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名师支玉恒:我这样备课与做文本解读

 老刘tdrhg 2019-04-24

我这样备课

备课是教师在授课前对教材的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做深入分析,再针对所教学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以往的教学经验,思考、选择与确定教学方法的过程。而写教案,则是对上述理解、思考、选择这一备课过程的书面记录。

我通常按以下顺序备课。

第一,细读一遍,抓住根本。

备课肯定要先读教材,但我在接触课文时并不多读,而是只读一遍。若读的遍数多了,对课文所有内容及结构的“枝枝叶叶”就会了然于胸,反而不知道该讲什么、该怎样讲了。

我读这一遍课文,是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读完了就合上书回忆,在回忆中抓取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和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因为只读一遍,所以在头脑中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应该就是作者浓墨重彩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主干。

如《曼谷的小象》一文,我读完后会在脑子里留下这些印象:曼谷郊外绿油油的禾苗、点缀着野花的草地、天空中不断变换色彩的晨雾、一个漂亮的泰国妇女、一头乖巧听话的小象、一阵悦耳的铃声、一则关于友善助人的故事……所有这些,在我脑海中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景象。真美啊!我不由得赞叹。

于是,我意识到,作者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中,是要表达一种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一个“美”字就是我对本课最重要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我就会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体味美、享受美,从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有了对教材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的教学策略之后,打开书再来读。一是对已有认识做进一步的印证,二是从教材的章节、语句中了解作者对这些“美”是怎样具体表达的,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使语文的工具与人文因素在教师的教学认知和教学操作中达到统一。

第二,注重实质,简化课堂。

内容决定形式。一旦我们把握了教材内容(不只是文章内容,也包括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结构特点、思想情感等),教学方法上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但在构想、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及方法时,一定要简洁、平实,不能贪多求全、复杂烦琐,也不能华而不实。

其一,简化课堂,要举一反三。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要犯了叶圣陶先生指出的错误——不适当地强调所读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备课才有了正确的着眼点。

其二,简化课堂,要择要而教。一篇课文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看起来,我们教学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曾经舍弃的东西作为重点内容来教。这就是辩证法: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

其三,简化课堂,要扩大效果。教师备课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局限于眼前这一篇课文,应该力求扩展本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使之产生扩散效应。这也是一种“反三”。只有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才表明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

其四,简化课堂,要精心设问。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阻碍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原因出在问题设计上。问题太多,问题太滥,问题太浅,提问时机不对,问题没有启发学生质疑,这些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

在备课时,我要求自己尽量减少课堂提问,尽力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兴趣、有可能激发学生独特体验、覆盖面宽的问题,对许多课文只设计一个提携全文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而又具体地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三,驾驭课堂,随机调控。

教学设计只是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教学做的一厢情愿的预设,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不一定适应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因此,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只设计简单的几个大步骤,对一些细节问题则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展随机调整。

“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苏霍姆林斯基语)“驾驭课堂”就是要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文本解读怎么做

上课是老师的主要任务,上课前的主要工作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则首先要认真地做好文本解读工作。

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仔细思考文本,从而对文本有充分的把握。就一般的文本解读来说,教师主要需把握以下几点。

(1)整体地、精准地把握文章内容,尤其要抓住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类型和结构层次。

(3)把握文章各部分(段)之间的分隔和联系、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各部分对整体内容所起的作用。

(4)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所使用的抒情方法。

(5)把握文本的主旨,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阐明的道理,写人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6)把握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

(7)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文中精彩的句子和段落,明白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把握文中的生词、难字。

(9)把握所教年级及所教学生的情况。

【大美赣州欢迎你】

赣州有约 | 第三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峰论坛暨部编教材教学研讨会通知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