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活在当下” 因为只有当下的片刻是真实的 其余皆为虚妄 △主播/ 夏萌,配乐/ Barefoot in the Sand 01. 前段时间,我遭遇了人生低谷。 读博已经第四年,为了生活,我必须一边工作,一边撰写博士论文。 因此,我的日常,除了高效完成本职工作,还要挤出时间,读完200多部专业文献,撰写几十万字的宏篇论文。此外,作为签约作者,我还要定期为公众号写稿,维持高强度的阅读、写作、输出的状态。 我不仅牺牲掉几乎全部的休息时间,还时常左支右绌,捉襟见肘,精疲力尽。 于是,浓浓的焦虑情绪,便接二连三地出现了。 觉得时间不够用,不断熬夜,精神持续紧张,常常工作半天就莫名头疼,压力得不到缓解,身心疲劳,睡眠差,精神萎靡,头发大把大把掉,皮肤失去光泽,顿顿吃垃圾食物,体重开始飙升,免疫力却严重下降,常常动不动就感冒。 我变得消极悲观,凡事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行动力和效率都变得很低,愈拖延、愈焦虑,仿佛陷入了死循环,无法自拔。 有一天,看到我在家萎靡不振的样子,我爸对我说,其实你可以试试打坐和冥想。 数十年来,他每天都坚持打坐,六十多岁的他,没有一根白发,目光炯炯有神,精神比我这个年轻人都好。 刚好那天我偏头疼发作,什么都做不下去,索性按照他的法子,坐在椅子上,凝住精神,调匀呼吸,让自己什么都不想,把心腾空,进入冥想状态。 第一次体验冥想是很新鲜的感觉,一开始思绪纷杂,难以静下心来,慢慢地,心神开始渐渐收敛,我体会到一种深沉的松弛感;二十分钟后,我睁开眼睛,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服和安宁。 神奇的是,我的偏头疼,竟然也好了大半。 从那天开始,我就对禅修有了极大的兴趣。 我去书店买了很多书来阅读和学习,一行禅师、铃木大拙、格瑞·雷纳……我发现禅修的背后,竟然包含着如此精彩深奥的生活智慧。 以前我觉得,所谓的禅修,是一种灵修的法门,跟宗教连在一起。 直到亲身体验,才明白,禅修其实也可以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用来排解焦虑的绝佳方式,与宗教无关。 我慢慢尝试按照禅修的法则,开始生活与工作的自律——我把这样的方法称作“佛系自律”。 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的做事效率大大改善,可以从容面对纷繁的工作,困境得以解决,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治愈了我的焦虑成癖。 02. 使我焦虑的首要根源,就是做事情不能专心致志。 在如今这个“精神兴奋剂”成瘾的年代,我们都无法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工作一会儿,就想打开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看看有什么新消息,去网上关注下娱乐新闻、明星八卦、社会热点,或者点开小视频软件,一个接一个地不停看下去。 大脑在不知不觉间疲惫、钝化、超出负荷,注意力散漫,无法专注,杂念纷呈,行动力变得低下,对该做的事情无限拖延。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无法潜下心来阅读一本书,甚至看到大篇的文字就想略过,不耐烦、浮躁,成为内心的常态。越是深陷其中,就越是会被困住,沮丧、焦虑、烦乱,接踵而至,就像在蛛网中被粘住的飞虫。 佛系自律,是改善这个问题的良药。因为,禅修最重要的原则,即“活在当下”。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中写道: “洗碗时,你也许会想着待会儿要喝茶,因此尽快地把碗洗完,好坐下来喝杯茶。 但是,这意味着你在洗碗时,根本没有活在当下。 在你洗碗时,洗碗应当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当你喝茶时,喝茶就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在你如厕时,如厕就是你最重要的事。” “专注”的功夫,就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关注“此时此地”,收敛纷飞的思绪,将“心不在焉”的状态恢复到“心系当下”的位置。 当你专注地活在当下,会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不被各种诱惑、情绪和思想困扰,获得对大脑的控制权,产生巨大的安详与喜悦。 在生活中,我时时处处都在刻意练习这样的“专注”。 我把消遣和休息的方式,从看剧、看综艺、上网这样耗费脑力、降低专注力的娱乐活动,改成了散步、做家务、陪猫玩耍。 我喜欢独自漫步在附近的花园或操场上,放下全部思虑,只是单纯地感受与观察,气候的变化、空气的温度、泥土的湿润,鸟鸣、花香、绿荫……行走的每一步,都关照呼吸,保持专注,享受生命的奇迹。 每次散完步,我都会感到神清气爽,焕然一新,内心生机勃勃,有说不出的惬意与满足,疲惫一扫而空。 每天至少花上半小时做家务,专注地洗碗、拖地,整理书架上的书,轻松从容,全神贯注。总会抽出时间陪猫猫玩耍,跟它说话,逗它开心,全身心地投入在跟动物的相处之中,体会那种恬淡无邪的愉悦。 拥有了“专注”的能力,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在吃饭时专注地体会到食物的味道,体验到“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的喜悦,从而获得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 正如《正念的奇迹》中所说的那样: “只要试着培养自己的定力,创造内在的平静和安详喜悦,你就会摆脱焦虑不安,享受彻底的休息,让心安静下来。你会感到焕然一新,对事物将会有更广阔、更清醒明白的认识,你内心的爱也会更深、更强。你对周遭的一切就能做出更有建设性的回应。” 带着这样的专注,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充满效率,事半功倍。因为只有当下的片刻是真实的,其余皆为虚妄。 03. “佛系青年”常常用来称呼那些不求上进,对生活目标不怎么上心,甚至有些自暴自弃的年轻人。 我想,制造这个词的人,一定对“佛系”存在着重大的误解。 没有谁比修佛的人更加严格精进的了: 每天五点半起床,晨昏定省,诵经念佛,磕大头,闻思修,严格行持戒律……我身边的“佛系人士”,简直是我见过的最自律和上进的人。 在决定采取“禅修”法则生活之后,我开始效仿学佛的朋友,令生活充满仪式感。 清晨起床,先花半个小时做冥想。因为冥想,我戒掉了咖啡和功能性饮料,不靠这些饮品来提神,也能保持精力的饱满。随后,我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写在家里的黑板上,分门别类,尽量细致,做到对每件要做的事情都心中有数。 然后心怀感恩与期待地开始全新的一天。 做任何事情都秉持沉静与专注,将一举一动看作典礼和仪式,用每一个行动来滋养内心专注的力量。用恭敬、认真、一丝不苟地态度,去完成每一项应做的任务。 夜晚时分,简要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情,积极和消极方面的事情都要想一想,想想从这些事情中都学到了什么。如果这天确实有很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么下一次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想清楚要如何处理。 在佛系自律的生活里,我将每一天都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生。 清晨醒来,就是一个全新自我的出生,好好规划这一天的行程,工作、努力、休息、玩乐,每一项都认真对待,尽情享受。 晚上临睡前,回味一天的点点滴滴,犹如临死之人回忆自己的精彩一生,然后闭上眼睛,通过冥想,将身体和心灵清空,迎接今天的死亡,以及第二天的重生。 这样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治愈我焦虑心理和消极情绪的良药。 我开始享受并且期待每一天的来临,憧憬着会有什么新鲜事的发生,哪怕是困难和繁重到令人焦虑的工作,我也会保持一颗开朗而积极的心,全身心投入地认真对待。 04. 之前常常觉得自律是一种道德行为,只要做了这些,就是善的。 然而按照人性来讲,当我们把一件事加入了“善恶”价值观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把这件事情贯彻执行——因为有善必有恶,大脑认为做了善事,潜意识中就需要作点恶来补偿,也就有了放纵的理由。 如果不把自律看作一种具有道德意味的事,而是一种生活的常态,一种需要每天操持的仪式,那才有长期坚持的可能性。 如何用最简练的话来概括这种“佛系自律”? 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说过的一句话可以作为答案: 所谓的禅修,就是抛弃杂念、专注当下,在日常的仪式感中,实现对自我的觉醒。 “自我的觉醒”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作家采铜在《精进》中也写道: 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才能获得一种丰盈、独特、完整、自足的人生,思考如何才能摆脱内心的禁锢,以更勇敢、更开阔的方式去生活。 对我来说,真正能带给人们幸福感的,并不是那些与欲望挂钩、却转瞬即逝的事物,比如金钱、名声、权利。 只有自身的成长实感,才是构成“生命意义”的源泉,才能带给我们最充实、最实在的幸福和愉悦。 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成长,是一条漫漫长路,你需要练习一切,用身体,用心灵,去体验,去感受。 约瑟夫.坎贝尔把一生的成长称为“英雄之旅”,王阳明在临死之前说,此生内心光明,心外一无所物。 不要皈依他人,要以自己做舟。佛经中写道,你的身体里蕴含着十万道光芒。要靠自己的力量,将它找寻出来,发挥出来。 李欣频说的一句话我非常赞同,要把现在的生活过得特别精彩,甚至有一种不想抽离的状态,才会持续地吸引来更多美好的生活 当你用仪式感和专注的力量,驯服了内心的怪兽,培养了全新的生活习惯,获得了崭新的人生,你就会深刻地感受到,内在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自由与开阔。 专注当下,不陷入于过去,不迷茫于未来, 当你获得了这一切的洞见, 你会变成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本文作者:胡小鹤,法国文学博士,写作、翻译为生,喜欢阅读人,热衷于探索事物中蕴含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