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

 俊YBWCMT 2019-04-26

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

孙过庭《书谱》历来被认为是学书者的必读书论,其中的言论可谓句句经典,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真谛,同时,比较全面地对书法学习方法和要领做了系统的阐述,因此,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学习书法苦于没有长进,都可以尝试去品读孙过庭的《书谱》,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品读《书谱》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比较深奥难懂,就算你读懂了大意,就算你认可了文中的论断,你也很难在实际的书法欣赏体验中理解其精髓,也很难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其原因就在于《书谱》中所论述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结论性和前提性,没有具体说明原因,只是强制性的灌输结论。

如果读到这篇文章,那么恭喜你,《书法魅影》将在近期不断更新有关《书谱》的深度解读,给你不一样的思考方法!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书法学习必读书论——孙过庭 《书谱》原文及译文。

我的分析思路:首先逐段分析,然后概括总结,在这总结起来才不会空洞。另外,在逐段分析的过程中,并不会就文意直接解读,而是会例举大量实例实例进行论证,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书谱》。

第一、二、三自然段文本分析: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姸。”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解读:

孙过庭的基本观点:

一、书法共同体

孙过庭开篇几段话并没有谈论书法,而是直接例举“四贤”,即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为何如此,显然,孙过庭在圈定书法的谈论范围,即书法的审美、欣赏、书写等法度都是以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这四人为标准来讨论,其他名家都可以靠边站。

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等四大贤哲是书法中的顶尖水平,他们各有所长,钟繇是楷书方面的集大成者,张芝是草书方面的集大成者,王羲之、王献之则是兼而有之,擅长多种书体,也成就了自己书法特色,钟繇、张芝、王羲之不分上下,各有所长,但王献之不及王羲之。

我读理论从来都是带着疑问思考的,孙过庭生于唐代,在唐以前名家辈出,有“一台二妙”美誉的卫瓘、索靖,皆善草书,卫夫人、王珣、谢安、陆机、智永等人也是一流名家,为何偏偏选钟繇、张芝、王羲之和王献之四大书家为冠?

这里如果我们以今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是很难定论的,后世名家辈出,颜真卿就是一个可以与王羲之并列的大家,但毕竟王羲之是晋代,孙过庭的年代早于颜真卿,因此我们需要以孙过庭的视角去理解这个问题。

可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孙过庭的论断,首先,他的观点是经过历史的洗涤筛选出来的金句,历史是最好的选择,他们的书法地位是帝王、文化、政治、哲学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它不以任何人的观点而变化,你可以选择其他人最为标准,但是这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它是经历了很多人一起选择出来的,因此强行承认就行,这是也是没办法的事。

至于为什么不选篆隶名家,那因为书体的还不够成熟,到了王羲之的时代,文字的演变才成熟起来,因此王羲之、王献之出生在一个好的时代。

更重要的是书法需要建立一个标准,一个我们后代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书法审美体系,即构建“书法共同体”。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这种共同体,怀疑就意味着否定,没有书法共同体,书法便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审美的标准,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千百年来,后世名家,诸如苏黄米蔡、赵孟頫、童其昌、王铎、傅山等人皆在这“四贤”的基础上发展自己,都离不开这个书法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也包含汉代隶书和秦代篆书,这种哲学思维需要我们细细去理解。

书法共同体标准属于抽象标准,不是具像标准(究竟是什么抽象标准,什么是具象标准,因篇幅有限,近期几篇文章我会详细解读)。

至于这“四贤”到底哪里好?如何欣赏?妙在何处?为何后世书家的书法都属于这个共同体的范围 ?都属于这个共同体的谈论范畴。因篇幅有限,以后细谈。

二、传承与创新。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就是指书法学习必须传承古人,但是又不能过分拘泥与古人,应该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有所创新,孙过庭的这一论断是经典名句。

孙过庭在这“四贤”中进行深度剖析,否定“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的观点,强调不能过分崇拜古人,书法应该随着时代而所创新,传统即是“质”,创新即是“姸”,但都在“共同体”的范畴内。

王羲之书法飘逸俊秀,颜真卿书法大气磅礴,苏轼书法雍容古拙,赵孟頫书法圆媚遒劲,董其昌书法缥缈朦胧,等等等,这些人只是在书法面貌上有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创新,而本质殊途同归,这种本质上的东西就是上面所说的书法共同体,共同体中最重要的就是书法需要变化,需要内涵丰富,至于具体包含了什么,因篇幅有限,《书法魅影》将会在近期细谈。

以上两个基本观点基本上可以回答很多网友的疑问?

1、为什么很多名家评价书法都会说这个是学颜的、那个是学米的?

答案很简单,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书法共同体,任何人写字必须在古人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造创新,没这种共同体的根基,你的书法是不会被认可的,你的创新只会被视为异类。共同体的规则一旦被打破,书法便会很快消亡。

2、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那么好?

答案也很简单,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有一定的偶然性,至于技艺等方面的高超,那都是后人不断的加以分析评说的内容,不要怀疑他的地位,你的怀疑在历史的面前是徒劳的,王羲之、王献之、钟繇、张芝就是标杆、是旗帜,这种标准必然会在众多古代书法家种选出,历史选择了王羲之等人而已。

3、后人难道无法超越前人的书法水平?王羲之就是一座不可逾越高峰?

这句话问很深刻,从历史的角度看,书法共同体是一个标准,用这种标准去评价书法水平高低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种共同体的标准是一种抽象标准,不是具象标准,你可写的与王羲之不一样,具体面貌可以不同,因此从具象标准上评价是没有超越一说,只有抽象标准才有超越一说。

所以当以很多人说超越不过王羲之就是从抽象标准而谈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今人总是拿古人的标准来评价,既然是标准,那么古人就是一百分,今人是不可能到达一百分的。这跟我们作语文题一样,答案是标准,你怎么可能答的和答案一样,但是请不要忘了,世界上的答案没有统一标准,语文试卷答题只要意思对了即可,没必要出现相同的关键字和言辞,意思一样都可以打满分,这就所谓的抽象标准。你又何必去争那个第一呢?大家都是一百分的情况也是可以允许出现的啊。千年后,也许你的书法会被后人奉为经典呢!

因此,不要在意“超越”一词,自己喜欢书法,研究书法,那就放心大胆的虚心学习就好。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学习,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