌相丢甚远,学王可先从《集王圣教序》或唐摹本入手为佳。     

*  写字运笔快要留得住、漫又不可使之滞。笔触上的回锋是要的,但不一定都要在行迹上处处显露出来,而是在笔势上有回旋与回敛之意就可以了。     

*  临帖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基础之上,应该有不同的追求,初学打基础阶段应该是以务求形似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就要以神为主,要形神兼顾,明代谢肇制说:‘’临帖,须先得其大意,自首至尾,从容玩味,看其用笔之法,从何结构,作何结煞,体势发度,一一身处其地而仿佛如见之,如此既久,方可下笔。下笔之际,亦便勿求酷似,且须泛滥容与,且合且离,神游意会,久而久之,得其大概,加以润色,即是传神手矣。”如何入帖,出帖是二个阶段,二个境界。     

 

*  习字临帖,要勤于思考,功夫不是简单的时间加数量,而是有效地学习积累,临摹实践中光动手不动脑,只顾一点一画地描摹,不考虑点画形态如何生成,也不去想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这是效果最差的临帖办法,写再多,写再久也不会有多大出息,我称这样子临摹是下的‘’伪功夫”。     

*  临摹的过程,既是学习方法技巧、提高手上功夫的过程,也是训练分析、加强理解、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对于某个碑帖,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应该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有然,不仅知道怎么写,还能知道为何要这样子写。这样就不会被动,不会盲目,效率自然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  学习书法,一方面要多临多写,一方面要看中国书法史、古人书论和名家法帖、碑刻。首先要把自己的眼光提上去,眼高手低不可怕,眼界高了,手会很快跟上去,而眼界不高才是进步的最大障碍。     

*  书画之道,学不得法或入邪道,乃一生之硬伤,皓首穷年而终无所获。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成功是必须要努力的!     

*  多读书,书画家要提高修养,变化气质唯有多读书,所谓‘’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对于人的气质的生华起着潜移默化的妙用,乃至可以医媚俗,化愚顽,启聪慧,消暴戾,去物欲,致祥和,达静笃。其境自高。     

*  学习书画年轻时拼的是才气,中年时拼的是学问,老年时就要看寿命了。     

*  古人云: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腕弱笔痴,取与全亏,物状平扁,不能圆混是谓板;笔迹显露,用笔中凝,点画之际妄生圭角,是谓刻;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碍,不能流畅,是谓结。     

*  用笔纸上,有轻重、疾徐、偏正、曲直之法,然则: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  古人书论中讲的锥画沙、印印泥,是指的用力。折钗股,是指的截笔,屋漏痕,是指的收笔,截笔不使笔根着纸,收则笔尖返内。行笔要提得笔起,便是中锋,悬针则指的是笔尖往而不返。     

 

*  古人云:笔有四势:“筋、骨、皮、肉”。笔绝而不断谓之筋;缠转随骨谓之皮;笔迹刚正而露节谓之骨;起伏圆混而肥谓之肉;书宜骨肉相辅,肉多则肥软,骨多则如薪,无骨则媚,无肉则刚劲太过,迹断则无筋。     

*   行笔要涩,注意提按节奏,要有顿挫、不能滑过,行笔最忌滑与流,流、滑就泛力。     

*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如此,日久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   初学用笔,规矩为先,不妨迟缓,万勿轻躁。                         

*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            

*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     

*    品评佳书的标准:落笔得势,转折不混,向背合度,粗细相和,圆不直强,侧不扁塌,率不野,熟不甜,沉着,虚和,巧妙,浑成,平淡,心静神怡等!     

*   作书用新笔,多取其锋尖,齐整园饱,善书者刚笔能用使柔,柔笔能用使刚。     

*  技术与艺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技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功夫,艺术是各种修养后达到的境界。     

*  创作不要老是写自己轻车熟路的内容,要经常写沒有写过的内容,使自己多动脑,多用心,多发现自己的不足,常调动自己的创作意识和灵感。     

*   技法可学而得之,而书卷气须要多方面的知识养之。                   

*   临帖就是向前人学习,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得其意,忠其形,传其神。      

*   书法的最高境界应是返璞归真,由有法到无法,随意天成,如入无人之境。苏东坡说过“无意于佳乃佳”,他随意写的手扎就很好,古人留下的经典作品大多是手扎、便条等实用文字,很生活化的,所以好的作品都不是认真写出来的,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