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文选粹】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

 山湖微波 2019-04-25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李勇

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教育硕士研究生,注重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坚守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刘广彦、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洪田立 / 美编:左左

编者按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世界被这个特殊的日子所触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读书、反思读书,甚至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数不胜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当今的信息大数据时代,人们的读书热情依然高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火如荼,呈燎原之势。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已经形成,让我们人生路上与书相伴,如影随形。

 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

(题目即论点,贴切生动。)

①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  

②今年的4月17日,我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

③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说:“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读了之后,我常常感觉不到这些经典书目对自己有什么用?而我看了一些实用图书之后就会觉得很有用。我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困境?”(开篇引出关于阅读经典的困境问题。)

④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困惑,我想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⑤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类是大家平时学习时所常用的教材与专业性书籍;第二类是日常的实用性书籍;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人们通常所说和我所强调的要阅读的经典,大多指的是这里的第三类文史哲著作。这类著述经过时光荏苒而流传下来且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称之为经典。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受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

⑥对此,我有个比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态。那么您感受到这三顿饭中,哪一顿对您的成长有特别明显的实用价值了吗?我想,也许会有。但即便如此,一顿饭的重要性,也是相对于个人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实用价值,其实很难说清楚。(重要性分析。论述经典著作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特点。运用比喻论证,深入浅出。)

⑦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文革”时期,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小窝棚。杨绛先生指着这个窝棚问钱钟书先生:“可否终老于此?”钱钟书先生回答:“没有书读。”是的,没有书读,无疑将是人生终老于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其他难题。但如果有书读,那么,即使终老于蜗居似乎也不成问题。(以钱钟书为例,论述读书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既要读知识性很强的教材或者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读各种各样可以让自己增长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类的著述这类著述往往不会像教材、专业书籍或者实用性图书那般,让一个人读完之后感到学到了某种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将会起到难以觉察到的重要作用。(经典著作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⑨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必要性分析。论述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⑩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在默默的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重要性分析。论述阅读经典给人一种无言的力量,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⑪其实,“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提醒人们:读书,要与人生与生活相伴,如影随形。(照应题目,强化论点。)

来源:2019-04-23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郭英剑

【时代警语】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           ,          ,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①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

②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

③成就了人们的成长

④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

⑤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

⑥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

A.⑥②④①③⑤               B.①⑥③⑤④② 

C.⑥④②①③⑤               D.①③⑤⑥④②

2.读写一体化训练 (开放性试题)

2019年的4月17日,郭英剑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时,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请根据本文所谈读书的内容,结合你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这句话的理解。300字即可。

清华学子支招高考,扫码可试听

【相关链接】

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伴随真正的阅读,我们才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刷新。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