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仄、律句、准律句、粘对

 杏坛归客 2019-04-25

平仄、律句、准律句、粘对

/高福林

   一、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說文》解释:平,平舒也。北宋时期的《广韵》解释:平,正也。《增韵》:平,坦也。仄,是平的反义词,不平侧倾的意思,倾斜就是仄。

古人把字分成平仄两种,格律诗就是有规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的变化。不过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诞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后很久才出现的,至于平仄是什么时候有的,我们不再去做深层次的探究。在这里,就直接和大家说格律诗的一些基本要求。

近体诗讲究格律,每个字都要求符合平仄规律。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作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平声,“●”仄声 ,“⊙”应平可仄 ,“◎”应仄可平。“△”押平声韵,“▲”押仄声韵。现引李白的两首诗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第一首诗第三句第三个字“曲”下面用了“⊙”,这就是说,按格律应该是平声字,但是,这个位置也可以是仄声字。第二首第一句第五个字“生”和第四句第一个字“疑”下面用了“◎”,这就是说,按格律应该是仄声字,但是,这个位置也可以是平声字。同时,两首诗都是一、二、四句最后一字下面用了“△”,这就是说首句入韵、压平声韵。

二、律句

诗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这种句型就称为律句。

  以五言为例,律句有四个句型,即:

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

三、平平平仄仄○○○●●

四、仄仄仄平平●●●○○

  前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仄起仄收,平起平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也就是后两个音节换换位,变成了后面这两种句型,首尾平仄不同,即所谓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相比而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排律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只是就一般而言,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二、四、六也未必分明。

   律句就这四个基本句型。前两句是一联,后两句又是一联,组成不同的形式。大家注意,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二字和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其不同声调,即上去入不同。尽管它强调的只分平仄,但第二字与第五字在仄声中力求不同声调。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仄声是上声、去声和入声都可以,但是第二个字和第五个字在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中要尽可能用不同的仄声,你不能都用去声,也不能都用上声,也不能都用入声。这两个字在仄声里应该分别上去入。

   知道了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七言就更简单了。就是仄仄前面就加平平,平平前面就加仄仄。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就自动变成七言的基本律句。

一、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就叫七言的四个基本律句。在律绝中只有这四个基本句型。其他都是由此变化而来的。正像王力先生总结的那样: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或者是相反的。

   (一)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二)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所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哥舒歌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3)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听筝(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闺人赠远(王涯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光不待人。

   (三)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冬云(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4)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

  七言绝句是七言律诗的一半,所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1)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首句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首句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三 、准律句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

   准律句就相当于律句。严格讲准律句是律句的一种变体,是律句的一种拗救。关于拗救,我们后面要讲到。

    大家注意,这两种准律句是由另外一种律句变化而来。就是由“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变化而来。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个字交替位置,就出现了这种“平平仄平仄”。七言前面再加“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它相当于“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型。所以可以看成四个律句,也可以看成五个律句。这第五种实际上是第三种变化而来。

    为什么把它看成准律句呢?因为在格律诗里第七句多半用这种句型。甚至用这种句型的频率超过了正格。所以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准律句。准律句和其它拗句是有原则区别的。

   大家看,前人们运用准律句的例子: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

○○●○●,◎●●○○。

    杜甫这首《月夜》,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用了平平仄平仄这种准律句格式。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你看,这是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里的第七句“仍怜故乡水”,也是用到“平平仄平仄”。

再随举其它一些准律句运用的例子:

   五言的有

1、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五律第七句)

2、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明朝望乡处(五律第七句)

3、张说《蜀道后期》:秋风不相待(五绝第三句)

4、张九龄《望月怀远》:情人怨遥夜(五律第三句)

5、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五绝第三句)

6、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州》:无为在歧路(五律第七句)

   七言的有

1、李商隐《无题》:直道相思了无益(七律第七句)

2、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圧针线(七律第七句)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七绝第三句)

4、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七绝第三句)

5、毛泽东《送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七律第七句)

6、毛泽东《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七律第七句)

除此以外,当然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阅读前人作品时去发现。

四、粘对

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即仄对平,平对仄。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必须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粘的标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平仄是否有误,最关键位置的五言第二,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务必分明。

格律诗两句为一联,奇数为出句,偶数为对句,奇数句与偶数句的平仄相反,故称对。

如: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偶奇相粘即对句与紧跟的下一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谓之“粘”。如果上一句为,平平仄仄平,那么下一句应该为平平平仄仄。如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以绝句为例,二四句的末字要押韵,而且多是压平声韵,二四句的末句自然为平声,反之一三句的末字理应为仄声。但如此一来,又要符合粘对的标准,第三句末字必须为仄,第四句的末字也必须为平。这样一来,为了压韵的需要,就只好把第三句的末字安排为仄声,而不得不把第三字安排为平声,即形成“平平平仄仄”句型,第四句依然平仄相反,即形成“仄仄仄平平”句型。

为什么第三句会变为,平平平仄仄,这就是用了音节调换法。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格律诗的句子是以两个字为一个音节的,假如第二句为“平平仄仄平”,此时就分为三个音节,平平/仄仄/平,那么它的下一句要相粘,理论上也应该是三个分音节,也为平平/仄仄/平。但刚才说了,必须要让第三句的末字强制性的变为仄。这时候只要把该句最后两个音节相调换,也就达到目的了。

    五言共有四种句型,有两种基本句型为: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运用刚才的音节调换法,得到另外两种句型: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

    同理七言也是,其基本句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演变出来的句型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面已经简单讲了一下粘对的方法,其中对的时候,要注意诗的用韵,诗用韵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句入韵,一是首句不入韵。首句入韵,就是一二四句押韵,首句不入韵,就是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首句通常不入韵,而七言首句通常入韵。也就是说,首句入韵的诗,一二四句末字必须都为平声或者仄声。

    如出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一般来说,对句就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但如果这是七绝中的首句入韵式的话,对句的末字就必须为平。那么,就将其最后两个音节调换一下:

出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先说首句不入韵式,我们先摆开五绝的格律

仄仄平平仄(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奇偶相对)

平平平仄仄(偶奇相粘,后两个音节调换,末字仄)

仄仄仄平平(奇偶相对)

   它的规律就是:一对一粘一对。

   再举一首五言律诗为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宋之问,诗题叫《题大庾岭北驿》。大家注意看,第二句第二字是“闻”,平声。第三句第二个字“行”也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是“日”,入声,是仄。第五句“江静潮初落”,第二字“静”是去声,也是仄。第六句第二字“昏”和第七句明朝的“朝”,都是平声。这样,一对一粘一对一粘,就此循环进行。

接着说首句入韵式,这次我们先摆开七绝的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奇偶相对,后两音节调换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偶奇相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奇偶相对)

   依然是一对一粘一对。

   再举一首七言律诗为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我们看杜甫这首七律《蜀相》,应该更清楚。“官”跟“阶”,“叶”跟“顾”,“朝”跟“师”都是相粘的。

   总之,不论是粘还是对,都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为标准,该粘而未粘则称“失粘”,该对而不对则为“失对”。

我们特别强调一下,所谓对,就是联中相对;所谓粘,就是邻句相粘。

为什么必须相粘呢?如果不粘的话,它就会单调,就重复了。刚才我们讲了四个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联就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你不要求粘,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两个句型一直到底,岂不是太单调无味了!

五、失对失粘

不符合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初唐时格律未严,黏的规则尚未确定下来,所以有少数失黏的现象。直到王维还是如此。杜甫的诗中也有个别失黏的例子,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的颔联和首联就是失黏。至于对的规则,似乎确定得较早,所以在唐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对成为大忌,更没有人犯这些规则了。下面,我们就分别举例说明。

   失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属国过居延”,“国”是入声字,是仄;“征蓬出汉塞”,“蓬”是平声,这里就失粘。看懂了吗?第三句第二字和第二句第二个字平仄不同,就是失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蒸藜炊黍饷东菑”,“藜”是平声字,“漠漠水田飞白鹭”,这里“漠”是入声字,是仄,也失粘了。

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风流儒雅亦吾师”,“流”和第三句的“望”应该是同平仄,这里一个是仄声,一个是平声,失粘。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的《春晓》,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每个人大概会说话之后,刚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教给的第一首诗,不是“春眠不觉晓”就是“床前明月光”,对不对?实际上这两首诗平仄上都有问题。这里的“处处闻啼鸟”,第二字“处”是去声,“夜来风雨声”的“来”是平声,也是失粘的。孟浩然还比王维大十一二岁。王维都经常在诗中有失粘的现象,何况孟浩然。这说明王维、孟浩然那个时代类似失粘的情形时有发生,还算不上是什么问题。甚至到杜甫时(杜甫又比王维小十一岁),依然偶有失粘的情况。当然,我们绝不能拿这些作依据,在我们开始的创作中继续出现这类情况了。

   失对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经查阅,杜甫的《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就有比较严重的失对:

寄赠王十将军承俊(杜甫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此诗有几处失对,仅以第一、二句为例,除了第一个字,其他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这可能是杜老前辈在赠诗时一时兴起,写后未来得及仔细审看、修改,从而出现的疏忽吧。

    当然,其他人失对的情况也是有的。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韦应物)

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韦应物)

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刘禹锡)

  像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也是很有名的句子。后面我们又列举了好多个。都是这种失对的。有好多还是较有名的句子。而且王维、韦应物、杜甫、刘禹锡都是名家,而且是大名家。杜甫是诗圣。也仍然有这种失对的例子。

    还有: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空山新雨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

  杜审言“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这里也是失对的。李白的,我们刚才说到“床前明月光”,他这里就有失对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头”跟“头”,怎么能同字相对呢?他这个肯定是不对的。这里还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也失对。杜秋娘的《金缕衣》是《唐诗三百首》里最后一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他这个“劝君”两个字重复了,自然对不起来了。我们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我们也可以这样做,恰恰是提醒大家要避免出现类似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