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象形文字发展简史

 嘟嘟7284 2019-04-27

中国象形文字发展简史

毋庸置疑,上古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文字。人类从发明语言到创造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使用着一种古老而繁琐的记事方法,那就是“结绳记事。”随着结绳记事的日渐成熟,每一个固定形状的绳结,都对照着固定的语言,结绳的人发现:原来用树枝,把一个或几个固定的绳结形状画在沙土上,也可以暂时记忆语言。这样便产生了最初的文字,我称之为“初字。”

由记事绳结符号,发展到画在地上像绳结形状的初字,再发展到夏朝哈拉帕印章文字,再发展到殷商甲骨文,再发展到周秦金竹文字,最后形成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的发展历时几万年。时至今日,庆幸的是:除了绳结符号我们很难看到了。夏朝哈拉帕印章文字、殷商甲骨文、周秦金竹文字,却一脉相承的保留下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中国象形文字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不得不赞叹华夏祖先们的光辉与伟大。

要讲结绳记事和文字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讲上古语言,毕竟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使用结绳记事和创造文字。上古时期,文字的作用是记录语言的,故而“因声取义,因声取字,音同义同,音近假借”这些现象,在先秦文献中极其普遍。正因如此,研究上古语言文字,奥秘在与“音训。”“音训”也叫“声训”,就是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另外一个字的意义。这相当于夏三音文字理论中的“表音”文字理论。如:天,颠也。水,准也。数,手也。

作者试举一例,请读者看看中国古代文字,由表音发展到表意的历史过程。例如:十天干中的“戊”,在天干中排位第五,故以“五”为“戊。”《说文》:“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故“五”读“午”,而“五”即“戊”,居天干中央,中央为“戊己”,因此“己”也是“吾”,“吾”又可以说成“我。”可见在上古“五”表音为“戊、午、吾”,皆为“u”音;表意为“己、我。”

有文字,就必然有图书。那么中国最早的图书是什么呢?《春秋纬说题辞》说:“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春秋纬说题辞》出自《纬书》,《纬书》虽不及儒家《经书》正统,但却保留了很多华夏先民的历史信息。作者给出的《纬书》定义是:被儒家学者按正统思想筛选过,而被遗弃的上古之书。那《经书》自然而然的就是:被儒家学者按正统思想筛选编辑之后,流传下来的上古之书。然而《纬书》与《经书》有交集,甚至《纬书》比《经书》更直言历史。因为《纬书》没有《经书》上的那些“忠、孝、礼、智、信”的思想束缚,不用拘泥于雅言。

《春秋纬说题辞》说古代的河图、洛书是一种有图、有字的图书。

《易·系辞上》也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也说河图、洛书是图书。

《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东序”,是的大学图书馆,藏有重典。既然《尚书·顾命》说“河图在东序”,那也就是说夏朝时,河图是作为国家重要典籍,保存在国立大学的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夏朝是一个有历史文献的朝代。正如《尚书·多士》所言:“夏人有典有册。”这说明夏朝时期,不仅有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还有国家编撰的书籍和法典。当时夏朝用来编撰书籍和法典的文字,就是哈拉帕印章文字。

哈拉帕印章文字语言与《山海经》语言一样,都符合夏三音“表音、切音、东西音”的特点。哈拉帕印章文字,除了有少量的结绳符号,其它百分之九十九是象形文字。哈拉帕印章文字是以独体字为主,但也出现了很多合体现象,由于它们都是很原始的合体字,还不可能像我们现代汉语的合体字那样,有标准的声旁和意旁组成。哈拉帕之所以出现合体现象,更多的还是为了书写方便和节省版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创造以前没有的新文字。

 以上节选自《左祖右社与阳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