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 商人及其周围的生活一直是中国前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作为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一书追溯了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探讨了不同时期对商人隐藏的主流观点,重新发现了经典文本,并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建构了过去的中国社会。 这本书呈现了中国文学的商业主题史,由五部分组成,按时间顺序排列:前唐、唐、五代、宋、元、明、清。在每一章中,作者首先介绍历史文化背景,然后对商人在主要文学体裁中的出现进行统计总结,对代表性文本进行考证分析,形成对商人文学在整个时期的整体观察。分析内容包括对商人的态度、商人的心理世界和内心希望、他们的爱情生活,以及士商之间的关系。 结语部分总结了当时商业化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商业化文学与其他文学流派在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作者还指出,中国文学中商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颇和狭隘的,并探讨了其狭隘的原因:商人的社会地位、商人与文人的关系以及古代社会相对稳定的结构。所有三个维度都阻碍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商人的更全面呈现。对这一深层次原因的探索,与各章对世商关系的探讨密切相关。这不仅对当时的整个社会有所启发,而且对文本层面的关系也有所启发:叙述的主体和被叙述的对象。 这本书证明了鼓舞人心的研究方法。虽然它侧重于中国文学,但也引入了比较视角。例如,柳宗元在《招海贾文》中,反映了海上贸易比陆地贸易更危险的思想。在脚注中,作者解释说,古波斯文学也出现了类似的观点,虽然重点是对汉语文本的分析,但世界文学是背景的一部分。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意识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还可以找到进一步讨论的创新途径。例如,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作者在论述司马迁的经商态度时,与《汉书》中的《高帝纪》进行了比较分析。把分析放在脚注中,保持了对司马迁思想讨论的完整性,同时,班固对司马迁思想的调整也可以看到,从而进一步突出司马迁非凡的思想。 另一个鼓舞人心的篇章是关于六朝《志怪小说》的讨论。如果我们重读鬼怪故事的目的是观察一个商人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例如《幽明录》中的'陈仙'、'冯法'就是游记中出现的鬼故事,主要人物是商人。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恐怖情节下的商人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状况。刘义庆对商人及其生活的关注,为发现文本的新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模式。无论文本多么经典,总是有新的解释可能性。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以前的文学作品?当我们用它来证明我们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时候,我们也被它困住了吗? |
|