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延汉简》

 朝歌淇水悠悠 2019-04-28

汉简书法实在是一个烂漫鲜活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人于光绪25年(1899年)首先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楼兰遗址中发掘到120余枚晋代木简而拉开序幕的,此后这个领域奇迹不断:

1901年在新疆于阗遗址、楼兰遗址

1906-1908年在甘肃敦煌

1930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新疆罗布淖尔

1959-1972在甘肃武威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

1973年在甘肃甘谷、河北定县、湖北江陵凤凰山

1972-1974年在古居延海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

1978年在青海大通

1983-1986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

1986年在江苏仪征胥

......


以上这些地方陆续发现出土了数万计的竹木简牍,从成书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西汉到东汉时期、且以西汉为多,故统称“西汉简牍书法”。竹木简牍书法的出土改写了历史。

西汉时期隶书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种隶书的普遍应用肯定有一段时间的演变过渡,即由秦篆到隶书的“隶变”。重大的文字变革——“隶变”能在短期内完成起码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在秦篆通行之际,下层民间已经孕育了隶书的萌芽。从出土汉简上看、西汉早期(文帝、景帝及之前)的简牍(帛)书——“古隶”,乃篆书的俗写体的简化,然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字体较前又有进化,成熟隶书的许多因素在这个时段日趋活跃。二是隶书书写的便捷使其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西汉中晚期隶书已经十分成熟,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书于武帝、宜帝、元帝、成帝时期)向我们昭示了隶书逐渐成熟的过程卜一般把书于宜帝时期的河北定县木简作为隶书成熟即“八分书”的标志),其特点是;用笔逆入平出,主笔呈“蚕头雁尾”之势,线条波磔明显;左下斜向,右下斜向的笔画收笔多上挑。结构横向取势,方阔平整,左右背分(背靠背,里对称状,八分即背分)。

线条的一波三折和体势的左右分展是八分书最明显的标志。浩瀚辉煌的汉碑体系——东汉隶书碑版(甚至包括具有鲜明个格特征的摩崖)也不过是西汉民间书体的进一步法则化、规范化而已,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孔氏诸碑等都是八分成熟的有力表现。


二、“西汉简牍书法”的笔法流变展现了新书体笔法的初露端倪。其一是章草笔法。字势还是横向取势、但自然地削去了起笔的顿头,中途笔多为“滑”行,波磔明显减少(一些捺画收尾、长竖收尾、钩除外),点画的简省、连带开始出现。其二是行书、楷书、今草笔法。在一些字例中已能见到相对的行书、楷书笔法,笔画组合开始讲究粗细、形态的变化。有些字因速度较快,字内的笔画呼应和穿插避让、上下字之间的贯气等今草特征也有一定的规模。


“西汉简牍书法”中,《居延汉简》是一典型代表。

这一批简牍书法诞生在西汉晚期,有两万余枚,内容均为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区内的屯戍文书。这个地方古代属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居延汉简的名称由此而来。

相对于正规的刻石书,汉简隶书无疑显得草率,它不需要正规,需要的是时间和效率。从居延汉简的内容上看,无所不记:大到军务的传命交涉,贸易往来,小到被告的口供,甚至马匹管理...... 事无巨细,应有尽有。而且作为这些文书的书写者——军队中的下级官吏、甚至普通将士,常年在大漠风沙的吹打下,在落日长河的余晖里,他不会有文人雅士的优游和闲适,他只有粗犷和率真,在这无遮拦的世界中,却更能显露出人的本真和天性。


汉简隶书是草率的,但《居延汉简》中许多笔迹更草率,然而,它却带来了另一种书体的将要辉煌,那就是章草。

书写《居延汉简》类章草简牍书法,首先要明其理,晓其来源,即脱胎于篆书,所以线条的内质还是以圆浑遒劲为上。今人写简牍,只求其形,线条偏扁单薄,了无深趣。另外夸大突出笔道,如捺面的收尾、长竖、竖弯钩等,以为此类特征笔阃小深入,表现不了汉简的神韵,实乃恶俗至极,品质顿失。


“明理”之后,先深挖汉简书法的线性特征。《居延汉简》类简牍书法用意多在即兴而为,对于成熟隶书的法理,不是十分计较。所以其”性”大于“法”,即线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有规律的“藏锋护尾”,在汉简中不作过多的考虑,故常见起笔中侧多样;平势运行却含轻重缓急之变;收笔没有顿势雁尾,却具弹性美感。

再深究其章法布局之巧妙。汉简书法布局上不计疏密安排的既定规则,常常“犯界”——字与字之间的碰撞,这是后世书法布局的大忌,特别是成熟的草书类作品,然汉简却因此获得了黑白空间对比的另一层神韵。


另外一个问题,即过于潦草。须知草书不等于“潦草”,它有一定的法则,这种法则在汉代人看来也许不是一种技巧上的规定,只是随性而至,然而到了后来,在书体演变的漫漫旅途上又有新的征象,“相对于汉简隶书(如古隶)而言,章草又是更草率、更不正规的;而汉简隶书却摇身一变而成为正规者,其间所包含的正草关系及互相间的转换,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人地思考书法史上的种种现象呢?”

編者:中研院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

出版社:中研院史語所

出版年月:2014年12月

定價:新臺幣3000元(約合人民幣595元)

 

前言.............ⅰ

凡例.............ⅲ

圖版及釋文..........1

簡牘文物形制與出土地資料表..277


前 言

出土已踰八十年,如今收藏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一萬三千餘枚居延漢簡及其它共出文物,終於可以在較好的整理條件下完整地出版。

史語所前輩勞榦先生曾據抗戰前所攝反體照片,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六一年間先後出版過釋文和圖版,分別爲《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一九四三)、《居延漢簡考釋·考證之部》(一九四四)、《居延漢簡·圖版之部》(一九五七)、《居延漢簡·考釋之部》(一九六〇),爲漢簡研究奠下最重要的基礎。奈何這段期間,因種種因素,出版條件一直都不理想。1988年史語所成立漢簡整理小組,再事董理,並於1998年將部分成果印成《居延漢簡補編》。這算是利用紅外線電子儀器攝製圖版的第一部漢簡書籍。可惜那時能找到最好的設備,其攝像解析度僅有七十五dpi,較便捷的圖檔後製軟體也還沒有面世。以分段拍攝,手工剪貼而成的圖版品質因此並不理想。爲此一拖十餘年,除了將圖檔納入史語所網站“漢代簡牘數位典藏”,沒有正式出版新的釋文和全部圖版。

二〇一二年年底邢義田陸續徵得老班底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的同意,又獲得新完成學位的劉欣寧首肯,新舊伙伴組成的簡牘整理小組得以重新出發,並於二〇一三年三月十五日正式恢復釋讀工作。恢復的關鍵在於前一年底,史語所考古學門自日本iMEASURE公司購進紅外線掃描器,解析度高達二千四百dpi,可以攝製十分清晰的簡牘影像。這十幾年來電腦軟硬體既已飛躍進步,印製較符合理想的圖版已不是問題,工作沒有再停擱下去的理由。

這次利用紅外線掃描器建立新圖檔,一律掃描每一枚簡的正背面,不論有字無字;如爲觚或封檢,則掃描各面,力求完整。所建圖檔明銳清晰的程度,遠遠超過以往。不過因爲掃描器載臺爲一平版,少數彎曲特甚的簡,因不能緊密地貼平版面,以致影像會失焦而模糊。其中有些可用分段調整簡面位置,多次掃描後拚接以取得較佳影像。但仍有少數取像不如理想,須要另行攝影。掃描一簡一面並登錄相關資料約需時五六分鐘,掃描正、背面或多面,就是雙倍或雙倍以上的時間,一天工作下來不過建檔數十簡。

隨著圖檔建立,整理小組展開釋讀工作。這次釋讀以二〇〇三年五月所完成的居延漢簡新釋文爲底本,根據新的高解析度紅外線圖檔,並參校《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居延漢簡甲乙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諸本,必要時也調出原簡或查考勞榦和余遜所作曬藍本釋文,並儘可能吸收前輩學者如裘錫圭、謝桂華等先生的校改成果。校讀後作出新釋文,其中改釋和補釋者頗爲不少。

《居延漢簡補編》出版耗時十年。這次爲縮短時程,整理小組決定一邊整理,一邊出版。原預計出版三冊圖版和釋文,實際工作以後發現,如果將以前未曾發表過的簡和其它共出文物,甚至將黃文弼、夏鼐所發掘或採集的簡悉數納入,則須增至四或五冊。目前出版的第一冊圖版和釋文,收錄包號一百以前所有的簡牘及共出文物合計爲二千七百九十九件。

過去兩年以來,整理小組得到本所所長黃進興先生的大力支持,設備和經費得以無虞。臺大歷史研究所博、碩士生高震寰、石昇烜和洪尚毅、中文所博士黃儒宣擔任助理,協助釋文和紅外線掃描、建檔,認真負責,無怨無悔。他們在校釋釋文的過程中,包括從旁協助的游逸飛博士,都曾積極參與並在釋讀和綴合上貢獻良多。過去一年裏,有不少中外學者來參觀,胡平生、李均明、郭永秉、陳劍、鄔可晶、陳侃理、田天等諸位先生更曾指正釋文。考古庫房林玉雲、施汝瑛和楊德禎小姐不辭辛苦,協助提件、查找資料、操作電腦和安排排版。漢字構形資料庫的莊德明先生大力幫忙解決造字問題,攝影室楊永寶先生代攝彩照,數位典藏計劃的溫子軍先生細心處理圖檔的後製工作。沒有以上諸多學者、同仁的熱情協助,這部書不可能如此順利編成。簡牘整理小組要向他們表達最大的謝意。唯本書仍然存在的問題,概由整理小組負責。

史語所簡牘整理小組

林素清、劉增貴、顏世鉉

劉欣寧、邢義田

二〇一四年三年九月


 

收錄範圍

1、《居延漢簡》主要收錄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三一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於額濟納河流域烽隧遺址所發掘、現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簡牘及其它文物,及史語所藏羅布淖爾、敦煌、武威漢簡等。

2、凡有書跡(含圖形、記號)之簡牘、帛書皆附圖版及釋文。無書跡之簡牘、器物或過於殘碎者僅著錄於表格,圖版將收錄於別冊。

編號

1、各簡編號依簡上原有編號,作***·***。未能確定原有編號須重新編號者,以字母X表記。可綴合之無號殘片不另行編號。

2、一簡之雙面皆有書跡者,以AB區別正反面。原則上以書寫編號之面爲B面,另一面爲A面;但若從內容可判斷閱讀順序,以在前者爲A面,在後者爲B面;若編號位於側面或不在簡上,A、B面從《勞圖》。多面體以A、B、C……區別有書跡之各面。凡有書跡之面皆附圖版及釋文。

3、多簡綴合者簡號作***·***+***·***,簡號排序依由上至下、由右至左之綴合次序,但圖版及釋文僅置於所綴合各簡中簡號最小者之處,其餘綴合簡可由書末表格查得綴合後圖版及釋文所置之處。

圖版

1、本書圖版是以紅外線掃描器重新拍攝。若原簡狀況不佳或不適於掃描,則以反體照片、彩色照片或其它早期拍攝的照片補充或取代,標注反(反體照片)、彩(彩色照片)、舊紅(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八年所攝之紅外線照片)。若有硃筆則亦收錄彩色照片。

2、圖版尺寸爲原大。若原簡尺寸超過本書版面則切成多段圖版,另附上原簡縮圖;字跡過小者,則酌附全部或局部放大圖。所附縮放圖之下均標注縮放比例。

3、若干原簡過於彎曲,圖版尺寸或有失準;又所補充或取代的照片,也有與實際尺寸相出入者。凡此,皆可參考書末表格所示之實際尺寸。

4、圖版儘可能忠實呈現原簡現有樣貌,簡上所見H爲首之編號乃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三年所加之典藏號。唯若干原簡黏接錯誤之處,以影像編輯軟體進行後製處理。

釋文

(略)

參考書目

1、勞榦、余遜,《居延漢簡釋文稿》曬藍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一九三六(簡稱《曬藍》)。

2、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五七(簡稱《勞圖》)。

3.、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六〇(簡稱《勞釋》)。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〇(簡稱《甲乙編》)。

5、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簡稱《合校》)。

6、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簡稱《新簡》)。

7、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一九九八(簡稱《補編》)。

8、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二〇〇一。

9、謝桂華,〈居延漢簡補編釋文補正舉隅〉,《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二 四。

10、魏堅主編,《額濟納漢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五。

11、裘錫圭,〈漢簡零拾〉、〈居延漢簡甲乙編釋文商榷〉,收入氏著《裘錫圭學術文集・簡牘帛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二〇一二。

12、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壹)》,上海:中西書局,二〇一一。

13、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貳)》,上海:中西書局,二〇一二。

14、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參)》,上海:中西書局,二〇一三。

需要书的微友请加微信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