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丨原来,你是这样的“书圣”王羲之!

 Purefact 2019-04-26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书圣”,他的书法具有集时代之众美又超越时代的鲜明艺术风格。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写得这么好?他对书法喜欢到什么程度?一起来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倪文东讲的故事,寻找答案——

寻仙拜师?

王羲之小的时候,就对书法艺术表现出了超常的兴趣和热情,随后开始了书法练习,但三年过去了,他还是进步不大。王羲之很不解,就琢磨:“是不是因为没有名师的指点,没有领悟到入门的精髓呢?如果能拜师,得到他的精心指点,他再赐给我一支神笔,我不就成了天下最好的书法家了吗?于是,王羲之怀着这个念头收拾好行装,寻仙拜师去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对涉世未深的王羲之来说,外面的世界显得新奇而辽阔,他虽然想去寻仙拜师,但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后来,王羲之听人说,神仙都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

于是,他来到了沂蒙山,看见一位老猎人,身挎弯弓,腰插利箭,正在寻猎。王羲之想:这个老猎人一定在山里住了很长时间,肯定知道神仙住在什么地方。于是,他上前和老猎人打招呼,说明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并请求老猎人给他指引拜仙的路。

猎人听了王羲之的话,笑而不语。这时,天上飞来三只大雁,老猎人指着大雁对王羲之说:“你看天空飞来三只大雁,等我把它们射下来后再告诉你。”王羲之抬起头,只见广阔的蓝天上果然有三个小黑点,但根本看不清楚是什么。只听到“嗖嗖嗖”三声,老猎人连发三箭。三支箭飞向天空,瞬间不见了踪影,很快三只大雁掉下来。

王羲之惊呆了,三支利箭,支支都射中了大雁的头。王羲之对老猎人佩服极了,诚恳地说:“老人家,您肯定是仙家的门徒吧?”老猎人笑着摇头,说道:“自幼打猎在深山,手中弓箭也一般,本领全靠苦和汗。”说完就拣起地上的大雁,往山中走去。

王羲之听了老猎人的话,如梦初醒,他感到万分羞愧,当晚收拾好东西,返回家中。

从此,王羲之发愤练习书法,努力督促自己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管遇到什么事,也决不间断。他每天一大早就坐在门外的水塘边临摹书法,常常一坐就是一天,直到日落才涮笔洗砚。

《兰亭序》

写字写到了妻子背上

王羲之最喜欢的书法家是汉代的张芝,他尤其喜爱张芝的草书。他觉得张芝的草书很有气势,笔力惊绝,纵横无极,因此,就将张芝作为模仿对象,找来了许多法帖,刻苦研究,反复临摹。

王羲之在模仿和学习时,努力做到一笔一画循规蹈矩,生怕脱离张芝的笔法。这样学了一年,他虽然也能写草书了,但完全是张芝草书的翻版,没有一点自己的风格。

一天晚上,王羲之又坐在床上读张芝的法帖,他的妻子郗夫人已经入睡。王羲之读得非常投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就用手指在被褥上画了起来,画着画着,手指竟不由自主地挪到了妻子的背上。郗夫人醒来见王羲之这么投入,推开他的手说:人各有体,你不在自己身上画,在别人身上乱画什么?”

“人各有体”,妻子说得无心,王羲之却醍醐灌顶般想到了关于书法的言外之意,他沉思起来。

从那以后,王羲之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学书道理:学习书法不但要用功,而且要用心,要有自身的风格。悟出这个道理的王羲之再写草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笔法上亦步亦趋,而是主要着眼于张芝草书的精神气质了。此后,他纵横古今,吸收众长,着眼于寻找和丰富自己的风格特征,从而形成了集时代之众美又超越时代的鲜明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集众家之长,一变汉魏朴质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书体,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自东晋以来,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所师法,尤其在唐代影响最大。后世称之为“书圣”。历代对王羲之书法评价颇高。梁武帝评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用书法换了一群鹅,好开心

王羲之非常爱鹅,他认为鹅游于水,前后左右,灵活自如,可以作为书法用笔上的借鉴。

相传,会稽的一位老婆婆养了一只鹅,那鹅不但雪白可爱,叫声也好听。王羲之知道后,就约了几位好友前去观看,老人听说大书法家王羲之要来拜访,十分高兴,但拿不出好的食物招待贵客,只能狠心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待客。王羲之非常感动,但更惋惜和悲痛。为此,王羲之伤心了好长时间。

王羲之与鹅

另一个传说是,相传,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鹅,那群鹅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十分招人喜欢。王羲之听说后,当即前去观赏。道士见是王羲之,十分热情。

王羲之一进山门,立刻被那群鹅吸引。其中有一只鹅羽毛雪白,鹅冠殷红,姿态悠然,王羲之看呆了。他越看越喜欢那只白鹅,禁不住问道士:“老道家,这只鹅可以卖给我吗?”道士回答:“对不起,我的鹅是不卖的。”王羲之听后失望地叹了口气。

道士见王羲之求鹅心切,说道:“我听说先生的书法很有名。先生若肯为我写一卷《黄庭经》,我便把这群鹅作为答谢送给您。”王羲之听了满心欢喜,一口答应。他挽起双袖,提笔蘸墨,稍一凝神,挥手便写,毫无迟滞,一口气写完了《黄庭经》,一笔不苟,一字不差。写完后,王羲之放下笔,喜滋滋地赶着鹅回了家。

《黄庭经》(局部)

这桩“买卖”可谓皆大欢喜,老道士非常喜欢书法,又特别喜爱王羲之的小楷,一直想得到一卷他的小楷作为临习的范本,这次总算如愿以偿。王羲之也得到了喜爱的白鹅。

写字太用力,入木三分

王羲之写字非常注重腕力的运用,务求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写的字,雄健而遒媚,厚重又妍美,透出一种微妙的力量之美。

相传有一天,王羲之去一位学生家走访。学生非常高兴,忙里忙外,设家宴招待老师。王羲之颇为感动,就想给学生留几个字作为答谢。他走进学生书房,看到一张新做的方木桌。木桌还未上漆,桌面又光又平,洁白如纸,很招人喜爱,桌上还放有笔墨。王羲之顿时书兴大发,提起笔,蘸饱墨,在桌面上挥毫疾书,写了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当学生送走老师回到家时,只见父亲正让木匠刨桌上王羲之写的字。他立即跑进书房夺下了木匠手中的刨子,并对父亲说:“这是多么珍贵的墨宝啊。我以后就可以把它作为临池学习之用了,你怎么可以让木匠刨掉呢?”说着,他走到了桌边。只见桌上的字虽然被木匠刨去了一层,但笔画还是很清晰。

后来,“入木三分”就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透彻。


木入三分

王羲之在书学史上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及学书精神在今天依旧有积极意义。

(本文刊发于2019年4月17日《语言文字报》,原题为《集众家之长  创妍美书体——“书圣”王羲之的学书故事》,有删改)

作者:倪文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